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11点,广州城中村出租屋里,42岁的王大姐盯着手机屏幕发呆。老家湖北的宅基地确权通知刚弹出,又想起自己20年前为了打工迁走的户口——如今城里没房没社保,农村的老屋却快塌了。“要是能把户口迁回去,就算种地也比挤在这儿强啊!”
一、“城里待不下去,农村还能回吗?”30万人用脚投票的背后,藏着多少中年人的无奈
深夜11点,广州城中村出租屋里,42岁的王大姐盯着手机屏幕发呆。老家湖北的宅基地确权通知刚弹出,又想起自己20年前为了打工迁走的户口——如今城里没房没社保,农村的老屋却快塌了。“要是能把户口迁回去,就算种地也比挤在这儿强啊!”
她不知道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已有超30万人提交了农村户口回迁申请。有人为了宅基地,有人为了孩子上学,更多人是被城市高房价、老龄化“逼”回了头。而5月1日即将生效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正给这些“城乡夹心层”开了扇窗——四类人可以名正言顺“重返农村”,拿回曾经失去的土地权益。
二、这四类人“优先上车”!看看有没有你的影子?
1. 退伍军人:当年扛枪离乡,如今凭一本证“无条件回家”
山东的李大哥退伍15年,至今保留着磨破的军装。新政规定,只要有退伍证,不管当年因服役迁出多久,都能直接回迁。“当年村里敲锣打鼓送我走,现在终于能叶落归根了。”他打算迁回后申请宅基地,把父母留下的老院子改造成民宿。
划重点:退伍军人是唯一“零门槛”群体,不用开证明、不用村民投票,凭退伍证就能办,堪称最硬气的“返乡通道”。
2. 没留住城市的大学生:毕业证没换来铁饭碗,却等来“返乡门票”
23岁的小林去年从武汉某大学毕业,投了80份简历全石沉大海。新政救了他:只要提供未就业证明(社保断缴、无劳动合同),且原户籍是农村,就能把户口迁回去。“在城里当‘蹲族’遭白眼,回村跟着老爸种草莓,说不定还能搞直播带货。”
划重点:毕业后没稳定工作的“新青年”,别让户口成“悬在空中的风筝”,趁年轻抓住机会落回土地。
3. 进城务工的“无根人”:老家有房就能回,但得先过村民这一关
在东莞打了20年工的赵叔,最大心病是老家那栋摇摇欲坠的祖屋。新政规定,只要宅基地房屋没倒塌,且获得三分之二村民签字同意,就能回迁。“上周回村挨家挨户敲门,给乡亲们递烟说好话,总算凑够了签字。”
划重点:房子是“硬通货”,但别想着“空手套白狼”,先和村里人处好关系,毕竟“远亲不如近邻”。
4. 婚姻变迁者:“嫁出去的女儿”不再是“泼出去的水”
离婚后在城里漂泊的张姐,终于等来了转机:只要配偶曾是农村户口,或者自己娘家在农村有宅基地,凭结婚证(或离婚证)就能申请回迁。“以前总觉得离婚后没根了,现在政策让我知道,老家的门还为我开着。”
划重点:结婚迁走的、离婚想回来的,只要和农村有“纽带”,户口就能“跟着关系走”。
三、回迁不是“捡便宜”!这三个“坑”比城里套路还深
1. 想两头占?对不起,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杭州白领陈先生差点踩坑:他既想保留城市公租房,又想迁回农村分宅基地。结果政策明确:回迁后必须放弃城市里的保障性住房、职工社保等福利。“别想着‘两边通吃’,得先想清楚自己要啥。”
2. 宅基地不是“想占就占”,房子得“立得住”
河南的王大爷吃了大亏:老家房子塌了20年,只剩地基,结果申请被驳回。政策规定,宅基地上必须有“完整房屋”(至少主体结构完好),废墟、荒地不算数。“赶紧回去修房吧,不然老窝都没了。”
3. 村民签字是“硬杠杠”,平时别断了人情往来
贵州某村的李大姐碰了壁:她常年在外打工,和村里几乎没联系,申请时村民投票没通过。“平时不回去走动,关键时候谁给你签字?”记住:农村是人情社会,多回老家看看,帮乡亲们搭把手,比啥都强。
四、为什么突然放开“回迁”?这盘大棋其实早有伏笔
有人疑惑:以前千方百计“农转非”,现在为啥鼓励“非转农”?背后藏着三个现实:
• 农村老龄化严重:年轻人都进城了,村里只剩老人种地,放开回迁能吸引劳动力回流;
• 土地资源盘活:很多宅基地闲置,回迁者能激活这些“沉睡资产”,搞养殖、文旅都有潜力;
• 城乡平衡破局:让城市里的“失意者”有退路,减少社会压力——毕竟,“老家有地”比“裸奔在城市”更有安全感。
结语:迁不迁回,都要把日子过明白
新政来了,有人摩拳擦掌准备回村盖房,有人犹豫要不要放弃城市社保。但无论怎么选,记住:户口只是个“身份”,真正的底气在于你能不能把土地盘活,把日子过好。
如果老家有房有地,不妨趁政策东风回去看看;如果城里发展不错,也别瞧不起农村的亲戚——毕竟,“进可攻退可守”,才是普通人对抗生活的最好底气。
你身边有人想迁回农村吗?如果是你,愿意放弃城市户口回村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半岛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