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看《论犯罪与刑罚》,真心觉得翻译的太晦涩了,完全不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看了还是感慨,几百年过去了,贝卡利亚时代的问题,到今天仍然存在。
再看《论犯罪与刑罚》,真心觉得翻译的太晦涩了,完全不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看了还是感慨,几百年过去了,贝卡利亚时代的问题,到今天仍然存在。
科技已经发达得不像话,可是,哲学、文化、法律等似乎并没有实现跨越。人性才是贯穿古今的主宰,权力才是博弈的终极目标。
刘强东说,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他说的只是物质,真正的共产主义应该是物质极大丰富基础之上的,人的自由和解放,而这更深刻地体现在精神的自由和富足上。我们这一代能实现吗?
显然,不现实。
拿刑事诉讼来说,现在的重刑主义和过大的打击面,必要性在哪里?而且暴力犯罪占比极低,大量的是轻型犯罪,这种情况下的重刑主义,到底是打击什么?
把如此多的年轻人扔进监狱,3年以下有期徒刑又占据了大多数,等他们从监狱出来,再回到社会,很难生存。难道是因为大学毕业生太多,不好找工作,所以,更多年轻人进监狱后,其他年轻人更好就业?
日常,普通人更多地考虑的是刑法的惩罚功能,对大众也是一个警示和教育。
关于这一点,贝卡利亚说“刑场与其说是为罪犯开设的,不如说是为观众开设”,刑罚对潜在的犯罪行为是一种无形的震慑和教育。
重刑主义,刑事犯罪扩大化处理,是警示,但是否让人们弃恶从善?类似的,贝卡利亚说“滥施极刑从来没有使人改恶从善。”
重刑如果不能让人们弃恶从善,过度采用刑罚,反而可能让人们对罪犯产生同情,“当怜悯感开始在观众心中超越了其他情感时,立法者似乎就应当对刑罚的强度作出限制。”
就目前来看,虽然对“远洋捕捞”等趋利执法司法有了专项监督,但是整体的入罪人数并没有降低,打击面仍然很宽。立法也看不出对刑罚限制的可能性。
如果普通民众、企业家和官员持续处于人人自危的状态,对经济发展、就业、社会治理等带来的危害,可能无法估量。
为什么卷得不像话的当下,不少人选择了“躺平”?个人认为至少有以下原因:
一是卷的代价太大,并且不管怎么卷,都无法跨越阶级。向上的道路,几乎被封死了。最近的董小姐事件,就是明证。
二是既然没有希望,为什么还要吃苦受累?越来越清醒的人们,更理性地对待奋斗这两个字。
三是一不小心卷上去了,随时随地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这样看来,卷就两个结果:要么卷的身心俱疲,一败涂地;要么杀出一条血路,但最后可能要落的倾家荡产+老底坐穿。赚的越多,越不安全,赚的越多,风险越大。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让自己过得舒服点?得过且过,至少还有一个好身体,且人身是安全的。
当悲观、失望、无力和逃避,成为主流,社会发展还有什么动力?
如果留心就会发现,不少网友说,贫穷保平安。
……
社会是螺旋式上升的,不可能一直高速发展,当前正处在谷底,到底还有多久才能走出低谷,没谁知道,但时间应该不会太短。
作为法律人,我们希望法治之光照亮每一个案件中的每一个人,可是法治比较发达的美国,最近的种种,也让人疑惑:法治真的能约束权力,推进社会进步吗?法治到底何去何从?
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才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坚守。正如培根所言:
“对于一切事物,尤其是艰难的事物,人们不应期待播种与收获同时进行,为了使它们逐渐成熟,必须有一个培育的过程。”
耐心,是对法律爱好者的最好诠释。
来源:程纪念律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