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有肺气肿的人若无这6种情况,可以放宽心,吃好睡好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8 23:28 3

摘要:但最新研究表明,只要肺气肿患者没有出现特定的六种严重并发情况,生活质量完全可以维持得很好。这与大众印象中的悲观认知形成了明显反差。

在不少人眼中,肺气肿似乎意味着呼吸困难、活动受限,甚至影响寿命。

但最新研究表明,只要肺气肿患者没有出现特定的六种严重并发情况,生活质量完全可以维持得很好。这与大众印象中的悲观认知形成了明显反差。

科学证据显示,合理管理和积极生活方式干预,可以让肺气肿患者吃得香、睡得好,享受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肺气肿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一种主要表现特征。

根据《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2023年版)》的定义,肺气肿指的是由于肺泡壁的破坏导致气腔异常扩大的状态,伴或不伴明显的气流受限。

肺气肿主要分为中心腺泡型、全腺泡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吸烟是肺气肿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同时长期暴露于室内外空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刺激,以及遗传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也是重要诱因。

肺气肿本身并不具有传染性,但如果因肺气肿导致了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染等情况时,相关病原微生物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因此,肺气肿患者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需特别注意防护。

识别肺气肿的症状对于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最早期的症状往往是呼吸不畅、活动后气促,尤其是爬楼梯、快走时比同龄人明显吃力。

随后可能出现慢性咳嗽、咳痰,严重时伴有喘息和胸闷。一些患者在疾病进展后,会出现桶状胸、呼气延长、青紫等体征。

通过肺功能测试,尤其是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下降,可以明确诊断。高分辨率胸部CT也是评估肺气肿程度的重要手段。

治疗肺气肿的核心目标是改善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

药物治疗方面,吸入性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使用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标准。

此外,近年来,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如罗氟司特的应用也被证实可以有效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长期氧疗、肺康复训练、甚至肺减容手术或肺移植成为重要治疗手段。

根据2024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肺康复训练包括呼吸肌训练、耐力运动、力量训练及心理干预等,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康复过程中,患者需注意避免呼吸道感染,避免剧烈运动引发气促加重。合理安排作息、保持情绪稳定、及时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是帮助维持良好状态的重要措施。

预防肺气肿,首先应远离烟草。吸烟是肺气肿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戒烟可以显著降低肺功能下降速率

此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如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油烟暴露,佩戴口罩防护职业性粉尘,也是有效手段。

饮食方面,高蛋白、高热量、富含抗氧化剂的饮食有助于改善肺功能和增强机体抵抗力

运动锻炼方面,建议肺气肿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

清晨空气质量较好时进行慢走、呼吸操、轻度瑜伽等锻炼,有助于提升肺通气功能和心肺耐力。运动前后需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避免运动中出现明显气促或胸闷。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进步,肺气肿治疗领域也出现了诸多创新。新一代吸入装置设计更加人性化,大大提高了药物送达效率和患者依从性

基因治疗、干细胞疗法在动物实验中已展现出潜力,未来有望为肺气肿患者提供根本性治疗。

此外,人工智能辅助肺功能分析、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呼吸状态等新兴技术,也在逐步应用到慢病管理中。

在家庭护理方面,建议肺气肿患者学会正确使用吸入药物装置,如干粉吸入器(DPI)、定量喷雾剂(MDI)等。

定期清洗雾化器、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及时识别感染征兆如发热、咳痰增多、气促加重,并及时就医,是保障疾病稳定的关键。

急性加重时,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并根据需要短期使用口服或静脉糖皮质激素治疗。

面对肺气肿,保持积极心态、科学管理、合理生活,可以让大多数患者实现“带病延年”

只要没有出现以下六种严重并发情况——呼吸衰竭、严重肺部感染、心肺功能衰竭、持续性低氧血症、肺心病失代偿、以及频繁急性加重——肺气肿患者完全可以放心吃好睡好,享受高质量生活。

具体实用建议包括:

每天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室内外温差剧烈变化;

坚持清晨或傍晚空气质量好的时段外出适量运动;

合理安排每餐营养,控制盐分摄入,预防水肿;

保持心理健康,如有焦虑抑郁倾向及时求助心理医生;

定期复查肺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吸氧设备,避免无指征、无监测的盲目吸氧。

肺气肿管理是一场持久战,但只要掌握科学方法,即使已确诊,也能活出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3,46(8):609-652.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指南(2024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4,47(2):87-101.

[3]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R].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内科医师老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