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日益凸显,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青少年抑郁这个话题,屡屡登上热搜。身边青少年因抑郁而无法继续学业的案例也常有耳闻。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孩子们越来越不快乐了?是家庭教育不当,还是课业压力太大?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北京报道
近年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日益凸显,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青少年抑郁这个话题,屡屡登上热搜。身边青少年因抑郁而无法继续学业的案例也常有耳闻。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孩子们越来越不快乐了?是家庭教育不当,还是课业压力太大?
在《中国经营报》触角零观教育直播节目中,本报记者对话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宣传科科长乔颖。
乔颖指出,孩子焦虑和抑郁比例上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自身的特点也起了重要作用。青少年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功能和结构都还不完善,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的情绪本身就容易波动。当外界压力叠加自身的脆弱性时,心理问题发生的风险自然会增加。
同时,乔颖提到,社会上仍然存在对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偏见和误解,许多家长也不例外。一旦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往往不愿及时带孩子就医,担心被诊断为抑郁症等病症会带来“羞耻感”。这种偏见会导致许多孩子在症状加重后才被送到医院,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因此呼吁家长应关注早期识别,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问题恶化。
未成年人为什么会抑郁?
《中国经营报》:“开学后儿童精神科爆满”曾经登上过热搜。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感到焦虑和抑郁?
乔颖:我们发现,在一些特定时间段,比如开学初、学期末、考试后,或者重要考试季,青少年出现情绪困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这种现象的发生率还在不断上升。背后其实有多重因素。
首先,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社会普遍以读书、考试为导向,强调“人上人”、精英教育,这种氛围深刻影响了成人,也影响了孩子。大人们以此为标准,孩子自然也会受到压力。
其次,与学校教育有直接关系。虽然很多教育改革在努力减负,推动家校合作,希望减轻孩子们的问题,但实际成效有限。原因之一是学校最终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无论课程内容还是教学理念,大多还是围绕考试展开。孩子们学习时,关注的更多是结果,很少能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事实上,成人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同时,学校心理支持体系也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很多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室,但师资力量和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发达地区的学校普遍做得较好,但在偏远地区,中学里甚至缺少专职心理老师。这种资源差异也影响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应对效果。
此外,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影响。家长普遍希望孩子成才,但家长本身也会受到情绪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养育过程中容易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很多家长在教育方式上,要么过于权威、压制孩子,要么过于溺爱、放任孩子。家长是否能根据时代变化调整心态和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中国经营报》:当孩子出现哪些情绪或者行为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引起重视?
乔颖:我们建议每位家长,首先要了解自己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因为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发展特征不同。0—3岁的孩子以依恋他人、依恋事物为主要特征。3—6岁是习惯培养期,孩子可能出现一些看似“没有教养”的举动,家长需要判断行为是否合理,并及时引导。6—10岁,社会性功能逐步增强,孩子开始热爱集体生活。10—18岁,孩子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变化剧烈,是家长特别需要关注的阶段。
在青春期,家长要重点观察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食变化。如果孩子在连续两周或更长时间里,明显食欲减退、体重持续下降,或出现暴饮暴食、体重短期内急剧增加,需警惕进食障碍的可能。还要关注孩子平时食用的饮料、糖果等,一些新型毒品可能伪装成普通食品。如果孩子食用后精神状态、情绪、睡眠、行为发生明显变化,也要高度警惕。
二是睡眠问题。注意孩子睡眠时间是否异常(过短或过长),是否频繁夜醒,以及睡醒后的精神、体力恢复情况。如果睡很久仍疲惫,需引起重视。
三是日常行为。如果孩子沉迷于游戏、手机、短视频,影响到正常饮食、社交、学习和生活,需警惕是否存在游戏成瘾。
四是情绪变化。若孩子持续两周以上少言寡语、表情呆滞、经常哭泣,可能存在抑郁倾向。同时,要留意情绪波动剧烈、易怒、坐立不安、身体出现莫名疼痛感,这些可能是焦虑障碍的表现。青春期还需警惕严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常见表现包括幻听(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幻视(看到不存在的影像)、被害妄想(觉得周围有人监控自己)。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
在日常观察中,我们可以采用“十字架式”判断方法:一是纵向比较(前后比),观察孩子近期与几周或几个月前的变化,如果出现短时间内明显的情绪、行为变化,需警惕;二是横向比较(同龄比),将孩子的表现与同年龄段其他孩子对比,看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家庭扮演什么角色?
