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公共汽车,从记事时起就见过。那还是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因为我家离哈黑公路只有四五里地,每到春天暖和的时候,母亲会同村里几名妇女结伴挎着筐装着鸡蛋,到公路边去把鸡蛋卖给过路车上的人,买鸡蛋的大多是开着解放车、吉普车的司机或同行者。我们几个小孩子也会跟着去
说起公共汽车,从记事时起就见过。那还是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因为我家离哈黑公路只有四五里地,每到春天暖和的时候,母亲会同村里几名妇女结伴挎着筐装着鸡蛋,到公路边去把鸡蛋卖给过路车上的人,买鸡蛋的大多是开着解放车、吉普车的司机或同行者。我们几个小孩子也会跟着去玩耍,有时就能看到从公社开往县城的公共汽车从远处慢慢的开过来,车虽然跑的不快却能带起一片烟尘来,因为那时的公路虽然也是柏油路上面却积有一层厚厚的尘土。
说到公共汽车,自然而然的也会想起那时的汽车站来。第一次去县城也是在七十年代,那是跟母亲去县城一个亲戚家喝喜酒,坐的就是老照片里那种汽车,车票好像才6毛钱。
青冈客运站老照片
县城的汽车站也是在那时第一次见,人们也叫它客运站。位置在南门里路西,二层楼房,进候车室中间是一排排座椅,空间也比较大,地面一直到房顶,可能是为了人多空气流通更好。两头是二楼结构,是办公室、播音室和检票员休息的地方。
青冈客运公司老照片
客运站北边有个大门洞,挂着青冈县客运公司的牌子,个人理解可能是公司是公司车站是车站,车站只是公司的一个下属单位吧!车站的老房子如今是中国人民银行在用,曾经改造又加了一层成了三层楼房。二二年夏天从那路过看见门洞还在那里立着,上面的横梁已经弯曲变形了。
二零二二年夏天笔者拍摄的客运公司老门洞
我能想起来的另一次在老客运站坐车是八六年,我去省城哈尔滨打工,也是在那买的票。客运站是青冈县仅存的几个老建筑之一,如果不被银行使用恐怕也早就没有了。还有一件让我忘不了的事是八十年代初,有次从青冈六大屯之一的三屯坐汽车去县城,从兴华镇方向开过来的是一辆比一般客车略小的车,大约能坐十几个人的样子。
七十年代末期青冈客运站汽车票
有些特别的是,它是一个从后屁股开门的车,门的上部有一个大大的方形窟窿,是因为那的一块玻璃早已经没有了。靠车厢两侧顺着车厢有两排座位,也就是左右两排座位是对着的,中间是过道,没座的人就在过道站着,有点类似现在的公交,只是没看到头顶有拉环什么的。坐在前面的人还凑合,坐在后面的人就遭殃了,车跑起来后尘土飞扬的,直从窗窟窿往车里钻,呛的人直捂鼻子。一路颠簸终于到县城了,下车时所有人都是一脸的灰。
八十年代青冈客运站汽车票
大概是九零年或九一年左右,南门里的老客运站不用了,在西门外道西的北二道街口斜对过新建了一座车站,客运站临时搬到西门外十字街西南角一中那一排老草房里,我那年秋后去林口县干活时就是在那买的通哈尔滨的车票。房子的门朝北对着街面,一进屋黑咕隆咚的看人都费劲,地面是土的,没有座椅,人都是站在那里或随便走动,有人嫌黑就在外面溜达。屋内靠一头有个卖票的窗口,也没有广播啥的,要发车了就出来人大声招呼。
九十年代建的青冈客运站
北二街道西那个客运站也在那坐过几次车,有时是去哈尔滨,有时是去大庆。南门里老客运站那时候好像站里没有卖啥的,这个客运站就不一样了,有卖食杂的,还有卖报刊书籍的,我有一本叫《梦与人生》的书就是在那买的。
二零一四年新建的客运站
现在的青冈客运枢纽站是二零一四年第三次又新建的,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年我在县城周边焊了一个多月的大鹏骨架,隔三差五的就路过那里。从建成到现在好像都没有在那坐过车,也是有点记不清了。这个客运站在城南哈黑路道西,既偏又远,建的是不错,但现在私家车普及了,坐长途车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估计也不会有多少人。
车上售票员卖中途票用的皮包,也叫票夹
关于这个客运站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那是刚建成后还没启用的时候,我干活常从门前路过,有一次看见楼顶安装上一排大字:青冈客运枢纽中心,我一看,不禁心中暗笑,这是什么水平的人让做的字呢?枢纽后面还加个中心,这不是画蛇添足吗?再说了,一个小县城不论用枢纽或用中心都很夸张了,还来个枢纽加中心,确实有点搞笑!果然,没过几天又从门前过的时候发现把中心两个字撤掉了,变成了青冈公路客运枢纽,可能是有明白人给提出建议了吧!
来源:阿悦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