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12月,美国商务部预计将2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A股和H股CRO企业、生物医药企业股价集体跳水,药明康德跌停。
2025年初,全球陷入不确定性。
关税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使得医药供应链和市场环境更加复杂,特朗普左右横跳、满嘴跑火车的个性增加了政策的不确定性。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裁员3500人,引发医药行业人士、投资者、患者组织等各方对FDA未来审评和监管能力的担忧。
安进、强生、诺华等诸多大药企的重磅药物即将迎来“专利悬崖”,潜在的利润缩水,很可能影响这些大药企的资本开支。
在如此跌宕起伏的大环境,CXO行业的“领头羊”药明康德的股价也是跌宕起伏,随时受到“狼来了”的打击。
2021年12月,美国商务部预计将2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A股和H股CRO企业、生物医药企业股价集体跳水,药明康德跌停。
2022年2月8日,药明生物(无锡)和药明生物(上海)上了美国商务部的未经核实清单(UVL,Unverified List),药明康德跌停。
2022年9月12日,拜登签署《关于推进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创新以实现可持续、安全、有保障的美国生物经济》的行政命令,旨在减少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在制药领域对中国的依赖,药明康德跌停。
2024年1月26日,美国拟出台《生物安全法案》,药明康德跌停。
2025年4月8日,美国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NSCEB)发布报告中点名药明康德,将药明康德形容为生物领域的华为,药明康德跌停。
尽管被一次又一次地打击,药明康德一次又一次展现超强的韧性,用数据证明,CXO龙头企业的护城河,从未被撼动。那些打不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
一、2025Q1业绩重回双位数增长
1、营收利润双增长
2025年4月28日晚间,药明康德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2025年一季度,药明康德营业收入96.55亿元,同比增长20.96%;净利润36.72亿元,同比暴涨89.06%;经调整Non-IFRS归母净利润26.8亿元,同比增长40%。
2、各业务板块表现
从各业务板块来看,药明康德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
化学业务在第一季度表现最为亮眼,实现收入73.91亿元,同比增长 32.87% ,成为拉动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引擎。
其中,小分子药物发现(“R”,Research)业务为下游持续引流,过去12 个月,公司为客户成功合成并交付超过 46 万个新化合物,同比增长6% 。公司坚定贯彻 “跟随客户” 和 “跟随分子” 战略,与全球客户建立了深厚且值得信赖的合作关系,为公司 CRDMO 业务的持续增长筑牢了根基。
2025 年第一季度,R到D转化分子达到75个。
小分子工艺研发和生产(“D” 和 “M”,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业务也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一季度收入 38.5 亿元,同比增长13.8% 。
小分子 CDMO 管线持续扩张,一季度累计新增 203 个分子,公司还在持续推进小分子产能建设,2025年3月,常州及泰兴原料药基地均以零缺陷成功通过FDA检查,预计2025年末小分子原料药反应釜总体积将超 4000KL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大火的GLP - 1减肥药密切关联的TIDES业务(寡核苷酸和多肽)保持高速增长。
截至2025年3月末,TIDES 在手订单同比增长 105.5% ,TIDES D&M 服务客户数同比提升 14%,服务分子数量同比提升 25% 。公司持续推进泰兴多肽产能建设,预计2025 年末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总体积将提升至超 100000L 。
生物学业务实现收入6.08 亿元,同比增长 8.25% 。新分子类型服务占比超30%,体外筛选平台收入增长28.9%,为公司 CRDMO 业务模式高效引流,持续为公司带来超过 20% 的新客户 。
测试业务实现收入 12.92 亿元,实验室分析及测试服务收入人民币8.8亿元,临床 CRO 及 SMO 业务收入4.1亿元,其中SMO 收入同比增长 5.5%,保持中国行业领先地位。
3、在手订单的高增长
截至2025年3月末,药明康德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达到 523.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7.1% ,这一数字不仅创下历史新高,更意味着未来18个月内超80%的订单将转化为收入,为全年双位数增长目标提供了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TIDES 业务在手订单同比增长更是高达105.5%,可见关税的阴影并未对药明康德造成实质影响,客户依然在持续下单,药明康德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不言而喻。
