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铸魂 家校社同育人 会宁为教育添加强力引擎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9 09:57 2

摘要:在会宁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一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接力赛”。通过30场家庭教育巡讲、18节精品课程研发、9万人次受益的亮眼数据,会宁县以红色资源为底色,以“六位一体”课程体系为框架,探索出一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在这里,教育从“单向输出

在会宁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一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接力赛”。通过30场家庭教育巡讲、18节精品课程研发、9万人次受益的亮眼数据,会宁县以红色资源为底色,以“六位一体”课程体系为框架,探索出一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在这里,教育从“单向输出”变为“三方共舞”,为孩子的成长注入智慧与温度。

红色资源赋能:

让思政课“活”起来

会宁,红色精神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如何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育人资源?会宁县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

沉浸式课堂:从历史中汲取成长力量。“孩子们触摸红军用过的煤油灯、聆听革命故事时,眼睛都是亮的。”会宁县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刘雪琴说。近年来,全县中小学组织学生走进会师旧址、革命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家风故事会”等主题活动,让思政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柴家门二十铺社区还开发了《红色家风与家庭教育》课程,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情景剧表演,在角色扮演中感悟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课程创新:红色精神融入家庭教育。“革命年代的家书,字字句句都是家国情怀的写照。”在《构建幸福家庭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讲座中,讲师将红色家书与现代家庭教育结合,引导家长重视家风传承。这种“红色+家教”模式,既让历史照进现实,也为家校共育注入文化厚度。

校社联动破局:

从“孤岛”到“网络”

“过去办讲座,家长因路途远参与少;现在‘多点开花’,家门口就能学方法。”县教育局德育办主任陈炳乾感慨道。2024年,会宁县以创新破题,实现家庭教育“量质双升”。

“三线并行”扩大覆盖面。30场巡讲中,讲师团打破传统“单点宣讲”模式,采用同一时间在乡镇、学校、社区“三线并进”的策略。例如,3月14日,张金萍、冉莉琴、常可荣三位讲师分赴新北小学、东关小学、党家岘乡,分别讲授《正向沟通》《教子有方》《点燃自信》课程,单日覆盖家长超2000人。全年巡讲覆盖8个乡镇、20所县直学校和2个社区,县直学校场次占比67%,惠及1.6万现场家长及6000余名线上参与者。

“精准滴灌”提升实效性。针对不同学段需求,课程设计“靶向发力”。学前段聚焦亲子阅读与幼小衔接,如刘雪琴在第六幼儿园倡导“放下手机,共读纸质书”;高中段直面青春期教育难题,黄艳荣在第二中学讲授《青春期家长生存指南》,用真实案例解析如何与“小刺猬”和谐共处。此外,司法、卫生领域专家加入讲师团,为家长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健康等多元化支持。

三方共育:

从“焦虑”到“共赢”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在于让每一方都成为教育的“主角”。

家长从“茫然”到“从容”。 “以前总催孩子写作业,现在学会了用‘家庭作业急救箱’。”家长李女士在参加苟丽萍的讲座后,掌握了分层激励法。家长薛小娇则坦言:“听完课我明白幼小衔接不是‘抢跑’,而是帮孩子建立心理安全感。”通过《批评&表扬的艺术》《理性陪读》等课程,许多家长从“焦虑管教”转向“科学陪伴”,家庭矛盾减少超40%。

教师从“单兵”到“智库”。“巡讲不仅指导家长,更为教师打开新视野。”第六幼儿园教师王健梅表示,讲师团研发的18节课程成为教学“资源库”。例如,《“悦”读陪伴》课程启发了学校增设“亲子共读日”,并联合社区图书馆开展读书沙龙。讲师团成员和宝霞老师的《莫牺牲自我,品亲子之趣》,则被转化为心理健康课案例,帮助学生与家长重建情感联结。

学校从“管理者”到“服务者”。每场巡讲后,承办校及时编发简报、制作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扩散成果;社区则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家长交流育儿心得。县教育局还建立“巡讲反馈—课程优化—资源整合”闭环机制,将碎片化经验转化为长效模式。“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三方共建的服务网。”陈炳乾总结道。

未来图景:

让协同育人“扎根生长”

过去的一年,会宁县家校社协同育人交出了高分答卷:巡讲直播观看量破6000人次,媒体报道阅读量近1500人次,家长满意度达98%。但这仅是起点。

深化“六位一体”课程体系。未来,讲师团将吸纳更多司法、卫生、科技领域专家,开发《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网络时代的亲子沟通》等新课程,并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群体定制专题辅导。

拓展实践教育“第二课堂”。计划将红色研学与社区服务结合,例如组织家庭参与“红色讲解员”志愿活动、社区环境治理等,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责任。同时,联合企业开设“职业体验日”,帮助青少年规划生涯。

构建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拟上线“会宁家校社智慧云平台”,整合课程视频、专家答疑、活动预约等功能,打破时空限制,让偏远乡镇家庭也能“一键获取”优质资源。

从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到家校社的深度协同,会宁县用创新与实践证明:教育的美好,在于让每一股力量都找到支点。当学校打开校门、家庭放下焦虑、社会伸出援手,孩子的成长之路便有了更多光明与可能。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一场关于智慧与爱的教育革命,正悄然生根发芽。

来源:白银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