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县:科技“犁”沃野 改革兴粮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9 09:55 2

摘要:中原沃野,春潮涌动。在豫北平原的农耕腹地,一场以科技为犁、改革为钥的现代农业变革正悄然重塑千年农事。南乐县——这个曾经的传统农业县,如今正以“五良融合”的创新实践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命题。

中原沃野,春潮涌动。在豫北平原的农耕腹地,一场以科技为犁、改革为钥的现代农业变革正悄然重塑千年农事。南乐县——这个曾经的传统农业县,如今正以“五良融合”的创新实践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命题。

筑牢“中原粮仓”硬核根基

在南乐县高标准农田里,北斗导航系统正指引着无人驾驶播种机进行春播作业。谷金楼镇种粮大户宋连君轻点手机App,500亩麦田的墒情数据跃然屏上:“土壤含水率18.7%,建议启动智能喷灌系统。”随着指令下达,搭载环境传感器的自走式喷灌机缓缓移动,精准调控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

这样的智慧场景,是南乐县“五良融合”工程的生动注脚。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系统集成,全县粮食总产从“十三五”末的51.6万吨跃升至61.12万吨,增幅达18.4%。

藏粮于地的密码,藏在科技创新中。全县建成农业物联网监测站78个,布设田间智能传感器1200余套,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在近德固乡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大屏实时显示着20公里外麦田的叶面温度、光合效率等12项指标。“通过AI生长模型,我们能提前15天预判产量波动,误差不超过3%。”技术负责人展示的数字,折射出“会思考的农田”如何重塑传统农耕。

构建百亿级产业集群版图

在西邵古红杏种植基地,南乐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股股长马振玲手持检测仪穿梭林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2%,糖酸比完美!通过品种改良,果实着色均匀、耐储运,电商预售价比传统品种高160%。”目前,全县特色果蔬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量突破120万吨,年产值突破30亿元,带动2.6万户农民增收。

在德信肉鸡屠宰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将肉鸡分解为198种精细产品。“从养殖到餐桌,我们构建了全产业链闭环。”企业负责人指着可视化大屏介绍,通过“云养殖”系统,农户的鸡舍温度、饲料配比实现远程调控,出栏合格率提升至99.8%。目前,全县形成肉鸡、生猪两条百亿级产业链,年屠宰加工能力达1.5亿只(头)。

农产品加工业的“破壁”革命正在上演。在南乐县田不二芝麻香油的生产车间,工人们熟练操作机器,将一粒粒芝麻变成金黄透亮的香油;在张果屯镇的西红柿种植基地,西红柿种植与加工、销售紧密结合,将西红柿制成罐头、酱料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去年,南乐县启动‘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规划建设冷链物流园和电商直播基地,让优质土特产搭上数字经济的快车,卖得更远、卖得更好!”马振玲高兴地说。

绘就生态经济双赢画卷

千口镇的麦田间,农技员正在铺设全生物降解地膜。“这种地膜60天开始崩解,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该县生态与资源保护中心站长魏静茹表示,生态效益正在转化为经济效益。“在生物质工厂车间,秸秆‘变身’生物质燃料和有机肥,废弃秸秆转化为‘绿色能源’。”魏静茹补充道,“去年,我们县回收利用秸秆4万亩,带领农户增收880万元,秸秆综合利用率高达95%呢!”

生态修复催生美丽经济。佛善村的废弃坑塘经生态改造,形成“水下养鱼、水面种稻、岸边休闲”的立体模式,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全县打造“荷塘月色”等农旅融合项目23个,带动农家乐、民宿等新业态发展;95.3%的卫生厕所普及率、96%的生活垃圾处理率,让47个省级“四美乡村”成为网红打卡地。

创新机制蹚出共富新路

在南乐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村土地流转的信息。“以前,村里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在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土地流转变得规范又高效。去年,我们公开竞价121场,为村集体增收1300万元。”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武晓娜说。正在大厅办理业务的村民接过话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我们的资产更加清晰,也更有保障了。”

近年来,南乐县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322个行政村资产备案全覆盖,累计完成交易1098宗,交易额6260万元。武晓娜介绍:“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5万亩,有70%的村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现在农民既拿租金又领薪金,走出了一条‘一地生三金’的共富路径。”

站在新起点,南乐县正以“四优四化”为战略牵引,正用科技之犁耕出新质生产力,以改革之钥开启乡村振兴新纪元,在建设农业强省的大潮中奏响时代强音。

来源:河南经济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