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通信事业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30 17:36 2

摘要:中国现在的5G6G很牛逼,搞得美国非常惊慌,对华为围追堵截,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也非常强势,与此相关联的中国邮政,虽然中衰了一段时间,我预测,它终将重新崛起。

中国现在的5G6G很牛逼,搞得美国非常惊慌,对华为围追堵截,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也非常强势,与此相关联的中国邮政,虽然中衰了一段时间,我预测,它终将重新崛起。

那么,我们近代的通信业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国近代邮政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产生的。首先是由外国人强行在我国境内设立邮局,以后才逐步转到由中国政府开办邮政。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以不平等条约为据在我国各通商口岸设立邮局,其他各国竞相效法。法国于1861 年、美国于1867 年、日本于1876 年、德国于1886 年、帝俄于1897 年先后在我国设立邮局。这些“客邮”,不仅收寄他们侨民寄往本国的信件,而且还收寄中国人国内互寄的邮件,他们各自印制各国的邮票,有的还以怪异邮票高价谋取暴利,肆无忌惮地侵占我国通信主权。

由于西方各国对华往来的日益增多,以及国内商埠、港口的通信联系日趋频繁,清政府于1866 年决定由海关兼办邮政。当时海关为英国人赫德所把持。海关先后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今营口)、上海等处,开办邮政,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是我国近代邮政的雏形,史称“海关邮政”。

海关邮政开办时,面临着全国邮政通信的杂乱局面。当时除海关邮局之外,还有古老的驿站通信、外国侵入的“客邮”以及私人办理的“民信局”等等多种通信系统,这种混乱情况对发展统一的邮政通信是极为不利的。

赫德在取得海关邮政的大权以后,又进一步向清政府要求扩大成为官办邮政。清政府的一些大臣也提出驿站臃肿腐败,开支浩大,传递效率又低,奏请开办统一的国家邮政。1896 年3 月20 日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总理衙门随即委任赫德为总邮政司,负责大清邮政官局事务,至此“大清邮政”正式开办。与此相应,驿站在经济上难于维持,被自然淘汰。对于民信局则采取行政手段和多种措施,通过竞争、控制或排挤使之逐渐衰落。对客邮则予以限止,唯有侨批局因其深得华侨信任,又难以取代,因而仍继续存在。

大清邮政参照当时世界各国邮政的方式而经营信函、明信片、印刷品、报纸杂志、货样以及快递信函、汇兑、包裹等各种业务。到清朝结束时,邮政事业已有了较大发展,1911 年,全国邮界总局达49 处,邮政局、分局和代办局达到6250 处,邮路总长达到19 万公里。邮政业务发展迅速,以进口、出口及转口信函总数为例,1901 年为1000 万件,1904 年达到6600 万件,1906年超过1 亿件,到1911 年达到4 亿多件,是我国早期邮政的大发展时期。

我国近代电信业是随着国外新技术的出现和国内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军事政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帝国主义入侵,清政府软弱无能,电信主权不断被外商强占、分割和蚕食。自办的电信则步履艰难,发展缓慢,设备要向外国购买,人员要请外国人培训。再加之官僚主义和上层的腐败,通信效率不高,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但电信网络的建立却大大促进了我国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增长,为我国未来的通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电报通信的建立

自从美国人莫尔斯于1837 年制成电磁式电报机以后,在西方各国,发展很快。当时,正是列强大举入侵我国的年代,各国为了及时了解中国的军政商情,千方百计在我国装置电报线路。

1868 年,美商旗昌洋行首先在上海私设陆上专用电报线,进行通报。随之各国机关企业纷起仿效,在上海租界内,私自架线通报。1871 年由丹麦、英商和俄国皇室投资的大北电报公司在沙俄怂恿下,由海参崴敷设水线经日本长崎而在我国上海擅自登陆,在英租界私设电报房,收发国际电报。与此同时大北电报公司又从香港敷设水线至上海,从而达到从北线可通日本、俄国,从南线经香港通达欧美各国,强行夺取了我国国际通信的主权。

