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冠状造影寿命会变短?有巨大危害?医生:找对方法才能得以缓解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30 14:15 2

摘要:这样的声音,最近在不少老百姓中间悄然传播开来。尤其是家中有老年人、三高患者或者做过心脏支架的亲戚,提到“冠状造影”这四个字,眉头一皱,心里咯噔一下。有人甚至说:“这检查一做,人就‘走下坡路’了。”那么,这是真的吗?

“做个检查,结果反而把命搭上了?”
“冠状造影不是‘探一探血管’吗,怎么就变成了‘寿命杀手’?”

这样的声音,最近在不少老百姓中间悄然传播开来。尤其是家中有老年人、三高患者或者做过心脏支架的亲戚,提到“冠状造影”这四个字,眉头一皱,心里咯噔一下。有人甚至说:“这检查一做,人就‘走下坡路’了。”那么,这是真的吗?

冠状造影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今天,咱们就用一场接地气儿的健康科普大讲堂,来把这事儿讲明白。

打个比方,咱们的心脏就像一台24小时不停歇的抽水泵,而冠状动脉就像给这台泵供油的油管。一旦油管堵了,抽水泵迟早出问题。而冠状造影,就是医生用来“照亮”这些油管,看清哪儿堵了、堵了多少、堵得严不严重的“探照灯”。

它并不是什么“新潮玩意儿”,早在1958年,世界上第一例选择性冠状造影术就在美国完成了。而如今,它已是全球广泛应用的标准检查手段,尤其在中国,每年做这项检查的人数已经突破百万。

那为什么它会被传得这么“吓人”?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问——你见过谁因为拍了个CT就少活几年的吗?

同理,冠状造影本质上也是一种影像检查,它的目的不是“伤人”,而是“救人”。当然,它的“动静”比普通X光稍微大点,需要将导管送到心脏血管中,再注入造影剂,拍摄过程也就几分钟到十几分钟。

那是不是就完全没有副作用呢?也不能这么说。就像喝水也可能呛着,冠状造影有一定的风险,这是实话。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

造影剂可能影响肾功能,尤其是本身肾功能不佳的人。

部分人可能对造影剂过敏,出现皮疹、哮喘或更严重的反应。

穿刺部位可能出现出血、血肿,极少数情况下有心律失常或血管损伤。

但注意,这些风险在医生的严密监控下发生率极低,且多数可以及时处理。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数据,中国冠状造影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小于0.3%,死亡率更是低于0.05%——远低于许多外科手术。

这就要说说“误区”二字了。很多人把“做了检查后身体变差”归咎于“检查本身”,其实更多是病情本身已经处于边缘状态,而造影检查只是“揭开了盖子”。

比如,有位来自山西运城的老大爷,常年高血压、糖尿病,心口闷了两年不管,直到有天突然晕倒,送到医院一查——三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90%以上。医生建议马上做支架手术。家属犹豫不决,最后做了冠状造影,结果术后没挺过来,于是就有了“做了检查人就完了”的说法。

其实,老大爷的身体早已像“泄了气的皮球”,造影只是让医生看清问题,做出判断。问题如果早发现早处理,也许不会走到这一步。

所以,与其说“检查害人”,不如说“病拖久了才伤人”。

说到底,不是人人都适合做这项检查。医生在建议做造影前,一般会综合评估以下几个方面:

是否存在持续或反复的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

是否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提示心肌缺血。

是否有冠心病高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家族史等。

是否准备接受心脏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等)。

如果你是一个无症状、体检一切正常的普通人,单纯因为“焦虑”要求做造影,那医生多半会劝你“先别急”,可能建议先做无创的CT冠状动脉成像(CTA)作为筛查。

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做检查,关键是怎么做才安全。医生也有不少“保命秘籍”:

术前喝水,多喝水能帮助造影剂尽快通过肾脏,降低肾损伤风险。

有基础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术前需要调整药物,比如停用二甲双胍等药物,以防乳酸中毒。

术后注意观察穿刺点,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出血。

术后多排尿,帮助排出造影剂。

如果你是“老肾不好”的人群,更要提前告知医生,让其评估是否采用低渗或等渗造影剂,甚至考虑无创检查替代。

说到肾功能保护,不得不提饮食这块“基本盘”。肾病患者或高风险人群在检查前后,可以适当调整饮食来“强身健肾”:

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蓝莓、紫甘蓝、黑豆、石榴,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花青素,有助于减轻肾脏氧化压力。

适当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清、豆腐、鲈鱼等,避免高脂高盐的红肉。

限制钠摄入,尤其是北方人群习惯重口味,像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咸菜、酱牛肉吃得欢,这时候就要稍微“刹车”啦。

避免高磷食物摄入,比如动物内脏、碳酸饮料等。

此外,世界肾脏病学会建议术前术后48小时内保持每日摄水量在2000ml以上,但也要根据医生建议个体化调整。

72岁的王奶奶是贵阳市云岩区人,常年高血压,去年感觉胸口闷到喘不过气,医生建议她做冠状造影。家属一度犹豫不决,觉得“做了检查就倒霉”。

后来在医生详细解释下同意做,发现她一条血管几乎全堵,及时植入支架。术后她按医嘱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清淡、坚持练太极,现在还能带孙子上下学,走起路来虎虎生风。

这说明啥?早发现、早处理,比啥都强。

说到造影剂,大家最怕的一个词就是“过敏”。但你知道吗?世界上有一种新型造影剂叫“碘普罗胺”,在欧洲部分国家已被用于高风险人群,过敏反应发生率比传统碘造影剂低30%以上。目前国内部分三甲医院如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已在小范围使用。

还有一种叫碳酸氢钠预处理方案,可以显著减少造影剂引起的肾损伤。这个方法已经在《肾脏病年鉴》2024年版中被推荐为“高风险患者的一线干预”。

比如东北地区冬季寒冷,人们热衷高脂饮食,如锅包肉、红烧肘子,血脂普遍偏高,冠心病风险大。建议此类地区人群定期体检,早做CTA筛查。

而像四川、重庆的朋友,常年辛辣饮食刺激,加上天气湿热,血管收缩反应更剧烈。建议这类人群戒烟限酒,保持体重,避免熬夜,以减少心脏负担。

再如广东沿海地区,湿热多雨,老人常有“湿气重、气短乏力”之感,这可能是冠心病的“伪装”,建议结合中医体质辨识,搭配现代医学检查,做到“中西合璧”。

其实,冠状造影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用得好,它能救命;用得不好,可能伤人。但关键不在刀,而在“用刀的人”和“动刀的时机”。

只要科学评估、合理安排、规范操作,冠状造影不仅不会“减寿”,反而可能是延长寿命的转折点。就像老话说的,“不怕慢,就怕站”,与其等病情拖成“绝路”,不如早发现早调理。

健康这条路,走得慢没关系,但得走对方向。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2023年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年度报告[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12):1020-1028.
[3]中国肾脏病防治指南编委会.造影剂相关性肾病预防指南(2024年版)[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4,40(02):85-91.

来源:嘉佳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