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夏,牢记:一不坐,二要记,三不去,四要吃,夏天开个好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5 10:29 2

摘要:每年到了立夏,总有人说:“夏天到了,阳气升腾,是养生的好时机。”这话没错,但问题是,养生到底怎么养?是喝绿豆汤?还是吃点冰西瓜?还是每天早起跳广场舞?

每年到了立夏,总有人说:“夏天到了,阳气升腾,是养生的好时机。”这话没错,但问题是,养生到底怎么养?是喝绿豆汤?还是吃点冰西瓜?还是每天早起跳广场舞?

这些看似“懂点养生”的行为,真能撑起一个健康的夏天吗?医生在门诊看到的,往往是另一番景象——中暑、腹泻、皮肤病、心脑血管发作,每一样都和这个季节息息相关。别说养生了,很多人连“避祸”都没做到。

今天是立夏,不妨就从这个节点开始,聊聊夏天的健康开端,别等出了问题才后悔“我早该知道”。

立夏这天,气温往往突然升高,湿度也上来了,人体从春季的“发散”状态转为夏季的“升腾”。

这时候,身体就像一台刚从冬眠中苏醒的老旧空调,内部系统还没完全适应骤变的气候,出问题的概率远比其他季节高得多。

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不佳人群,在这时候最容易“中招”。

曾有位67岁的退休教师,就在立夏当天中午吃了一顿火锅,还喝了点啤酒,结果傍晚突发心梗,送来医院时已经意识模糊。

她的家属说:“她身体一直挺好啊,怎么会突然出事?”医生只能叹气:“气候变化+饮食刺激+基础病,一环都不能少。”

立夏这一天开始,有四件事,建议大家都放在心上:一不坐,二要记,三不去,四要吃。

说起来像绕口令,但每一个建议背后,都藏着大量真实病例和医学研究数据,值得每一个人好好琢磨。

首先是“一不坐”。别小看了这个“坐”字。

很多人到了夏天,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最爱干的事就是“纳凉”。坐在空调房里、树荫下、电风扇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有个72岁的阿姨,夏天最喜欢拿个蒲扇坐在庭院里乘凉,结果腿脚肿胀、关节疼得厉害,来医院一查,是老寒腿和静脉曲张复发。医生说,她的问题不在“凉”,而是“坐”。

夏季湿气重,久坐不动会让体内湿邪滞留,经络不通,导致关节炎、肠胃不适、静脉回流障碍等问题。尤其年纪大的人,腿脚本来就血液循环差,长时间坐着不动,等于自废武功。

医生建议,坐不超过30分钟就得起来走动走动,哪怕是在房间里踱步几圈,也比坐着强。

接下来说“二要记”。记什么?记水分。

夏天出汗多,人体水分流失快,很多人没感觉口渴就不喝水,这在医学上叫“隐性脱水”,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最容易中招。

有研究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超过30%处于慢性轻度脱水状态,长期脱水容易中暑,还会增加尿路感染、便秘、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脑梗。有位80岁的退休老教授,夏天不爱喝水,加上服用利尿药,某天突然头晕、说话含糊,送来医院后发现是轻度脑梗。

医生说:“如果他每天多喝500ml水,可能就不会这样。”科学建议,夏季成年人每天至少要摄入2000ml水,分多次饮用,不要等渴了才喝。

可以在手机上设置提醒,每两个小时喝一杯水,别小看这点“记”,关键时刻能救命。

接下来是“三不去”。

夏天大家最爱去哪?商场、电影院、冷饮店、泳池、健身房,全是空调房。但医生要提醒一句:有些地方,夏天真不该去,尤其是免疫力低的人群。

医院感染科的门诊数据显示,夏季的病毒性肠炎、呼吸道感染、皮肤癣病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公共泳池是重灾区,水质不合格、消毒不到位,很容易传播细菌、真菌、病毒。

还有冷饮店,很多冰饮料常温暴露后细菌繁殖飞快,喝下去就可能引发肠胃炎。记得有个大学生,夏天连续几天在外吃冷饮,结果拉肚子拉到脱水住院。

医生建议,夏天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地方,尤其是空调温度低、湿度高的场所,如果非去不可,一定戴好口罩、注意手卫生。

最后是“四要吃”。

夏天吃什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凉拌菜、西瓜、绿豆汤。医生说,这些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有节制”。

真正该吃的,是能帮助身体排湿、养心、护脾的食物。比如冬瓜、苦瓜、黄瓜、薏米、红豆、山药,这些食物清热解暑,还能调理脾胃、利尿祛湿。

夏季最怕脾虚,脾一虚,湿气重,气血运化就出问题,整个人容易疲倦、没胃口、腹胀。医生建议,每天可以煮一碗冬瓜薏米汤,或者煮粥时加点山药、红枣,既养脾又不上火。

还有一点很重要:千万别节食减肥。很多年轻人夏天穿得少了,就拼命节食,结果出现低血糖、月经紊乱、免疫力下降。

保持营养均衡,适量运动,才是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讲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我平时也不乱吃、不乱动,怎么还是容易感冒、拉肚子?”医生说,那可能是你体质本身的问题。夏天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清凉养生”。

有一种人,体质偏寒,夏天吃凉的、吹空调,反而更容易出问题。比如有个30多岁的白领女士,夏天每天喝凉茶、吃沙拉,结果肠胃功能越来越差,常年腹泻、手脚发凉。

中医说她“脾阳虚”,西医检查她肠道菌群失衡。医生建议她调理饮食,多吃温补食物,比如姜枣茶、牛肉汤,结果三个月后,症状大大改善。

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夏季节奏,别盲目跟风“清凉养生”。

立夏这天,老祖宗早就说过,是“阳气初升”之时。

阳气是什么?用通俗话说,就是“人的发动机”。阳气足,身体各个系统运转顺畅;阳气虚,整个人就像电量不足的手机,说关机就关机。

现代医学也有类似的概念,与基础代谢、免疫功能、内分泌状态密切相关。夏天养好阳气,等到了秋冬,才不会被流感、病毒趁虚而入。

别小看这个节气,它不是“气候变化的标志”,而是身体调节的转折点。

很多人会说:“我体质一直不错,夏天也没出过事。”但医生提醒:夏天是“慢性病的加速器”。血压、血糖、血脂,在夏天如果控制不好,到了秋冬就是“收割期”。

有研究显示,夏季高温会导致心率升高、血压波动,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风险更大。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夏季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春季高出约15%。

所以别以为只有冬天才是“心梗季”,夏天同样危险,只是很多人没意识到。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夏季情绪波动”。很多人以为夏天阳光明媚,情绪自然好。

可事实是,夏季高温、湿度大,会让人烦躁、焦虑,医学上叫“夏季情绪障碍”。不少人出现食欲下降、烦躁易怒、睡眠质量下降,其实背后可能是神经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应激反应。

医生建议,夏天要注意情绪调节,适当冥想、规律作息、保持室内通风,必要时可以用温和的运动来释放压力,比如太极、瑜伽、慢跑,而不是猛冲健身房做高强度训练。

记住这四句口诀:一不坐,二要记,三不去,四要吃。

看似简单,背后却是医生无数次门诊中的总结,是一个个真实病例在提醒我们:健康,永远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智慧。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2.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夏季高温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关系研究》

3. 中华预防医学会《老年人脱水风险及预防策略研究报告》

来源:老李科普Talk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