《中国经营报》:家庭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问题的家庭,一般具有哪些特征?
乔颖: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生活领域是同伴交往、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这些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影响。
许多家长和老师常常误以为,孩子出现抑郁障碍,是因为性格懦弱、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实际上,需要普及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是如果孩子确诊为重性抑郁障碍等严重精神疾病,遗传因素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抑郁障碍属于内科诊断范畴,而精神科本身也是内科的一个分支。从医学研究来看,遗传在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中占有很大比例。
有些家长会疑惑,家族中并没有直系亲属患有抑郁症。其实,遗传性疾病并不一定在父母身上直接表现出来,需要观察“两系三代”的家族成员,即父系、母系,跨越上下三代。仔细回顾,往往可以发现家族中有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虽然未必表现为典型抑郁,但可能有精神韧性不足、情绪调节能力差等特征,这就反映了遗传的存在。
如果遗传易感性在孩子身上存在,而外部环境又发生剧烈变化,如学习压力大、同伴冲突频繁、家庭气氛紧张,那么原本潜在的易感基因就可能被激活,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虽然环境对孩子的情绪健康有一定影响,但从根本上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遗传因素。每个人都有患病的可能,环境变化有时只是“催化剂”,真正使疾病发生的是体内已有的易感基础。
《中国经营报》:在当今社会,很多家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协助照顾孩子,这种“三代同堂”的育儿模式与父母独立带孩子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么,哪种家庭结构更适合孩子的成长?
乔颖:在中国,虽然西方文化强调“核心家庭”的概念,但我们更推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适当程度上参与孩子的抚养工作。这样的做法有助于缓解父母的压力,尤其是在父母因健康问题或工作繁忙无法全程照顾孩子时,隔代养育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力量。
然而,隔代养育要遵循“补充而非替代”的原则。长辈在育儿过程中应与父母保持一致,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意见分裂。
在隔代教育中,长辈应注意尊重父母的养育方式,并提供爱与支持,但不能越界干预。养育的主权必须牢牢掌握在父母手中,孩子从小就要明白,最终的决策权属于父母。
在尊重父母养育原则的基础上,隔代教育可以给予孩子关爱与陪伴,但不能跨越边界,变成主导角色。帮助和支持是美好的,但替代和干预则是有害的。
适当的隔代教育可以为孩子的情感世界提供滋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与孩子如何沟通?
《中国经营报》:现在的父母生孩子都比较晚,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是很常见的现象。那么如何处理好青春期遇上更年期这一问题?
乔颖: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说青春期的孩子遇上更年期的妈妈,容易发生激烈冲突。这是因为这两个阶段,孩子和母亲体内的激素水平都处于剧烈波动期。青春期时,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性激素水平急剧上升;而母亲在更年期,雌激素则迅速下降。激素变化过快,都会导致生理和情绪功能的不稳定,使得双方更容易发生矛盾。
那么,有没有办法缓解这种冲突呢?当然有。家庭中第三方成员,尤其是父亲,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当母子双方情绪对立时,父亲或其他长辈可以适时介入,缓和局势,帮助家庭情绪降温。
除了家庭成员的配合,父母和孩子自身也需要学习和成长。孩子都是第一次做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大家在亲子沟通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我们强调家长和孩子都要不断学习,掌握沟通技巧,提升理解力。尤其是当家庭交流出现障碍时,学习青春期心理知识,学习有效沟通的方法,非常必要。
《中国经营报》:作为父母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作为孩子应该如何和父母沟通?
