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特朗普团队密集释放“中美正在通话”的信号。从《时代》周刊专访到白宫记者会,特朗普反复暗示“已与中国沟通”“贸易谈判取得进展”,甚至声称“200项交易即将达成”。
最近,特朗普团队密集释放“中美正在通话”的信号。从《时代》周刊专访到白宫记者会,特朗普反复暗示“已与中国沟通”“贸易谈判取得进展”,甚至声称“200项交易即将达成”。
中方四次公开澄清“从未谈判”,美国主流媒体也质疑其真实性。这场“隔空喊话”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博弈?
自特朗普政府宣布要加征对等关税以来,其在涉及中美关系的发言中就频繁释放出一些模糊且令人玩味的信号。
他第一次提到在和中国讨论关税协议是在 4 月 17 日,而此时距离中美加征关税至 125% 已过去一周。当时面对提问,特朗普的回应十分模糊,他既不直接承认与中国通话,又试图暗示双方存在联系,前后发言充满矛盾。
五天后的 4 月 22 日,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表示,将非常友好地与中国进行谈判,希望能够达成贸易协议。
此后一直到 4 月 25 日,他连续四天基本每天都会释放一次中美正在联系或者已经联系的模糊信息。可每当记者进一步追问具体情况时,他又总是含糊其辞。
不禁让人疑惑,为何特朗普如此执着于打造中美在联系这一话题?通过回溯他过往的多次发言以及其传记,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
在特朗普三十多年前的一本自传里,曾提到创造事实就是一种谈判技巧,特别是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他倾向于用正在解决等模糊表述来保持话题热度。从过往经历来看,这似乎已成为他在诸多事务中的一种交易策略。
有趣的是,在特朗普主动开始打造中美在联系这个话术前,美股正处于大幅下跌的状态。美国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其波动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心。
特朗普的这一话术起初似乎并未对美国市场起到他所期望的作用,美股继续下跌,直到 4 月 21 日跌到谷点,同期美元汇率也跌至三年低点。
在市场一片低迷之际,特朗普再次发声,称他不仅要非常友好地与中国谈,还要大幅降低对华关税。随后,美股开始上涨,美元也逐渐走强。
眼看这种套路有用,特朗普和他的经贸团队就开始“硬蹭”中国流量,短短10天之内,至少就说了11次“在和中国联系”。这表明,特朗普编造“中美在联系” 话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市场情绪,给市场注入一剂 “强心针”。
然而,美国市场似乎也并非完全被其话术所左右。从市场的后续反应来看,虽然美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但这也表明市场并非单纯因为特朗普宣称的谈判而买账。
特朗普之前发起的所谓 “对等关税”,本以为能在经济博弈中占据上风,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自该政策落地后,美国经济遭受了多方面的冲击。美股、美债、美元呈现出 “跌跌不休” 的态势,美国国内物价飞涨,通胀高企。美国民众的正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生活成本大幅增加。
过去两年,美国GDP增速基本略高于2%,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已经开始冲击美国经济。美国商务部4月3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3%。
为了解决通胀问题,特朗普多次要求美联储降息,然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并未听从他的指令。
从美国国内的供应链来看,中国制造的大量商品物美价廉,满足了美国民众的日常需求。失去中国制造,美国家庭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
所以,在这种经济困境下,特朗普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中国。强调与中国联系,是他试图解决经济难题的一种手段,期望找到缓解经济压力的突破口。
从谈判的角度来讲,目前,美国一定是更着急的那一方。
针对特朗普频频暗示,中方四次澄清双方 “从未谈判”,清晰地表明了立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秉持着实事求是、坦诚相待的态度。在中美经贸关系这样重要的议题上,不会参与这种模糊不清、意图不明的 “话语游戏”。
中国更希望通过真诚、平等且基于相互尊重的对话来推动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而不是被卷入无端的猜测与不实信息的传播中。
特朗普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是单纯为了稳定美国国内市场,还是有着更深远的政治考量?我们或许还需要继续观察。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各国都在坚守自身立场,努力维护国家利益与国际秩序的稳定。对于中美关系这一全球关注的焦点,我们期待看到的是基于事实与诚意的沟通,而非充满不确定性的模糊信号。
#国际##财经#
文章素材来源玉渊谭天
来源:文盲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