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实际上呢,这种感觉可能会让我们在说话上放松了警惕,而这一放松,有时候就会说出一些不合适的话,就像在跟熟人的关系里埋了颗小雷,不经意间就可能炸得关系千疮百孔。
咱们老话说“熟不拘礼”,所以跟熟人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放松下来,感觉没那么多讲究。
但实际上呢,这种感觉可能会让我们在说话上放松了警惕,而这一放松,有时候就会说出一些不合适的话,就像在跟熟人的关系里埋了颗小雷,不经意间就可能炸得关系千疮百孔。
一、炫耀的话不能说
你想啊,炫耀这种事儿,很多时候自己可能觉得就是在分享自己的喜悦,可在别人听来,那感觉可不一样,很容易就制造出隔阂来了。
就拿我听说的一个事儿来说吧。有个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小王,去年春节同学聚会的时候,他可把自己刚买的保时捷当成宝了,一个劲儿地在那儿显摆。
还一个接一个地跟同学们比工作薪资,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过得有多好似的。
结果呢,第二天他就发现,自己被十几个同学拉黑了。
这可不是个例啊,心理学里有“社会比较理论”,这理论就告诉咱们,人啊,天生就会跟别人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价值。
你在大庭广众之下,炫自己的新车、新房,还有高得吓人的工资,那些收入没你高的同学心里就会想,哎呀,你这不就是在贬低我们嘛。
我从专业的研究上给你讲讲哈,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室做过研究。当人们听到别人在那炫耀的时候,大脑里的杏仁核就会被激活,就像拉响了警报一样,会产生那种被攻击一样的应激反应。
就像《三十而已》里顾佳说的:“炫耀是种很幼稚的行为,就像孔雀开屏,可把自己的弱点都暴露出来了。”
你每次炫耀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不自觉地告诉人家:“你看,我过得比你好。”这种隐性的优越感啊,就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就把关系给磨损坏了。
那聪明的人该怎么做呢?你得用“分享喜悦”来代替“炫耀成果”啊。
就像马云的妻子张瑛,她多精明啊。丈夫成为商业巨头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低调谦逊。
朋友问起的时候,她就特别真诚地说:“阿里的成功是团队努力的结果,我们就是比较幸运罢了。”
你听听,这样说既让人家感受到了真诚,又把那种让人难受的压力给化解了,交流就又能回到情感共鸣的正道上去了。
二、评判的话不能说
我记得在《令人心动的offer2》里,丁辉的事儿。他因为学历普通,网友就给他贴上了“背水一战”的标签。
节目播完啊,他的同学聚会就变得特别尴尬。
那些同学啊,老是以“为你好”的样子来劝他:“你都三十岁了,就别瞎折腾了,回老家考个公务员才是正事儿。”
你看,这种打着关心的旗号来评判别人的话,比直接否定一个人更让人觉得憋得慌,就像有一只手把你脖子掐住了一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早就指出过,人啊,老是喜欢通过评判别人来获取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就像《红楼梦》里薛宝钗对林黛玉的那些“规劝”,别看表面上是关心,实际上是在暗暗贬低人家。
你要是说“你怎么还没结婚啊”,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就是在说“我可比你更懂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你说“这件衣服不适合你”,那就是在否定人家的审美品位啊。
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肯定会让对方觉得特别被冒犯,就像被人从山顶上推下去一样,心里肯定不好受。
那该怎么建立那种让人有安全感的沟通方式呢?这就要说到心理学里的“共情沟通”理论了。
这个理论就强调啊,真正的支持就是要放下评判,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人家。
就像是黄渤在《向往的生活》里对彭昱畅说的:“人生可不是百米赛跑,那是马拉松呢。”
你看这种不带比较的鼓励,既表达了关心,又给了对方选择的空间。
咱们得记住啊,支持和规训可是两码事,理解和评判也是天差地别的,理解比评判有力量多了。
三、揭短的话不能说
这揭短的话就像社交中的核武器一样,威力巨大,破坏力超强。
你看啊,创伤心理学研究表明,被人公开提到自己伤痛经历的时候,就跟伤口又被撕开了一样,那种情绪创伤就会重新来一遍。
就像《欢乐颂》里的邱莹莹,被应勤嫌弃不是处女的时候,樊胜美被同事议论家庭负担的时候,那些镜头在现实生活里也是真实存在的。
你可能觉得只是个玩笑话,可在对方心里,那可能就是一块永远都去不掉的阴影,像阴天一样,一直笼罩在那里。
就像之前刘嘉玲被绑架事件都过去二十多年了,结果王晶在公开场合又把这个事儿拿出来说,这可不行啊,一下就引发全网抵制了。
这就告诉咱们,揭人短处这种事儿,不仅让别人看不起,而且也违背了咱做人该有的底线。
你要是总拿朋友的失败恋情当笑料,那可太伤人心了,就像往人家伤口上撒盐一样,还觉得挺好玩的,其实是在破坏你们之间的关系啊。
咱们在人际交往里就得建立“情感账户”这个意识。
刘震云他就分享过他和朋友的相处之道:“熟人之间最难得的就是互相避讳,这就好比瓷器上有了一道裂痕,与其老去擦那道疤,不如换个角度把它放好。”
你想啊,要是你想说“你上次不也考砸过吗”,那你不如说“这次考试确实很难,咱们一起努力吧”。
这样一来,既顾全了人家的面子,又能给人家积极的鼓励。
四、避免说这些话的方法
那咱们怎么才能避免说这些不该说的话呢?这就需要咱们从“固定型思维”转到“成长型思维”。
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理论就告诉我们,固定型思维的人啊,总想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但是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关注大家共同进步。
就像董明珠在员工大会上说的:“我从来不比较谁的工资高,我就关心大家在岗位上有没有成长。”
有了这种思维的转变,咱们在沟通的时候就能回归到正能量的轨道上来了。
还有啊,建立“非暴力沟通”模式也很重要。
马歇尔·卢森堡提出的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个可太有用了。
比如说,你本来可能直接就说“你怎么老迟到”,但是按照这个模式,你就得换成“这周你迟到三次了,我担心项目进度会受影响,我们能不能调整一下时间安排呢?”
这样说啊,你不但把你的关心表达出来了,还避免了指责,对方听了也会觉得你是为他好,而不是一味地挑刺儿。
弘一法师说过“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在和熟人相处的时候啊,咱们得把这言语的分寸看得比亲密感还重要。
那些顺口说出的炫耀、评判还有揭短的话,就像往信任的大树上泼硫酸一样,刚开始可能觉得没什么,可后面肯定会出大问题。
真正的熟人啊,得懂得在亲密的时候还保持尊重,在随意的时候也能坚守分寸,让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像给关系浇水一样,滋养着你们的关系。
咱们从今天开始,就得把“慎言”这三个字牢牢地刻在和熟人相处的方式里。
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大家之间的差异,用共情的能力去理解别人,用非暴力沟通去化解矛盾。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最高级的情商啊,可不是那种表面上的八面玲珑,而是在亲密的关系里还能保持那种恰到好处的温柔和克制。
来源:生活简单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