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南亚地区局势骤然紧张,印度与巴基斯坦这对宿敌再次站在了战争的悬崖边缘。印度总理莫迪授权军队“放手去打”,巴基斯坦则强硬回应将坚决果断回击,这一紧张态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也对印巴之间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深表担忧。
近日,南亚地区局势骤然紧张,印度与巴基斯坦这对宿敌再次站在了战争的悬崖边缘。印度总理莫迪授权军队“放手去打”,巴基斯坦则强硬回应将坚决果断回击,这一紧张态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也对印巴之间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深表担忧。
当地时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一起针对游客的严重枪击事件,造成26人丧生、数人受伤。这起事件成为了此次印巴紧张局势升级的导火索。印度迅速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此次“跨境恐怖主义”袭击,尽管巴基斯坦坚决否认参与此次袭击,总理办公室批评印度在缺乏可靠调查和可验证证据的情况下将事件与巴方关联的行为“轻率、缺乏理性和不合逻辑”,但印度方面依旧不依不饶。
事件发生后,印度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印度宣布全面反制措施,暂停执行1960年签署的《印度河河水条约》,停止向巴基斯坦供应印度河的支流水源,直接影响该国80%以上的农业生产和电力供应。水资源对于巴基斯坦来说至关重要,印度这一举措被巴基斯坦视为“战争行为”。此外,印度还关闭了两国间唯一的陆路口岸检查站,吊销对巴基斯坦所有公民的签证,并要求他们在3天内离境 。
面对印度的指责与制裁,巴基斯坦也毫不示弱,于次日宣布反制措施。巴基斯坦宣布对印度关闭领空,暂停与印度之间的一切贸易,要求印度公民48小时内离境。巴方明确警告称,印度切断水源的决定将被视为“战争行为”。自24日起,双方正式开始发生交火,而且规模和烈度持续升级。两国空军也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巴基斯坦的歼 - 10C战斗机挂弹警戒,印度则紧急调动苏 - 30、阵风战斗机和S - 400防空导弹进入战备,同时,印度海军的“维克兰特”号航母也逼近巴基斯坦附近海域。
4月29日,印度总理莫迪与军队和安全部门举行闭门会议,授权军方“完全行动自由”,即由军方决定回应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枪击事件的“方式、目标和时机”。莫迪先前誓言要追捕并惩处袭击者,此次授权军队无疑表明印度政府在应对此次事件上的强硬态度,也让印巴之间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巴基斯坦方面也迅速做出反应。巴基斯坦新闻与广播部长塔拉尔30日凌晨说,印方恐在24至36小时内对巴采取行动,印方的任何军事冒险行为必将招致巴方坚决果断回击。“任何侵略行为都将遭到果断回击,”他说,“印度将对该地区出现的任何严重后果负全部责任!”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表示,巴武装部队已做好应对准备,警告外界不要误判形势 ,同时他认为巴印紧张局势可能升级,但事态不至于发展到爆发核战争的程度。
此次印巴紧张局势升级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宗教、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
1. 领土争端: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是印巴冲突的核心矛盾。1947年印巴分治后,该地区因宗教人口分布(穆斯林占多数)与土邦王公(印度教徒)选择加入印度的矛盾,引发第一次印巴战争。尽管两国在1949年划定停火线(现称实际控制线LOC),但双方均宣称拥有完整主权。2019年印度单方面取消印控克什米尔的自治地位,进一步激化矛盾,巴方采取降级外交关系、中断贸易等反制措施 。近期的枪击事件使得克什米尔这一长期存在的领土争端问题再次成为冲突的焦点。
2. 宗教矛盾 :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历史对立因英国殖民时期的“分而治之”政策加剧。分治期间大规模宗教暴力导致数十万人死亡,遗留的宗教少数群体权益问题(如印度穆斯林、巴方印度教徒)持续引发摩擦。印度近年印度教民族主义抬头,针对穆斯林的暴力事件频发,如2023年哈里亚纳邦冲突,巴方则强调伊斯兰身份认同,双方互指对方迫害少数群体 。宗教矛盾在此次事件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双方民众情绪对立,政府决策也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
3. 水资源争端:印度河及其支流的水资源分配是印巴之间的战略矛盾焦点。1960年《印度河用水条约》曾维系双方脆弱平衡,但2025年4月印度以反恐为由暂停履约,威胁巴方农业和民生。巴方宣称将动用军事力量摧毁任何印方水利设施,称水资源为“国家核心利益” 。印度此次切断水源的行为,严重威胁到巴基斯坦的生存根基,进一步激化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4. 政治因素:从印度国内政治角度看,当前莫迪政府因国内经济、宗教等多方面问题面临支持率下滑困境。将克什米尔地区的枪击事件归咎于巴基斯坦,在一定程度上可转移国内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缓解内部压力。例如,在以往类似事件中,印度政府通过采取对巴强硬态度,激发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从而稳固自身政治地位 。而巴基斯坦方面,政权的稳定性以及军方在国家决策中的影响力也对其对印政策产生重要作用。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生态较为复杂,军方在国家安全等重大事务上拥有较大话语权,在应对印度的强硬举措时,军方的立场和决策至关重要。
5. 地缘政治因素:印度自诩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但实际上,印度最关注的还是自己在南亚的影响力。尤其是中巴关系的升级,更是被印度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印度无力直接同中国进行对抗,所以莫迪政府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加强对巴基斯坦的打压,来试图遏制中国在南亚地区影响力的增长 。此外,美国近年通过军售、战略合作拉拢印度,被巴方视为威胁;俄罗斯与印度传统盟友关系亦加剧地区失衡。大国在南亚地区的博弈,也使得印巴之间的矛盾更加复杂。
印巴局势的紧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联合国、美国等纷纷表态。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发言人迪雅里克29日说,古特雷斯当天分别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和印度外长苏杰生通电话,对印巴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深表担忧。古特雷斯再次强烈谴责4月22日发生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袭击,强调必须通过合法手段追究这些袭击的罪责并伸张正义。古特雷斯表示,必须避免可能导致悲剧性后果的对抗,他愿意进行斡旋,以支持缓和局势的努力 。
美国国务院29日称,国务卿鲁比奥将与印巴两国外长通电话,敦促双方“不要让局势升级”。国务院发言人在先前发给媒体的电子邮件中表示,美方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在多层面与印巴双方保持联系,敦促达成负责任的解决方案 。
目前,印巴双方虽已在边境地区采取军事部署和警戒措施,但全面战争爆发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方面,国际社会的斡旋以及呼吁双方保持克制的声音,对两国政府形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印巴两国均为有核国家,一旦冲突全面升级为大规模战争,核战争风险将急剧上升,这是双方都难以承受的后果 。在经济方面,印巴两国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长期的紧张局势和贸易限制对双方经济都造成了负面影响。此次巴基斯坦暂停与印度所有贸易,印度也采取相应经济反制措施,这将影响两国相关产业发展、贸易额下降以及边境地区经济繁荣。
印巴局势目前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战争的阴云笼罩在南亚上空。国际社会期待双方能够保持克制,通过和平谈判与外交途径解决争端,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给两国人民乃至整个地区带来沉重灾难。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