大北电报公司在哥本哈根的总部

大北的举动,促使英美等电信公司的海线也纷纷在我国海岸非法登陆,经营电报业务。外国公司所办的通信业,大大方便了帝国主义盗窃我国军事政治和经济情报,严重侵犯我国主权,威胁我国安全。在此情况下,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和洋务派官员鉴于国防、外交、经济及维护主权的需要,主张自主兴建电报通信“以息各国之垂涎”。我国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大商贾也强烈要求使用电报通信。

1874 年,清政府首次批准在台湾海峡两岸,自设电报,但未能付诸实施。我国第一条自办的电报线路是1877 年6 月15 日在上海建成,从直隶总督行辕到江南制造总局,开创了我国自主通信的首例。1876 年初福建巡抚丁日昌在福州船政学堂内附设我国第一所电报学堂,培训电报技术人员,随即于1877 年10 月11 日在台湾建成台南至高雄的电报线路,全长约95 华里,这也是我国最早自行修建和管理的电报线路之一。

1879 年5 月清政府为加强军事通信,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架设电报线通达天津,这是我国第一条军用电报线。随后1880 年9 月又批准建设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全长1536 公里,于1881 年12 月28 日竣工并开放营业。相应在天津设置电报总局和电报学堂,在紫竹林、大沽口、临清、济宁、清江浦、镇江、苏州、上海等处设立电报分局。其后,清政府连续修建了津京线、长江线和广州—龙州线,这几条线路加上津沪线路,大大加速了京城到边疆的通信,在中法战争中,改变了以往闭目塞听、被动挨打的局面。中法战争结束后至1899 年,我国又先后建成川汉、川滇、沪粤、粤桂、赣粤、闽台、津奉(今沈阳)、津保、保陕等线,至此全国总计约有45000 多公里电报线路,初步构成全国干线通信网。

随着我国自办电信的迅速发展,西方各国不能容忍中国建设独立的通信网络,因而变本加厉地强行架线,争夺对我国电报通信的控制权。甲午战后,西方各国进一步强占租借地,疯狂争夺和瓜分势力范围,我国的电信主权,不断被鲸吞蚕食,大北、大东和太平洋公司互相协商,瓜分了我国国际电报的收益,德、法、丹麦等国利用侵华战争的机会,继续加速架设电信线路。台湾的电报陆线和福州至台湾的水线因1895 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落入日本手中。由此可以看到,由于清政府的软弱和腐败,我国电信业是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各国的侵略压迫下,艰难地发展起来的。

电报的出现,在清末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加强国防方面,改进了军情的及时性和军队的机动性,在外交方面,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此外对航运、防汛、工商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均起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电报通信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2.电话通信的发展

我国电话通信的发展情况与电报相似,同样是在帝国主义侵略的年代,在外商纷纷抢占我国的电话经营中起步。

1876 年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电话通信以后不久,1881 年丹麦的大北电报公司就抢先在租界开始装设电话,在1882 年2 月于上海设立第一个电话交换所,经营电话业务。同年英商上海电话互助协会也争相设立电话交换所,开业通话。这些电话所,各有用户二三十家,这是我国电话通信的开始。1883 年英商东洋德律风公司兼并上述电话所,进一步发展电话。随后,外商又要求在汉口、厦门等地开办电话。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在青岛及烟台等地安装电话。1900 年丹麦人璞尔生趁联军入侵之机,在天津租界开设“电铃公司”,架设电话线至塘沽、北塘,次年又延伸至北京。京津间开始出现外商经营的长途电话。

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大楼(1910年代)

清政府电政督办盛宣怀为防止电话事业继续被外商分割,于1899 年奏准由电报局兼办电话。当年在天津设置少量专供衙署官邸使用的电话,八国联军侵华时均被毁。1900 年南京电报局设置市内电话,供官署专用,有16 个用户。至清末,南京、苏州、武汉、广州、北京、天津、上海、奉天(沈阳)、太原、厦门、烟台、昆明等地,已先后开设官办、地方官办和商办的市内电话。1904 年11月,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长途电话线路——京津线架成通话。1905 年4 月,清政府以5 万两白银收购璞尔生电铃公司设备,与自办电话统一经营。据统计,至1911 年,我国建有电信局所503 个,电话交换机容量达8872 门,电话用户8369 户。

