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为国之本。平谷区几代人奋斗造就了“大桃之乡”,如今又作为“农业中关村”的核心承载区,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而位于京西南的房山窦店村,凭借着三次成功转型,成为乡村振兴典范,让传统农业在科技赋能下实现华丽蜕变,对新时代劳动精神作出生动诠释。让我们
本报记者 朱松梅 陈强
农为国之本。平谷区几代人奋斗造就了“大桃之乡”,如今又作为“农业中关村”的核心承载区,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而位于京西南的房山窦店村,凭借着三次成功转型,成为乡村振兴典范,让传统农业在科技赋能下实现华丽蜕变,对新时代劳动精神作出生动诠释。让我们走进这两处劳动地标,感受劳动创造历史、驱动变革的时代力量。
上世纪90年代,农技人员在桃园给果农授课。 平谷区档案馆供图
上世纪70年代,乐政务公社北辛庄大队果农喜摘丰收桃。
农创智谷
京郊平谷:崛起农业科创地标
平谷是京郊的农业大区。上世纪80年代起,这里就成了“大桃之乡”,出产的桃子味甜汁浓,闻名遐迩。如今,平谷又成为“农业中关村”的核心承载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地标正崛起。
展开地形图便会发现,平谷虽然是远郊区,却如同一个缩小版的北京:平原、山区、浅山区各占三分之一,泃水、洳河映带左右。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适合发展林果业。
上世纪60年代,大华山镇后北宫村就有五六亩地的“试验田”,种着果林研究所的桃树。上世纪80年代初,后北宫村率先从果林研究所引种了“大久保”桃子,一斤能卖到两三毛钱,比粮食值钱多了。1985年,责任田一分到户,大伙儿全种上了桃树,全村桃树面积一下子跃升到2500亩。
从此,平谷就和大桃结了缘。一时间,以后北宫村为中心,桃海很快绵延开来,大华山、刘家店、峪口、熊儿寨等乡镇,几乎村村种桃。上世纪90年代,桃农的荷包纷纷鼓了起来,后北宫村的林果业起步早,不少桃农很早在县城买房置业。
随后,大桃渐渐成了平谷的名片,桃花节也成为本市最知名的农业节庆之一。本世纪初,平谷的连绵桃园号称世界最大,有200多个品种,年产鲜桃几亿公斤。生意不但做到了全国各地,鲜美的桃子还乘着飞机,抵达了大洋彼岸的十几个国家。
当然,平谷不仅发展林果业,拥有平谷大桃、北寨红杏、佛见喜梨等优质果品,畜牧、养殖、种植业也齐头并进。世界三大蛋鸡育种公司之一的峪口禽业,就是平谷土生土长的企业。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北京的农业面积虽然只有几百万亩,但作为科技创新高地和国际交往中心,首都如磁极一样,聚集各类资源,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2020年7月,北京市政府批复《平谷区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首次提出打造“农业中关村”。从此,大国首都承担起了破解农业新课题的重要使命,而京郊平谷,则成为“农业中关村”的核心承载区,致力于建设具有全国引领作用和世界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按照“一港两翼三镇全域全场景”的规划布局,短短几年,一批涉农头部企业聚集,种业创新实现突破,多座“国字号”实验室和研究院落地——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投入运营;北京(平谷)生物种业创新中心竣工;道地药材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落户;华北地区最大高效智能温室集群开工建设;北京食品营养与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建成投运;北京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创新中心启动建设……
很多院士、博士和农业学子也把平谷作为创业的好选择。如今,13位院士和411位博士来到平谷,创建了117个“博士农场”,优异生菜、五彩茄子、中药材生态种植等100余项成果得到市场认可。
偏居一隅的平谷,如今站在了世界农科创的舞台上。2023年以来,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两次在平谷举办,达成了《平谷共识》,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2024年底,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在平谷动工建设,这是一所“未来大学”,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主体,集聚国内外顶级科研创新力量共同建设。
未来,这里将拥有我国规模最大、种类最全、水平最高的农业科技重大基础设施集群,产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装备、新品种、新产品。
1986年,窦店村,市农科院和村里科技人员一起进行小麦新品系比较。 胡敦志摄
上世纪80年代,仉振亮(左二)带领工作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房山窦店村供图
乡村先锋
房山窦店:举起转型升级大旗
房山窦店村,这面全国农业战线的大旗已经飘扬了几十年。
在“农业圈”,窦店村实力强、名气大——已连续十多年夺得北京小麦亩产第一名,成功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近年来还大力发展畜牧业、引聚高新技术企业,走出了一条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特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特色、实现共同富裕为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2024年,窦店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9.9亿元,人均纯收入46497元,上缴国家税金3.11亿元。
回望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窦店村经历过三次成功转型。每一次,都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追求。
第一次转型要从20世纪50年代说起。当时的窦店村,4000亩耕地中有一半需要平整,一场大雨,数不清的禾苗被冲到沟里。“土地不平,何谈机械化?”窦店村党总支书记仉振亮号召村民开启“土地革命”——400个劳动力,每人一辆小推车、一把铁锨、一把镐,历经8个春秋,推平2000亩岗坡地,大田上还多了57眼机井,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初现雏形。
1976年,这场“土地革命”有了科技加持。窦店村请来北京市农科院的专家,用全村最好的200亩地搞试验。扎根窦店村10年,专家们进行了41项科学试验,取得了30多万组数据,成功培育出生长期短、早熟、高产的京单403和京早7号玉米新品种。当“三种三收”改为“两茬平播”,窦店村玉米亩产一下子提高到1232斤。
20世纪80年代初,窦店村确立了“以农养牧、以牧肥农、农工商相得益彰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窦店村开始发展村办集体企业,建起了服装厂、砖瓦厂、肉牛厂、奶牛厂、养鸡场等20多家企业,村里95%的劳动者都转移到了工副业战线上。窦店村村民成了产业工人,挣上了工资,增加了收入。1988年12月,当仉振亮捧回国家科委颁发的首届星火奖时,窦店村已经有1000多位村民实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转型目标。
世纪之交的产业升级大潮中,仉锁忠上任窦店村党委书记。他再次请来北京市农科院的专家驻村调查论证,确定了“以商带牧、为牧而农”的思路,拉开了第二次转型的序幕。
窦店村与北京市农科院合作建立了1200亩优良品种繁育基地,上半年种植小麦籽种,每亩可增收300元,下半年种植青储玉米,用于加工饲料反哺畜牧业,推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肉牛养殖规模扩建与“窦店”商标注册同步推进,形成从农作物种植到冷链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所有村办企业也要进行改革,由过去单一的集体经营模式向多种经营模式转变,让企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时间来到2012年。面对新的发展任务,窦店村与时俱进,开启了第三次转型——退低引高、内承外联。清退了多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积极引进高端要素。以砖瓦厂为例,关停后,窦店村用生态的办法治理大坑,建设花园式新兴工业园区,陆续引进了汽车高端零部件、生物医药等领域的6家企业。目前,窦店村拥有企业50多家,安排就业劳动力4000多人,形成生物医药、汽车改装销售、畜牧产业化生产、新兴工业四大产业集群和三大种植园区的发展格局,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几十年过去了,从田垄到实验室,从养殖场到研发中心,勤劳的窦店人用三次转型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当科技基因融入土地血脉,传统农业便能迸发出引领时代的创新势能。如今站在高处眺望,麦浪与光伏板共舞,现代化牛舍与研发中心辉映,这幅“农牧工商融合发展”的产业画卷,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生动注脚。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安旭东 武亦彬 和冠欣 甘南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