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金处 乡野焕新颜 “千万工程”书写乡村振兴鲜活样本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30 19:04 2

摘要:当秦岭北麓的猕猴桃种植和销售搭载数字云端,当骊山脚下的石榴园涌出三十亿产业链,当关中平原的闲置宅基地碰撞出新中式美学……一支名为“千万工程”的如椽巨笔,聚焦土地改革破局、产业升级聚力、生态宜居塑形、人才活水赋能等主题,书写关中平原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鲜活样

当秦岭北麓的猕猴桃种植和销售搭载数字云端,当骊山脚下的石榴园涌出三十亿产业链,当关中平原的闲置宅基地碰撞出新中式美学……一支名为“千万工程”的如椽巨笔,聚焦土地改革破局、产业升级聚力、生态宜居塑形、人才活水赋能等主题,书写关中平原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鲜活样本。

土地“活”起来:从固定资产到振兴引擎

“过去这院子漏雨透风,现在成了‘香饽饽’!”高陵区钓北村“三块地”改革悄然改变着乡村基因。7户曾经的闲置宅基地经过改造,变身鱼庄、火锅城、烧烤城等商业综合体,村民每月既能收取租金,又在村集体商铺工作。

这场改革并非简单的土地置换,而是构建起“土地流转保底+经营分红+就业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盘活闲置宅基地,引进第三方投资建成商业体,同时用年租金收益反哺村民和集体。

与此同时,300余亩零散荒地复耕建起“新型农场”,配套萌宠互动区、油菜花田等体验场景,让亲子、研学团队按季节纷至沓来。3亩闲置老校舍被改造成“幸福食堂”,村里独居老人花9块钱就能吃上两荤一素热乎饭。钓北村的“改革账本”里,数字最能说明成效:流转盘活土地700余亩,引进合作企业7家,落地项目6个,直接带动了200余名村民就业。

而在相距100多公里的周至县,这里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原则,着力培育本地特色产业。通过土壤改良实现猕猴桃有机种植。周至县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站培育的“翠香”猕猴桃,以其口感鲜美、品质优良广受消费者青睐而享誉国内外。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周至县积极打造猕猴桃技术专家团队,以科技赋能推动猕猴桃产业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为猕猴桃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本。

土地,在这里从固定资产变成了振兴引擎。

产业“旺”起来:产村融合激活增收密码

渭河临潼段成片的麦田与渭河、村庄交相辉映。

“千万工程”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是临潼区的“一号工程”。由书记主抓,将全区划分为城郊融合、渭北平原、中部台塬、南部山区四个乡村建设类型,完成实用性村庄规划以及“微改造、精提升”建设方案127个。

在临潼区石榴红生态科技园内,数字石榴管理系统的“报杆”能够实时监测气象、气压、土壤湿度、温度、风速等数据,虫情测报仪及时上报病虫害情况。通过园区控制中心、物联网生产监测系统、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信息汇集处理系统、灾情虫害监测预报系统的协同工作,实现了石榴种植的数字化转型,从依赖天气到精准管理,从人工经验到数字种植,科技赋能助力产业发展。

田间地头,“新农人们”举着手机向网友直播,生长期直播长势、成熟期地头直接带货,农户们通过小手机开拓大市场。 更令人振奋的是产业链的深度延伸,推动石榴等特色农产品进景区,石榴汁、石榴酒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让“临潼石榴”身价倍增。

如今的临潼区,渭河畔的千亩麦田景观带实现粮食风景一起种,百亩梯田景观催生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最美环山路衍生一批特色民宿,茨林桃花节让美景“出圈”,农产品“出彩”。

无独有偶,周至县虎峪村同样把目光聚焦在村里的农业、文化资源上。村内打造了“牛肉坊”“豆腐坊”“蜂蜜坊”等“土特产”品牌,不仅传承了乡土技艺,也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村农产品展示中心,为游客提供本地特色产品展示和销售的平台,也进一步拓宽着村民致富渠道。

产村融合,激活了乡亲们的增收密码。

乡村“美”起来:老村落碰撞新美学

长安区抱龙村云裳花栖民宿,用村民旧房碰撞出新中式美学

如今,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长安区子午街道抱龙村的精品民宿集群都会吸引众多游客。

抱龙村的“云裳花栖”民宿,把村民的老房子通过设计巧妙融入自然,泥墙灰瓦、木质结构的关中民居风格,与周围的绿水青山浑然一体。游客可以坐在古树下品一杯咖啡,也可以在溪畔的遮阳伞下享用乡间美食,耳边是鸟鸣与流水合奏的自然交响曲。

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丰富的资源禀赋,抱龙村深挖市场需求,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打造特色民宿26家、50多个院子,辐射带动村庄水果种植、林下经济、休闲农业等融合发展。民宿产业带动抱龙村村民就业100余人,年劳务收入200万元以上,民宿产业年收入2000余万元。

由李魏村村集体废弃仓库改造的“长安有海•青年乡创空间” 废旧仓库经过设计改造后惊艳众人

在长安区的杨庄水库边,由李魏村村集体废弃仓库改造的“长安有海•青年乡创空间”一亮相就惊艳众人。长安区民宿协会会长,西安市山水长安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项小羽说,这里有西式简餐、茶和咖啡、不定期举办各种展览,同时为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的企业和个人搭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项目的交流、观摩、学习、路演、论证、培训、互动平台。“长安有海•青年乡创空间”,让咖啡杯里倒映出山影、水影和乡村振兴的剪影。

在临潼区仁宗村,200年历史的古戏台经修复后重现生机,既留住乡愁又创造就业岗位。依托兵马俑、华清宫等景区资源,山任村、东安村等独具特色的1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进入人们的视线,既富有关中特色、又彰显秦风唐韵,让这些村庄为全域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老村落碰撞新美学,“颜值革命”的背后,藏着创新发展的逻辑。

人才“聚”起来:新农人改写乡村剧本

4月末,在临潼区乡村振兴人才大讲堂上,西安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主任潘峰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深专家,为村干部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保障成员合法权益、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临潼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未来,临潼区将持续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持续深化‘人才+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完善乡土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各类人才在广阔天地创新创业的热情。”

临潼区零口街道北牛村的肉兔养殖项目,通过“国企+村集体+农户”模式,年收益达30万元,村集体用收益反哺民生,新建的文化广场成了村民的“幸福驿站”。

同在4月,高陵区召开“共话设施农业发展 聚力赋能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思享会”,邀请全区的青年才俊一起参观了东张市村的农文旅项目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高陵区正在着力构建全方位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制定包含整体要求、目标任务、培养原则、组织领导、实施程序、培育使用、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内容的实施方案,重点打造一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投研队伍,切实提升高陵区农村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能力水平。

来自周至县楼观镇下三清村的孙立,是一名新农人。去年,他参加了西安市高素质农民电商直播技能大赛,并获得二等奖。2020年,孙立加入周至县二姐夫电商团队,积极推介周至县特色农产品。几年下来,他不仅帮村民们打开了农产品销路,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目前,孙立已累计培养电商学员5000余人,带动近2万名村民增收。

高素质青年回到广阔天地,新农人正在改写乡村剧本。

这些扎根乡土的实践,印证着“千万工程”的深层逻辑,唤醒了沉睡的资源,土地生金、产业聚势、人才扎根的良性循环,正在三秦大地上书写乡村振兴的西安答卷。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佳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陕西大小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