3.无线电通信的出现

1895 年无线电通信问世以后,由于其在远距离通信中的极大灵活性,在我国军事通信中很快得到应用。

1900 年前后,两广总督为加强军防,先后在广州督署衙门及马口、前山、威远等军事要塞以及广海、宝壁、龙骧、江大、江巩、江固、江汉等江防舰艇设置无线电机,这是我国最早使用无线电的记载。与此同时,这种空中的通信方式也很快地被帝国主义用于对我国的侵略活动。

1904 年初,法国在秦皇岛高地设立了无线电柱,分别被日俄在战争中利用。同年六月,沙俄在烟台领事馆筹建无线电台与旅顺通信。鉴于以上情况,清政府开始考虑设立南北间的无线电通信。

1905 年7 月,北洋大臣在天津开办无线电训练班,聘请外国教师,购买马可尼的火花式无线电机分别装置于南苑、保定、天津等处行营以及海圻、海容、海筹、海琛等四艘军舰上,作为相互间的通信联系。此后无线电通信逐渐向民用领域发展。1906年广东琼州海线中断,乃向上海礼和洋行购买无线电机两套,分装于琼州和徐闻两处以恢复两地的电报通信。1907 年江苏省吴淞至崇明水线,因时常被船舶抛锚而毁断,修理费用很大,也在两端安装无线电机,收发电报。在无线电通信发展过程中,日、美、法、英、俄等各国强行私设无线电台,争夺无线通信权,到清末,外国私设的无线电台有20 处之多。

4.通信新技术的采用

清代通信技术是在帝国主义的入侵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所采用的技术、设备都由外商自行设置或者向外国购置并聘请洋人培训人员、安装建设。

当时国外的电信新技术刚刚兴起,处在初创时期,电子管、自动机械等尚未发明,因此所用技术均为早期的简易设备。例如:电报机是使用人工莫尔斯电报机,用手击电键进行发报,用电磁铁推动声、光或画出纸条进行收报。所用电话机均为磁石式手摇摇把电话机,由接线员人工予以接通双方电话。无线电机则使用火花式产生电波的马可尼发报机,总之均为早期初创时的新技术。

清政府对我国自己发明的新技术则拒绝应用。如1873 年,华侨商人王承荣从法国回国后,与福州王斌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国产电报机,每小时可拍千个汉字,呈请清政府自办电报,可惜清政府竟拒不采纳,使王承荣的名字长期湮没无闻,他们自制的电报机也未传于世。由于传递汉字电报的需要,我国郑观应在参考法国人所编的《电报新书》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中国电报新编》,经清政府邮传部电报总局采用,这是我国使用的汉字电码最早文本,以后历经改进成为现用的汉字电码本。

自从清末开办“大清邮政”以来,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我国邮政的领导权,一直掌握在洋人手中。辛亥革命以后,虽经改名为“中华邮政”,但邮政大权仍被外国人所把持。各级邮局的领导人物也均为外国人。

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当时尚无暇顾及收回邮政主权的议题。因此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里,由于洋人在我国享有种种特权,各地军阀及其大小官吏也不敢随便侵犯洋人所管的邮局业务。“中华邮政”在混乱的局势下,仍得以保持正常的经营,并有相当的发展,逐步实现扭亏为盈。

在此期间,中华邮政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除普通邮件外,还分别开办了各种业务,如:1912年开办了收寄商务传单、保险信函业务;1913年开办了代售印花税票业务;1914年创设了火车行动邮局;1918年开办兑换国际回信邮票券业务;1919年开办邮政储金和邮转电报业务;1920年开办国际保险信函和箱匣业务;1921年开办航空邮务;1922年开办邮政认知证;1927年在沈阳、北京间开办摄影电报业务;1934年开办代订刊物、代购书籍、平快邮件等业务;1935年开办简易人寿保险和小包邮件业务等等。

中华邮政开办上述业务,不但增加了邮政的收入,而且对扩大国内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华邮政的邮路分为邮差线、航船线、铁路线、汽车线及航空线等。邮运工具除利用其他部门的交通工具外,还自备了兽车、手车、冰车以及现代的自行车、汽车、摩托车、轮船等设施。

