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术界理论界关注的十大问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9 17:15 2

摘要: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化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分析研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学术前沿》组织开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化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分析研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学术前沿》组织开展2025年学术界理论界关注的十大问题评选。

评选过程秉持科学性、客观性、前瞻性原则,面向学术界、理论界广泛征求意见,对国内外百余位专家进行深入访谈,总结归纳出五大类共计25个重要问题,并形成调查问卷。最终,综合专家审议、学者推荐、读者调研、调查问卷结果,依据赋分情况遴选出2025年学术界理论界关注的十大问题,结果如下: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2、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3、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与中华文化走出去;4、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5、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6、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7、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8、全球文化新格局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9、人工智能发展与大国竞争力;10、哲学社会科学数智化研究的创新特征和发展趋势。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为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开辟了广阔空间。本次评选结果紧扣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叙事、历史叙事、世界叙事、文明叙事,从理论热点、政党政治、国家治理、全球趋势、前沿观察多个维度,客观呈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趋势与核心关切。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学术前沿》愿同国内外专家学者一道,探析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以体系化、学理化为着力点,不断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围绕标识性重大概念、原创性思想观点、原理性理论成果进行深入讨论,将其转化为知识话语、研究范式、学术理论,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坚守理论创新的魂脉和根脉,系统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多专题协同攻关研究,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任务和重要使命。

02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导向、价值理念、显著特征和根本保证等方面的认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理论指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推进和拓展的过程。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新必然呼唤理论创新。如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大历史观视野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在实践维度上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时代大潮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对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实践的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03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与中华文化走出去

浩瀚精深、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凝练了众多文明标识,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构成了全面、立体、发展的标识体系。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创新中华文化符号的叙事体系,探索有效传递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是塑造国家形象、促进文化认同、凝聚价值共识、维护文化安全的关键所在。

04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党的自我革命是推进社会革命的强大动力和前提,社会革命的新任务新挑战对党的自我革命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党领导的社会革命任务不同,党的自我革命的方式、要求也不同。新征程上,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如何深刻认识“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蕴含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如何准确把握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党的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相互关系等重大问题,对于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05

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

一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就是一部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到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我们党能否立得起、稳得住,是全党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创造性地将现代治理理念、系统观念、辩证思维运用到管党治党之中,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与目标导向,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的主题主线、价值遵循和根本目标,系统阐释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创新理路与重大理论成果,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06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随着中国人口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人口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特征,人口发展新常态既带来严峻挑战,也孕育新的机会。一方面,中国经济仍有潜力保持合理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出生人口和儿童人数减少和比重下降,少儿抚养比下降。两种趋势的同时存在表明,以往的劳动力、人力资本、物质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存量将继续得到释放,培育和增强这些发展因素增量的保障水平也将不断提升。这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的难得机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利窗口期。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面、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待学界和业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07

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做好2025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当前,农业再获丰收,农村和谐稳定,同时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越是应对风险挑战,越要夯实“三农”根基。新征程上,如何以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探索将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转移到乡村全面振兴上的有效路径机制;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现代科技锚定农业生产力的战略方向;如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亟待研究和破解的关键问题。

08

全球文化新格局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自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全球文化主导权已经完成了从东方到欧洲、从欧洲到美国两次历史性大调整,并在新时代再次迎来了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其趋势和特征集中体现为: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日趋下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文化影响力稳步上升。在全球文化格局不断演进的当下,国际传播的“南方转向”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对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来,如何进一步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如何从价值共识、结构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破题,构建高效务实的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体系,是推动全球文化治理体系变革发展,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时代课题。

09

人工智能发展与大国竞争力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要素,人工智能成为重塑全球权力格局和战略平衡的关键变量。世界主要大国均将人工智能视为提升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以及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资源。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多维重塑物理世界的巨大潜力,不仅深刻影响国际行为体的互动模式和力量结构,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实质是各国通过技术、数据、硬件、软件等多层面的博弈,提升自身在全球竞争格局的战略地位。如何认识和研判人工智能国际竞合关系背后的权力逻辑和战略考量,构建包容、普惠、可持续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如何科学把握其不确定性,引导人工智能技术朝着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方向发展,从而使这一强大的科技力量成为增进全球福祉、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持久动能,有待进一步凝聚学界业界专家共识,提出更具前瞻性的理论创见。

10

哲学社会科学数智化研究的创新特征和发展趋势

当前,数智技术的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和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步入数智化时代。一方面,数智技术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方法和手段,拓展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样态、观察视域和应用场景,基础研究、知识创造日益呈现跨学科交叉的趋势,新的学科和学术研究的增长点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数智技术在数据质量、算法透明度、偏见管理等方面可能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挑战,产生集体知识固化、价值误导、遮蔽效应等问题,引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新的不平等现象,等等。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深入剖析数智化研究的“变”与“不变”,系统规范前沿技术的“用善”且“善用”,引领数智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发展、携手共进,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学术前沿》杂志2025年第6期

总策划: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 彭国华

策划及统稿:杨 轲 马冰莹

执 笔:张 贝

来源:人民论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