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源材质(300568)2025年一季报简析:增收不增利,应收账款上升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30 07:11 4

摘要:据证券之星公开数据整理,近期星源材质发布2025年一季报。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营业总收入8.89亿元,同比上升24.44%,归母净利润4670.85万元,同比下降56.39%。按单季度数据看,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8.89亿元,同比上升24.44%,第一季度归母净

据证券之星公开数据整理,近期星源材质发布2025年一季报。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营业总收入8.89亿元,同比上升24.44%,归母净利润4670.85万元,同比下降56.39%。按单季度数据看,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8.89亿元,同比上升24.44%,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4670.85万元,同比下降56.39%。本报告期星源材质应收账款上升,应收账款同比增幅达31.93%。

本次财报公布的各项数据指标表现一般。其中,毛利率25.53%,同比减29.07%,净利率5.67%,同比减61.8%,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1.29亿元,三费占营收比14.5%,同比增25.25%,每股净资产7.37元,同比减0.18%,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15元,同比增53.16%,每股收益0.03元,同比减62.5%

证券之星价投圈财报分析工具显示:

业务评价:公司去年的ROIC为2.25%,资本回报率不强。去年的净利率为10.47%,算上全部成本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一般。融资分红:公司上市9年以来,累计融资总额50.09亿元,累计分红总额7.25亿元,分红融资比为0.14。商业模式:公司业绩主要依靠资本开支及股权融资驱动,还需重点关注公司资本开支项目是否划算以及资本支出是否刚性面临资金压力。需要仔细研究这类驱动力背后的实际情况。

财报体检工具显示:

建议关注公司现金流状况(货币资金/流动负债仅为70.7%、近3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流动负债仅为18.93%)建议关注公司债务状况(有息资产负债率已达44.49%、有息负债总额/近3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已达11.3%)建议关注公司应收账款状况(应收账款/利润已达534.61%)

分析师工具显示:证券研究员普遍预期2025年业绩在4.35亿元,每股收益均值在0.32元。

最近有知名机构关注了公司以下问题:
问:公司在快充技术的研发上有哪些创新突破?如何平衡快充性能与电池的安全性?
答:快充+安全电池作为新一代锂电池迭代周期,隔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公司率先量产新型涂层隔膜产品,背后隐现的是我们在原材料配方工艺、微孔制备技术、设备工艺设计能力以及产业链资源整合的核心优势,高性能、高安全电池的市场放量也将归到产品技术与量产制造的较量。公司的纳米纤维涂覆隔膜、聚酰亚胺涂覆隔膜、芳纶涂覆隔膜均具有耐高温、高强度和快浸润的特点,能够有效延缓热蔓延,为锂电池安全提供关键性、基础性的支撑、保障和服务,这些新一代高安全性动力锂电池隔膜均可有效提高充电效率,降低电池热失控带来的危险。
公司将持续紧盯全球市场和客户需求,丰富公司产品种类和结构,加强新市场开发,随着后续新一代高安全性动力锂电池隔膜的产能加速释放,有利于我们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Q2请问公司于固态电池的产品目前发展如何?
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布局全面,参股公司深圳新源邦科技有限公司的氧化物电解质已实现量产,硫化物和聚合物电解质则处于小批量供应阶段。近期,公司与大曹化工株式会社及其上海子公司达成合作,将利用其聚合物技术加工半固态电池隔膜,并成为其半固态电池项目专用隔膜的唯一指定合作伙伴。同时,公司还与 Sepion Technologies, Inc.签订协议,开展聚合物涂层材料等与隔膜基材、涂层技术和涂层工艺的相关合作;与中科深蓝汇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中科深蓝汇泽独创的“刚柔并济、原位热聚合” 的固态电池技术,引入支撑性良好功能膜作为“刚性骨架”,这也是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之一。
在固态电解质隔膜开发方面,公司积极投入,已获得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支持,并配备完善的产品开发设备和强大的技术团队,与知名车企共同研发全固态电解质膜产品。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固态电池技术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Q3请问公司为什么选择拓展半导体材料业务?半导体材料市场前景如何?
随着全球智能化、自动化设备需求的增长,半导体材料在消费电子、医疗设备、汽车工业、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特别是人工智能的算力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对高性能芯片及相关半导体材料的需求。
作为国内率先实现锂电池隔膜国产替代的生产商,星源材质在新能源材料行业有超过 20 年的技术积淀,始终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公司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及公司战略规划,布局半导体材料行业优质资源,未来将继续探索产业整合与价值创造的举措,积极发展第二增长曲线,促进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证券之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