中华邮政在管理上有统一的规章制度,责任明确、网点设置比较合理,并有经常的监察制度,财务管理有严格的稽核,因此在杜绝营私舞弊方面卓有成效。

在中华邮政内部,洋人垄断一切重要职位,洋人工资比国人要高出十数倍以至数十倍。邮政员工的升、降、奖、罚均由洋人裁决,设立了严密的考核和密报制度。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接管了沦陷区的邮政,使中华邮政不得不频繁地调整邮路,此后,由于物价上涨,邮政运输成本不断增加,造成入不敷出,从1940年6月起,中华邮政就无月不亏,仅1941到1944年亏损即近10亿元。

与此相反,邮政储金业务在抗战期间却有了畸形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国民政府看中了邮局机构遍及各地,且极有信誉,可以为其广泛吸收游资的特点,责成邮政总局下属的邮政系统各级邮局一直到代办所都开办储汇业务。举凡节约储蓄、国内外汇兑、简易人寿保险,公私调拨款项、代收货价、代收印花税票、代换破钞、代收所得税、代理国库等等,都交给储汇局负责办。至1945年8月,由储汇局吸收的资金总额已达法币160亿元,超过战前250倍。

抗战结束,由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致使物价暴涨、金融失控、财政经济面临崩溃的境地,使邮政经营处于极度混乱之中,如1949年6月从重庆寄发一封平信,贴有金元券邮票2160万元,还欠资100万元。到国民政府垮台时,邮资已不可能有统一标准。这种混乱的局面,使邮政经营无以为继。

“上海一版孙中山像金圆邮票”,由中华邮政于1949年1月6日发行

北洋军阀统治的年代,由于各地军阀的封建割据,各自为政,加上连年混战,破坏了电信的统一,致使电政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只能惨淡经营而每况愈下。当年北洋政府的交通总长叶恭绰在一份报告中就曾提到:“各省掌兵长官每误解交通事业为完全军用,置诸自己管辖之下。……军营商运、军办通信,以致士农怨嗟,商贾裹足,营业大受损失。……甚至订购兵舰、飞机、军需用品亦勒令路电两局预出期票抵偿,或以军事长官名义,指定交通某项收入为抵押品,借贷于商家。”由此可见电政经营已极不正常。

各地军阀对电信的利用与摧残主要表现在:一是截留报费收入,据统计在北洋军阀时期累计截留2000万元以上。二是战争对电信线路和设备造成严重破坏。三是官、军电报充斥电路,报文常达千数百字,甚至非紧要之私事亦以军电代邮,滥发一等电报,使寻常与加急的商报在缴纳数倍于官、军电报之代价下,仍被延搁。大量用户改由洋人开办的水线公司转递电报,严重影响电政的收入。

1922年9月,北洋政府下令大幅度提高电报资费,企图把官、军拖欠的报费负担转嫁于商民头上,激起了各地民众、团体的强烈抗议,在商界、出版界、新闻界的联合抗议下,北洋政府被迫恢复电报原价。

由于连年战事,有线电常被阻断,北洋政府的交通部、海军部、陆军部各自抢着与外国订立修建无线电台的借款合同。1912年,交通部向德国定购火花式长波无线电台5部,分别于1913年在张家口,1914年在吴淞、广州、武昌,1915年在福州等地装设开通无线电报。1918年,陆军部与英商马可尼无线电公司订立军用无线电借款合同60万英镑,这笔借款只有半数用于购买无线电机,半数挪作军用。同年,交通部也向该公司借款17万英镑,安装兰州、乌鲁木齐、喀什噶尔三处的长波无线电台。海军部也不甘落后,与日本三井洋行订立了北京东郊双桥无线电台的借款合同。北洋军阀统治期间,中国的电政虽有所发展,但债台高筑,濒于破产。

南京政府成立之后,国民党为了巩固其统治,比较重视电信的建设,整修了大部分电报旧线路,新架电报线路5000余公里,使全国电报局及营业处达到约1500所。在电话通信方面,首先抓紧了江浙地区的长途电话建设,先后修通了沪宁线、沪杭线。1931年开始运用报话双用技术,利用已有电报线路兼作通话,使长途电话加快了发展。除交通部办理长途电话外,也委托各省政府开办长话。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北、湖南等省先后开办省内长途电话业务,其中,浙江省办的长话不仅沟通了省内各县,还能越出省界与上海通话。