乔颖:在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时,父母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要尊重孩子。青春期的孩子通过对抗表达他们的成长需求,渴望独立。虽然他们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但实际上是在要求尊重。此时,父母应放下身段,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就像与同事或朋友沟通那样。同时,不要吝啬表达爱意,即使是简单的一句“我爱你”,或一个拥抱,也能传递重要的情感支持。
其次,情绪稳定。遇到孩子情绪波动时,家长要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家长是孩子的镜子,父母能否冷静面对冲突,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如果局面难以控制,父母应学会及时退出冲突现场,避免情绪失控。
最后,学会谈判。谈判是人生重要的技能,孩子和父母可以从日常沟通中练习。例如,孩子可以逐步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家长也可以设定阶段性目标,互相妥协,共同达成一致。每一次有效谈判,都是亲子关系成长的机会。
对于孩子来说,也同样需要学习沟通和情绪管理的技巧。具体来说:
一是选择合适的时机沟通。在父母相对情绪稳定、精力充沛时,再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避免在父母情绪低落或疲劳时激化矛盾。
二是化被动为主动。不要等到问题爆发时才寻求沟通,而应主动表达自己的困难和需求。例如,提前告诉父母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争取支持。
三是多用“感受”来交流,而不是指责。比如,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可以说:“我今天很累,看到你的成绩,我很焦虑,也很伤心。”而不是简单指责孩子。同样,孩子也可以这样表达:“我最近学习很吃力,感觉很烦躁,希望能出去透透气。”用表达感受代替指责,更容易建立理解和信任。
总之,青春期的孩子和更年期的父母并不是天生的“敌人”,而是需要相互理解、支持、合作的亲密伙伴。通过不断学习沟通技巧、调整心态,我们完全可以让这个阶段成为家庭关系升级的重要契机。
我们如何行动?
《中国经营报》:对于已经得了抑郁症的孩子,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大众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乔颖:如果孩子出现了抑郁的表现,需要家长高度重视。首先,需要区分抑郁情绪、抑郁障碍,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抑郁情绪较轻,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也可能演变为抑郁障碍。
具体来说,如果孩子在超过两周甚至更长时间里,出现以下表现,就要引起警惕:说话变少,情绪低落;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睡眠障碍;意志消沉,走路无力;对社交和原本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
这些都是抑郁症倾向的信号。家长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与诊断。精神科的诊断流程非常严格,会包括:与家长、孩子的沟通了解;各类精神状态评估;使用情绪量表、睡眠量表、进食量表、行为应激量表等工具;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躯体疾病(如脑部病变、激素紊乱等)。
这些诊断是排他性进行的,只有在排除其他疾病后,才能确诊为抑郁症或焦虑症。如果只是情绪波动,医生通常会提出非药物干预建议,如缓和家庭矛盾,创造良好沟通氛围;减轻学业压力,协调学校支持;保证孩子充分休息;推荐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如果确诊为抑郁障碍、抑郁症,医生多会建议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并结合家庭、学校及社会支持,形成整体干预,有助于孩子康复。
《中国经营报》:对于那些马上要当父母的年轻人,你能否给一些建议?
乔颖:我认为,年轻人如果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不要轻易生孩子。如果你有了明确意愿,准备迎接孩子,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准备:
首先接受孩子和人生的不完美。人生本来就不完美,孩子也不会一帆风顺。孩子可能生病、可能有先天问题,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无数挑战。父母要有信念:无论高山小河,愿意牵着孩子走过一切坎坷。
然后不断学习育儿知识,适应新角色。孩子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为人父母之后,需要不断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成长和调整。科学育儿知识应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普及,让每一位家长都能看得懂、用得上。
其次关心产妇和新手妈妈的身心健康。怀孕和产后阶段,女性可能出现情绪波动甚至产后抑郁。尤其产后两周到一年内,如果情绪问题严重,必须及时就医,哪怕正在哺乳,也要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妈妈的身心健康,永远是育儿的第一位。
最后遇到情绪问题及时求助专业人士。无论孕期还是育儿过程中,一旦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都应积极与专业医生沟通,确保母婴安全。
只有真正做好准备、愿意承担责任、愿意学习成长,才能成为一个充满爱、负责任的家长。 当你准备好了再迎接孩子到来,然后从零开始,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来源:贝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