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4 月 30 日,Nature评选了四月份 最佳科学图片,来自西湖大学的研究成果——“水熊虫身上的世界最小纹身”入选,登上了Nature官网头条。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4 月 30 日,Nature评选了四月份 最佳科学图片,来自西湖大学的研究成果——“水熊虫身上的世界最小纹身”入选,登上了Nature官网头条。
这项研究来自西湖大学仇旻团队和赵鼎团队( 博士生杨治蓉为第一作者),论文题为: Patterning on Living Tardigrades,于近日发表在了Nano Letters期刊,该论文还被选为当期封面论文。
该研究首次将半导体制造技术与生物学相结合,证明了电子束光刻的衍生技术——冰刻(Ice lithography)技术,可以用于在活的微小生物体上原位直写微纳米尺度图案,成功在水熊虫身上实现了世界上最小的“纹身”,
这只水熊虫身上或许有着世界上最小的“纹身”,在显微镜图像中以高亮的点显示出来。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名为冰光刻的技术,利用电子束在覆盖在缓步动物身上的冰层上蚀刻出图案。
这束光将冰冻物质转化为一种粘合剂,附着在缓步动物的皮肤上,这样当冰的其他部分蒸发时,图案仍清晰可见。
微/纳米制造技术已深刻变革了现代光子学和电子学。然而,将传统微纳加工技术应用于生物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加工方法因其固有局限性,例如难保形旋涂、辐射损伤以及有毒溶剂的使用等,往往难以与生物体兼容。
为突破这一瓶颈,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并应用冰刻技术,成功在活体缓步动物(俗称“水熊虫”)表面实现了微/纳米尺度图案的原位制造。
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关键步骤:首先,在处于隐生状态的水熊虫表面覆盖纳米冰膜;随后,通过电子束曝光,使特定区域的冰膜转化为常温下稳定存在的固体图案;在适宜环境中复苏水熊虫后,这些图案仍清晰可见,而且水熊虫可以携带这些精确制作的图案自由活动。该技术可实现任意图案原位加工,最小尺寸可达72纳米。此外,这些图案在经历拉伸、冲洗、浸泡等外部作用后,依然保持优异的黏附性,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与实用潜力。
研究团队表示,这种方法的精度极高,因此可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得到应用,为微生物传感、仿生器件和活体微型机器人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展现了微纳制造技术与生物科学交叉融合的巨大潜力。此外,研究团队正致力于使用该方法为更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进行“纹身”。
论文链接:
来源:小齐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