广东省在广州香港间,敷设地下电缆,内有30余对线路,使用了可以延长通信距离的负载线圈,全线长达160余公里,传音清晰,为当时我国唯一使用地下电缆的长途电话系统。到1934年6月以前,天津、南京、上海、青岛、广州、杭州、汕头、武汉等城市的市内电话设备也由早期的磁石式、共电式人工交换机逐步改为步进式和旋转式自动电话,全国电政也逐渐走向统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挪用英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的导淮经费,用于建设苏、浙、皖、赣、鄂、湘、豫、鲁、冀九省的长途电话,计划共3000余公里。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蒋介石为了围追堵截红军,临时又增建成都至巴县、成都至峨嵋、巴县至贵阳等长途线路。到1936年6月,全国长途电话线路已达47000余杆公里,通话设备也有所扩充。业务方面也有一定改进,如长途业务分普通、加急、传呼及预先等4种。通话计费时间单位分3分钟、5分钟两种,收费标准按距离计算。并逐步把省办长话纳入统一的长话网之中。

长途电话在适应军政需要和加强指挥调度方面的显著作用,引起南京政府的重视,因而在短期内有了迅速发展。

1936年浙江省电话局在杭州、温州间首先安装德式单路载波电话机以便在原有线路上增开电话,随后交通部也筹备引进英美通用的载波电话机。1937年后,在重要长途线路上采用载波交叉技术,以提高通话质量并增加载波电路数,相应采用单路载波和三路载波等提高话线利用率、增加通话容量的新技术。

真空电子管的发明促进了无线电的发展,1919年北京设立远程收报处,利用新型真空管的无线电收信机抄收欧洲的新闻广播。五四运动中,当北京无线电台的收报员收听到巴黎电台关于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消息后,立即通知正在新华门总统府前静坐的学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继续斗争的热情。

为对抗日本对东北的干预和侵犯,东北地区采取了加快发展无线电通信的措施。1923年在张学良的支持下,一批留学生和无线电工程技术人员来到东北,开始在沈阳筹建大型短波无线电国际电台。1927年6月,沈阳国际电台竣工,先后安装了德式10千瓦和20千瓦电子管短波发报机和美式20千瓦短波发报机各一部,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无线电台。沈阳国际电台的建成,使原来由外国人承办的三个水线公司的国际电报业务,有50%转到沈阳台。此后,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汉口、福州、厦门、青岛、济南、宜昌、宁波、安庆、杭州、吴淞、芜湖、蚌埠、屯溪、汕头、广州等地先后建立27个短波电台,无线电通信得到很大发展,进一步打破外商对我国国际通信的垄断。

1930年在上海建成规模更大的国际无线电台,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安装了15千瓦、20千瓦的大型电子管短波发射机多部,并在我国第一次采用新的遥控制度,即将中央控制室设于市内,而发报台收报台则分设郊区两地。电台天线采用定向集射天线,发报用凿孔快机,收报用波纹快机,先后开通了马尼拉、爪哇、香港、旧金山、柏林、巴黎、日内瓦、莫斯科、伦敦、东京、罗马等直达无线电报电路,通报质量良好。在爱国民众的支持下,国际电台的业务收入大幅度增加,外国水线公司和电台的业务一落千丈,彻底打破了大北、大东、太平洋三个水线公司对我国国际电报的垄断,也迫使在我国擅自设立的外国电台作出“不再收发商电”的承诺。

宝山刘行收讯台是当时中国第一个自己建造的国际长信收发台

早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日本帝国主义早就利用所谓“满洲国”的名义在1933年9月成立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简称“满洲电电”),垄断了东北地区的电信,作为侵华战争的重要工具。七七事变后日本对华北、华中的电信事业进行武力劫夺,1938年8月,设立华北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简称“华北电电”),同样由日本政府和其军部所控制,并为支持侵华军事的需要,相应建设了一些地下电缆和自动电话。

