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17年,隋末烽烟四起,李渊在晋阳起兵。他借助突厥兵马和关陇贵族的支持,仅用一年便攻入长安,次年称帝,国号大唐。表面看,李唐王朝以“仁义”为旗号终结乱世,但权力的分配从一开始便埋下隐患。李渊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四子李元吉封齐王。李世民在
公元617年,隋末烽烟四起,李渊在晋阳起兵。他借助突厥兵马和关陇贵族的支持,仅用一年便攻入长安,次年称帝,国号大唐。表面看,李唐王朝以“仁义”为旗号终结乱世,但权力的分配从一开始便埋下隐患。李渊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四子李元吉封齐王。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屡建奇功,麾下尉迟恭、秦琼等猛将威震天下,文学馆十八学士更是汇聚房玄龄、杜如晦等治国之才。
武德七年(624年),太子李建成向庆州都督杨文干输送盔甲,意图谋反之事曝光。李渊震怒,却仅以流放东宫属官王珪、韦挺草草收场。这场未遂兵变,暴露了李渊对嫡长子继承制的偏袒,也激化了兄弟矛盾。李世民在洛阳广纳豪杰,李建成则联合李元吉,试图剪除秦王府势力。武德九年(626年),突厥入侵的谣言成为政变导火索。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兵伏击玄武门,李建成中箭身亡,李元吉被尉迟恭斩杀。三日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退位,贞观时代拉开帷幕。
李世民登基后,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警,广开言路,轻徭薄赋。贞观四年(630年),唐军生擒突厥颉利可汗,漠南之地尽归唐土;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灭高昌,丝绸之路再度畅通。长安城胡商云集,各国遣唐使络绎不绝,但大明宫深处的暗流始终未息。
太子李承乾因足疾自卑,沉溺突厥风俗,甚至在东宫模拟突厥王庭。魏王李泰编撰《括地志》博取父宠,暗中结交权臣。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勾结汉王李元昌、大将侯君集谋反,事败被废。李世民抱着李泰说“我儿堪继大统”,次日却发现李泰以“杀子传弟”谎言威胁李治。最终,性格柔弱的晋王李治被立为储君。这场继承危机,让李世民晚年在翠微宫含风殿叹息:“我三子一弟(指李承乾、李泰、李治、李元昌)皆不成器,奈何!”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以“美容止”入选后宫,封五品才人。传说李世民曾问驯马之术,她答:“先用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楇其首,再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虽赞其胆识,却未予宠幸。十二年间,武则天在掖庭宫中默默观察权力更迭,学会如何在深宫生存。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驾崩,武则天依例入感业寺为尼。永徽元年(650年),李治借祭奠先帝之机重遇武则天,旧情复燃。此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竟主动建议接武则天回宫制衡对手。永徽二年(651年),武则天再度入宫,次年生子李弘,迅速晋封昭仪。她掐死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促使李治萌生废后之念。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召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商议废后。褚遂良叩头流血:“皇后出自名门,先帝所择,岂可轻废!”李治愤怒离席,武则天在帘后厉喝:“何不扑杀此獠!”这场朝会标志着关陇贵族与皇权的彻底决裂。
武则天联合寒门出身的李义府、许敬宗,利用“立武则百姓得子”的民谣制造舆论。长安令裴行俭私下议论“武氏祸国”,遭贬西州都督府长史。十月,李治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立武则天为后。被囚冷宫的王氏哀求:“愿陛下念旧情,改此宫为回心院。”武则天闻讯,命人将其手足砍断,投入酒瓮。长孙无忌于显庆四年(659年)被逼自尽,关陇集团百年根基轰然倒塌。
显庆五年(660年),李治患风疾目不能视,武则天开始代批奏章。麟德元年(664年),宦官王伏胜告发武则天行厌胜之术,李治密召上官仪拟废后诏书。武则天闻讯直闯御前,一句“陛下欲弃臣妾耶?”吓得李治推诿“上官仪教我”。上官仪父子被杀,此后朝会皆称“二圣”,武则天垂紫纱于御座听政。
她改革科举,首创殿试与武举,提拔狄仁杰、姚崇等寒门子弟;修订《姓氏录》,将武氏列为第一等;设北门学士分宰相之权。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提出“劝农桑、薄赋徭、息兵戈、禁浮巧”等十二项国策,民间称颂“天后圣明”。但与此同时,酷吏政治悄然兴起。侍御史鱼承晔之子鱼保家发明铜匦,鼓励告密,来俊臣撰《罗织经》培训刑讯,朝臣人人自危。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命人凿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投入洛水,又让侄子武承嗣伪造“天授圣图”。载初元年(690年),僧人法明献《大云经》,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九月九日,六万民众联名上表请改国号,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在则天门宣布改唐为周,加尊“圣神皇帝”。
为巩固统治,她造“曌”字为名,定洛阳为神都,造通天宫、铸九鼎,其中豫州鼎高丈八尺,容一千八百石。科举首创“试官”制度,农夫、樵夫皆可面圣陈情,但同时任用来俊臣、周兴等酷吏清洗李唐宗室。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等十二位亲王被杀,李显、李旦两度废立,太子李贤被逼自尽前留下《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武则天晚年陷入传承悖论:传位武氏侄子,则宗庙不祀亲子;传位李氏儿子,则江山复归李唐。圣历元年(698年),狄仁杰以“姑侄与母子孰亲”点醒武则天,促使她召回庐陵王李显。但为平衡势力,她又让武三思、武承嗣参与朝政,引发李、武两家血腥争斗。
长安三年(703年),太子李显之子李重润、永泰郡主夫妇议论张易之兄弟专权,被武则天杖杀。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联合羽林军发动政变,八十二岁的武则天被迫传位李显。临终前,她要求去帝号,以“则天大圣皇后”身份归葬乾陵,留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任人评说。
李显复辟后,韦皇后效仿武则天干预朝政,安乐公主公然卖官鬻爵。景龙四年(710年),李显暴毙,传言被韦后毒杀。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韦氏集团,拥立李旦复位。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赐死太平公主,改元开元,看似扫清了女性干政的威胁。
但武则天留下的政治遗产已深入骨髓:科举制度打破门阀垄断,却也催生牛李党争;府兵制瓦解后,边境节度使权力膨胀;北门学士开创的内廷决策模式,为宦官专权埋下伏笔。当安禄山范阳起兵时,或许正是武周时代播下的种子,在开元盛世的土壤里结出了恶果。
从长孙皇后著《女则》强调“母仪”,到武则天突破“牝鸡司晨”的禁忌,初唐女性在权力场域的挣扎,折射出君主专制制度的深层矛盾。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评价:“武后以妇人而易唐室,虽曰天命,亦唐高祖、太宗之遗训有以启之”,直指李唐为巩固皇权过度依赖个人能力,终致制度失衡。
今日重读这段历史,不应止于猎奇宫闱秘事。武则天用67年人生证明,突破性别的权力攀登需要比男性更残忍的决断,而性别歧视的反弹往往比制度缺陷更具毁灭性。当她最终妥协于宗法礼制,恰暴露了封建王朝无法解决的悖论:既需要强人维系统治,又恐惧强人颠覆传统。
参考历史书籍:
1. 《旧唐书》·后晋刘昫
2.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
3.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4. 《武则天与唐代政治》·胡戟
5. 《剑桥中国隋唐史》·崔瑞德编
6. 《唐代宫廷史》·杜文玉
7.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
8. 《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罗汉
来源:评书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