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南郑州,一位月收入仅千元的退休保洁阿姨,因误用电商平台"先用后付"功能,半年内累计消费4.2万元,家中堆放的16麻袋商品多数未拆封,涵盖9部非品牌手机、20桶临期奶粉、复刻版老钱币等。这场由"零元下单"引发的消费迷局,暴露出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支付规则
在河南郑州,一位月收入仅千元的退休保洁阿姨,因误用电商平台"先用后付"功能,半年内累计消费4.2万元,家中堆放的16麻袋商品多数未拆封,涵盖9部非品牌手机、20桶临期奶粉、复刻版老钱币等。这场由"零元下单"引发的消费迷局,暴露出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支付规则认知盲区与营销陷阱风险。
62岁的王阿姨(化姓)每日在学校负责保洁工作,每月1500元收入维持着简朴生活。2024年9月,她首次在直播间尝试购买9.9元的日用品,发现下单时显示"0元支付"且无需立即扣款,误以为是平台推出的"免费试用"活动。这种"不花钱就能收货"的体验迅速上瘾,她开始频繁浏览各类促销直播间,从米面粮油到保健品、收藏品,甚至一次性购入9部标价399元的非品牌手机,其中4部至今未拆封。
消费数据呈现失控态势:2024年12月单月消费达2.1万元,相当于她14个月的收入;累计购买的16麻袋商品中,20桶奶粉保质期仅剩3个月,所谓的"老钱币收藏品"经鉴定为现代仿制品,市场价值不足购价的1/10。直到2025年3月银行卡余额仅剩164元,子女才发现母亲手机里堆积的237条待付款订单。
王阿姨的遭遇并非个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50岁以上网民中,仅32%能完全理解"先用后付""分期付款"等新型支付规则。电商平台的"延迟扣款"机制(最长31天账期)与手机短信拦截功能,导致老年用户难以及时察觉消费支出。王阿姨坦言:"每次看到‘0元下单’就点进去,以为和超市试吃一样不用花钱,后来收到银行催款短信才知道欠了这么多。"
直播间的诱导性营销进一步放大风险。销售老钱币的主播宣称"第三套人民币升值100倍",推销手机时强调"国家补贴老年机,错过再等一年",此类话术精准击中老年人对"增值投资""政府补贴"的心理预期。而低价策略下的质量妥协——如9部手机中有6部出现充电故障——让这些商品最终沦为闲置品。
面对堆积如山的商品,子女尝试启动退货流程却处处碰壁:
- 时效限制:超60%的订单已过90天售后期,平台规则显示"食品、数码产品拆封后不支持退换";
- 商家失联:3家主营收藏品和低价手机的店铺已注销,售后客服无人响应;
- 举证难题:保健品、首饰等商品无质量检测报告,难以认定存在虚假宣传。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除生鲜、定制商品外,消费者享有7天无理由退货权,但王阿姨的多数消费行为已超出该期限。某电商平台客服表示:"可协助梳理未拆封且在保质期内的商品,通过绿色通道与商家协商,但无法保证全额退款。"这种结果引发网友热议:有人同情老人遭遇,也有人强调"成年人需对自身行为负责"。
事件背后,折射出代际数字鸿沟的深层挑战:
1. 家庭关怀需前置:子女应定期帮助父母查看支付账单,关闭非必要的"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功能,用纸质账单或语音播报辅助理解消费明细;
2. 平台适老化改造:建议电商平台对55岁以上用户启用"消费预警机制",下单前弹出语音提醒"该商品将于XX日后扣款XX元",简化账单查询界面;
3. 社会科普跟进:社区可开设"老年数字课堂",讲解新型支付规则与常见网购陷阱,帮助老年人建立"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消费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王阿姨的消费清单中,70%是自认为"将来用得上"的囤货——这种源自物质匮乏年代的"储备心理",在互联网促销环境中被无限放大。如何在尊重老年人消费习惯的同时,帮助他们跨越数字规则的认知障碍,成为破解类似困局的关键。
王阿姨的16麻袋囤货,是老年群体适应互联网消费的一个极端缩影。它警示我们:在电商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不能仅靠"技术适老化"解决表面问题,更需构建"家庭-平台-社会"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从支付流程的清晰指引到营销内容的合规监管,唯有让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才能让老年人在享受数字便利时,远离消费陷阱的阴影。这既是家庭亲情的温暖课题,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答题。
来源:璞玉看文章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