随着侵略战争的不断深入,又成立了华中电气通信株式会社(简称“华中电通”),其高中级人员均为日本人,连电信资费也以日本军用票为单位,完全为军事侵略而服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又接收了美商在上海的电话公司等企业,从而使所有沦陷区的电信均成为日本侵华的工具。抗日战争使我国电信事业蒙受极大损失,据国民党政府交通部统计,战前全国共有电报线路95000余公里,抗战中被破坏和被日军占用达45000公里;战前共有长途电话线路53000余公里,战后被毁及沦陷被占用达23000余公里。至于电信设备和器材被毁或被占用更是不计其数。

为解决大后方国际通信和军事通信的紧迫需要,国民政府以成都为中心,分别建立了直通伦敦、柏林、日内瓦、莫斯科、旧金山、马尼拉、万隆、西贡以及香港等地的无线电路,通过昆明建立了直达仰光、河内和香港的无线电路。交通部还向美英两国借款,在重庆开凿山洞建设国际电台,于1944年开始与国外通报。在技术方面,除了引进三路载波外,从1943年开始创办中心制长途电话网,以重庆、衡阳、西安为中心,设立直达线路,经过增设和调整载波机线,形成辐射式通信电路,使大后方通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电政经济仍是连年亏损,除由政府贴补一部分外,只有不断提高电报价格,向储汇局透支,或举借外债,勉强度日。

1945年8月,国民党政府的接收人员在接收通信业时,你抢我夺,一片混乱。例如安徽、山西、上海、苏州的地方当局与交通部之间,为市内电话的所有权争吵不休,上海顾家宅电台竟被市政府公用局与交通部两家瓜分。再如上海的市内电话在美国压力下,经蒋介石亲自批示交还原主,但实际上不仅交还了原美商的上海电话公司产业,还一并把原属交通部产权的南市、闸北电话设施也一并交给了美方。

紧接着,国民党又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致使生产凋敝,物价飞涨。以电报资费为例,1945年日本投降后,电报每字资费为法币20元,1948年7月21日增为每字法币4万元。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电信业的发展难以为继。到1949年底,由新中国接管的电信局有600余处,长途电信线路145000余对公里,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1万余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广大解放区十分重视电信的发展。电信把被分割的各个革命根据地以及国民党统治区和日伪沦陷区用无线电波连接起来,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党政工作和革命战争的重要手段。毛泽东曾把人民电信誉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1928年中共中央决定创建无线电通信,抽调人员赴苏学习,并在上海秘密举办无线电训练班。1930年1月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和设于香港的南方局实现通报。1931年初,中央苏区利用缴获的电台创建了红军无线电大队和无线电训练班,王诤任队长,实现了苏区内以及与上海中央的无线电联系。各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也相继建立了无线电台。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的无线电台陆续设至团一级。在敌后则建立了一些地下电台,陕甘宁边区的党政、财经和新闻部门也装备了无线电台。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与此同时,延安通信材料厂制造了各种无线电台和通信器材。1946年后人民解放军利用缴获的美式军用通信设备改善通信条件和装备水平,陆续把新解放的地区所接管的载波电报、大功率电台等设备移交给人民政府,向民众开放。

在有线电话通信方面,1930年中央苏区成立工农红军第一个电话队,开始以江西瑞金为中心,设立长途电话网。中央分局和军委与红军各师、苏区各县以及作战前沿都能接通电话。虽然设备均为人工接通的摇把子式电话,但在战役指挥、部队调动、后勤保障、政权建设等各方面,电话网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电话通信在其他各根据地也有较大发展,如鄂豫皖苏区在安徽境内的线路就有400公里,晋冀鲁豫边区拥有2000余部电话机和5000公里的长途电话线路。1948年以后,由于大城市相继解放,并由人民解放军接管,电话设备迅速改善,由全部是人工磁石式电话逐渐增加共电式人工电话及步进制、旋转制等自动电话设备,电话开始由军用转为军民分用并陆续向民众开放。

1938年:延安通信材料厂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邮政电信的困难和混乱的局面,彻底收回了我国的通信主权,邮电通信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来源:热情的金桔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