摘要:基层矛盾纠纷往往呈现主体多元、诉求交织、情法碰撞的特点,看似细小的家长里短,却牵动着基层治理的敏感神经。如何让纠纷化解既有法治准度,又体现人文关怀?罗源法院海滨法庭创新推出“和立方”联动解纷机制,通过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多方力量“握指成拳”,将法律刚性、调解
基层矛盾纠纷往往呈现主体多元、诉求交织、情法碰撞的特点,看似细小的家长里短,却牵动着基层治理的敏感神经。如何让纠纷化解既有法治准度,又体现人文关怀?罗源法院海滨法庭创新推出“和立方”联动解纷机制,通过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多方力量“握指成拳”,将法律刚性、调解柔性与共治合力深度融合,打造“家门口的便民服务站”。
近日,罗源法院通过该机制高效化解了一起儿童意外伤害赔偿纠纷,不仅化解了几方当事人的心结,更以一场生动的法治实践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滨海解法。
2024年寒冬的一个夜晚,松山镇某托管机构的楼梯间传来“咚”的一声闷响,三名正在嬉闹的孩子中,10岁的小罗不慎跌落受伤,经送医治疗,其后脑缝了两针。这场意外的发生,导致三个家庭和托管机构间掀起了一场持续数月的赔偿纠纷。
纠纷困局
赔偿争议陷焦灼
意外发生后,托管机构与另外两名孩子小黄、小林家长第一时间支付了医疗费用,但后续赔偿争议却让几方陷入焦灼。“我的孩子因为受伤对身体造成伤害,成绩下滑严重,而且我们工作和收入都耽误了……”小罗的父母焦虑不已。“我们都不愿意发生意外,但这个赔偿金额真的让我们吃不消啊……”其他家长满脸愁容。托管机构经营者更是忧心忡忡,担心该纠纷会影响机构正常运营。
“赔偿金额像一道鸿沟,把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割裂得支离破碎。”社区调解员表示十分无奈。
机制破局
多方联动聚合力
接到社区求助后,海滨法庭迅速启动“和立方”机制,联合松山派出所、松山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联合调解。调解伊始,派出所民警还原事发经过,引导家长换位思考,消弭彼此间的对立情绪。期间,司法所调解员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融入社会的角度对各方进行劝解。海滨法庭法官听取各方陈述后,结合《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梳理侵权责任法律要点,用类案判决数据消除各方认知偏差,引入“损害赔偿要素表”,将误工费、后续治疗费等指标量化呈现,把漫天要价转化为理性协商。
三方工作人员各司其职,通过耐心的释法说理让当事人明法理、知权责、晓人情。
背靠背调解
释法说理解纷争
“那我感觉这个金额还是过高了……”面对家长“怕吃亏”的心理,调解工作巧用“物理隔离+心理疏导”的方式实现“突破”。法官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向涉事孩子家长、托管机构分析妥善化解纠纷的好处,同时对托管机构在经营管理中可能产生的风险给出建议;民警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约谈安抚小罗家长的情绪,劝解其避免因拖延解决纠纷而耗时耗力。
“孩子的身心健康应是父母首要考虑的因素,纠纷耽误的是三个家庭的未来。”法官的这句话,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
最终,经过3个小时的调解,各方达成了共同赔偿1.3万元的调解方案,同时,在法官的建议下,涉事各方同意一同前往小罗家中看望慰问孩子,修复彼此之间的关系。
机制优势
1+3>4的治理效能
本案是“和立方”联动解纷机制的典型缩影,通过部门联动、数据联通、社会联治的模式,有效提升了纠纷化解效率,调解结束后参与单位还通过建议、指导等方式传授给经营者、学生家长处理孩子之间纠纷的良好经验,真正实现了响应速度倍增、解纷成本锐减、社会效益良好的三大创新突破,达到了共商方案、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目标。截至目前,该机制已成功化解类似纠纷16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60%”。
下一步,罗源法院海滨法庭将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滨海新枫”司法品牌,持续深化“和立方”等联动化解机制,通过基层调解力量前置,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镇街”。
供稿部门丨海滨人民法庭
本文由罗源法院办公室出品
转载请标明出处
长
按
关
注
来源:罗源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