从客户区域分布来看,报告期内来自美国客户收入63.8亿元,同比增长 28.4%;来自欧洲客户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 26.2%;增幅均创出新高,再次证明药明康德作为全球医药研发“超级工厂”的不可替代性。
二、“一体化、端到端”CRDMO模式构筑护城河
药明康德独特的 “CRDMO” 业务模式堪是其成功的关键密码 。
“CRDMO” 代表着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它打破了传统医药研发生产模式中各环节相互割裂的局面,将新药从早期发现和研究(R)、开发(D),再到生产(M)的全流程有机整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高度协同、高效运作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
在这个体系中,“R” 端就像是整个业务的源头活水,通过不断触达无限长尾客户,把客户吸引到药明康德 CRDMO 的 “漏斗” 里来 。
在过去 12 个月里,药明康德 CRDMO 的 R 端一共交付超过 45 万个小分子,同比增长 7% 。这些丰富的研发成果不仅满足了全球创新药企早期药物发现的需求,更为公司下游业务导流,逐级下沉至 D 和 M 端。从研发到开发再到生产的全链路依赖,使得内部订单转化顺理成章 ,形成了独特的 “漏斗效应” 。
2025年一季度R到D转化分子 75 个,同期 D&M 管线新增分子 204 个,转化占比 36.7% ,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这种内部订单转化机制已进入收获期,能在整体增量中提供非常可观的增幅 。即使在市场订单总体增长缓慢的情况下,药明康德也能通过内部订单的转化实现业绩的稳定增长,使得药明康德的业务更具抵抗周期波动的韧性,
同时,“漏斗效应” 还降低了客户转换成本 。一旦客户进入药明康德的 CRDMO 服务体系,从研发到生产的全环节都将在体系内完成 。这种深度渗透的长期合作关系和专业全面的服务,让客户极具粘性,进一步增强了药明康德的市场竞争力。
三、各地基地的产能扩张与提升
药明康德在产能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成果显著。
2025 年 3 月,常州及泰兴原料药基地均以零缺陷成功通过 FDA 检查,预计 2025 年末小分子原料药反应釜总体积将超 4000KL 。
在多肽产能方面,泰兴基地的建设规划更是令人瞩目,2024年,常州 / 泰兴基地的多肽固相合成产能达 41,000 升 ,待全部建成后,泰兴基地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的体积将达到 100,000 升+ 。这些不断扩充的产能,有力地支持了业务的快速增长 。
在国际上,药明康德也在加快产能建设步伐 。
在瑞士,2024年库威基地的产能实现翻倍,为欧洲客户更高效的赋能。
在美国特拉华州,米德尔顿基地规划面积 756,000 平方英尺(约 70,237 平方米),覆盖原料药与制剂生产,2024年已部分投产。
在新加坡,全新的研发及生产基地占地 202,342 平方米,规划 7 个工厂,已于2024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基地一期计划于2027年投入运营。服务亚太及全球市场 。
这些海外基地的建设和投产,有助于药明康德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四、剥离海外CGT,聚集核心业务
美国的《生物安全法案》一直威胁着药明康德的海外业务。法案一旦落地实施,药明康德在海外的 CGT 业务极有可能面临诸多限制,甚至有被强制关停的风险。
同时,药明康德也在聚焦发展战线,将更多资源集中于CRDMO的核心业务主线,进行前瞻性布局。
五、大手笔回购和高额分红彰显信心
根据 2024 年年报,药明康德拟派发现金分红总额 28.35 亿元和特别分红10.11亿元,共计38.46亿元。
2024年药明康德先后 3 次采用集中竞价方式实施 A 股股份回购,合计回购金额达 30 亿元,累计回购股份数量 65,803,808 股,所回购股份全部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2025年3月和4月,药明康德先后推出两份共计 20 亿元的 A 股股份回购注销方案,第一轮 10 亿元的价格上限为 92.05 元 / 股,第二轮 10 亿元的价格上限为 97.24 元 / 股,并且均全部用于注销股份,减少注册资本,直接增厚每股收益。
六、未来展望
尽管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阴影仍未完全消散,但药明康德通过积极游说与海外产能建设(如美国米德尔顿基地、新加坡研发中心)已显著降低潜在冲击。
药明2025年一季度美国客户收入增长28.4%,欧洲增长26.2%,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其全球医药研发超级工厂的不可替代性。
行业层面,全球医药外包率首超50%,GLP-1等新兴疗法需求爆发,药明康德凭借技术、产能与客户网络优势,有望持续在CXO行业领跑。
2025年,随着TIDES业务放量、全球化产能落地,药明康德的业绩或将再超预期。
来源:对对趣味财经分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