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辉教授:2025 CSCO淋巴瘤指南重磅更新,聚焦精准医疗与本土化方案 | 执笔者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5 19:30 2

摘要:2025年4月18日至1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召开。本次指南会由CSCO与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汇聚了国内肿瘤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吸引了数百余位临床肿瘤专家、数千余名肿瘤工作者共同参与。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医生站福利会员福利:商城折扣券、医米等级礼包、专属客服、线下特权……如何参与:【点击了解活动详情

2025 CSCO淋巴瘤指南深度解读

2025年4月18日至1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召开。本次指南会由CSCO与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汇聚了国内肿瘤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吸引了数百余位临床肿瘤专家、数千余名肿瘤工作者共同参与。

为充分探讨和解读本次会议期间的学术内容与领域最新进展和动向,“医学界”特邀湖南省肿瘤医院周辉教授做客医学界【执笔者说】栏目,为线上观众分享大会精彩内容与个人学术观点。

医学界:今年,淋巴瘤诊疗指南进行了重磅更新,有哪些亮点更新内容是您重点关注的?这些更新对临床实践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周辉教授

2025年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的更新以精准医学和询证医学为依据,以临床价值和患者为中心,针对多种淋巴瘤亚型新增了创新治疗方案,充分体现分子分型指导和本土化特色。这些更新值得重点关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指南更新中西达本胺联合CHOP(I级推荐)及格菲妥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Glofit-GemOx,II级推荐)的引入,分别优化了双表达初治DLBCL及复发/难治性(R/R)DLBCL患者的治疗;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HGBL-NOS)新增Pola-R-CHP(II级,2B类)为高危患者提供了更精准选择;滤泡性淋巴瘤(FL)和套细胞淋巴瘤(MCL)则新增奥妥珠单抗联合泽布替尼(I级,2A类)及BTK抑制剂组合(II/III级)的推荐,显著提升了R/R及TP53突变患者的管理。这些更新依托分子分型(如MYC/BCL2、TP53突变)和预后指数(如IPI),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针对中国高发的NK/T细胞淋巴瘤及霍奇金淋巴瘤(HL),指南进一步优化了治疗路径。NK/T细胞淋巴瘤新增信迪利单抗联合P-GemOx、信迪利单抗联合培门冬酶(II级)、戈利昔替尼(III级,2B类),此外还新增了PD-L1单抗药物舒格利单抗(II级,2B类),普拉曲沙(III级,2B类),增强了初治及R/R患者的治疗可及性。HL通过删除毒性较高的BEACOPP方案,新增BrECADD、纳武利尤单抗-AVD及维布妥昔单抗+AVD(1A/1B类),实现了“减毒增效”。这些更新不仅反映了免疫治疗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突破,也通过本土药物(如信迪利单抗、泽布替尼、舒格利单抗)的广泛应用,提升了中国患者的可及性及治疗选择的多元化。

这些更新将深刻影响临床实践,推动精准化、个体化诊疗模式。分子分型和新型疗法(如双特异性抗体、PD-1抑制剂)将提高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和生存期,尤其惠及高危或R/R患者。然而,分子检测的普及、药物费用及区域医疗差异仍是挑战,需通过多学科协作(MDT)、医保支持及患者教育进一步解决。基层医院需提升诊疗能力以实施复杂方案,而患者教育将增强依从性,减少毒性相关中断。期待这些更新通过政策支持和区域协作,真正惠及更多中国患者,提升淋巴瘤整体诊疗水平。

医学界:目前我国的血液肿瘤研究进展在整个肿瘤领域中发展较快,尤其是免疫治疗领域,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在淋巴瘤的免疫治疗中,有哪些新进展值得关注?

周辉教授

近年来,我国在淋巴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多项创新疗法进入临床或获批上市,这些治疗新进展值得我们关注:

CAR-T细胞疗法:从进口到本土创新

中国本土创新药阿基仑赛和瑞基奥仑赛已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R/R大B细胞淋巴瘤。除此之外,多款针对新靶点的CAR-T细胞正在探索中:CD22、CD20、CD30、CD7、CD19/CD22双靶点CAR-T已进入临床试验。为克服CAR-T细胞疗法面临的肿瘤细胞异质性、免疫抑制微环境干扰、CAR-T细胞耗竭及不良事件等挑战,研究者对传统CAR-T细胞进行了多种改进。例如,添加识别位点以防止免疫逃逸,耦联细胞因子结构域以增强杀伤能力,阻断免疫检查点信号以抵抗肿瘤微环境,以及引入自杀系统或安全开关以提高安全性和灵活性。

双/多特异性抗体:快速起效的“现货型”选择

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格菲妥单抗已在国内应用于临床,国内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已进入临床试验。多款双特异性抗体也即将在国内上市,如莫妥珠单抗和epcoritamab等。此外,靶向CD19/CD20/CD3的三特异性抗体也在进一步研究中,可同时识别多个肿瘤抗原,减少逃逸。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拓展适应症与联合策略

PD-1单抗信迪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已获批R/R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目前在探索联合化疗或靶向药(如HDAC抑制剂)的联合应用。新一代免疫检查点靶点如CD47、LAG-3、TIM-3/TIGIT等的研发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ADC药物:精准打击淋巴瘤细胞

维泊妥珠单抗(CD79b-ADC)联合化疗已获批治疗DLBCL,维布妥昔单抗已获批治疗初治晚期或R/R cHL以及CD30阳性PTCL。新靶点如ROR1、CD25、CD37等已进入研究阶段。

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

通用型CAR-T,又称为“现货型”CAR-T(如利用基因编辑敲除TCR/HLA),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此外,CAR技术已从T细胞拓展到其他免疫细胞,如NK细胞和巨噬细胞。与传统的CAR-T细胞不同,CAR-NK细胞和CAR-巨噬细胞有望成为“现货型”产品,无需直接来自患者本身,可为更多患者提供治疗机会。此外,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新通路(如SIRPα-CD47)也在进一步研究中,这些新型抑制剂有望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来进一步提升疗效。

医学界:一直以来,R/R淋巴瘤患者的治疗选择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基于近年来新药的发展,能否探讨新药联合治疗的发展前景,分享未来潜在的热点研究方向?

周辉教授

R/R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始终是临床难题。近年来,针对R/R B细胞淋巴瘤已有多款新药上市并应用于临床,这些药物包括新型CD20单抗奥妥珠单抗,CD19单抗tafasitamab,CD3/CD20双抗格菲妥单抗、莫妥珠单抗和epcoritamab等,PD-1/PD-L1抑制剂,ADC类药物包括维泊妥珠单抗和替朗妥昔单抗,CAR-T细胞治疗,共价和非共价的BTK抑制剂,PI3K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相对于B细胞淋巴瘤的众多新药的出现,R/R 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药物为数不多,这其中包括维布妥昔单抗、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等、JAK1抑制剂戈利昔替尼、PI3K抑制剂(林普利塞、度维利塞等)、EZH2抑制剂、新型抗叶酸药物普拉曲沙。尽管上述药物在R/R患者的治疗中能取得一定的近期疗效,但单一药物的CR率和疾病控制时间仍不够理想,耐药和复发率仍然较高。

新药联合治疗的优势在于多靶点、多机制协同作用,可以克服单一药物耐药的问题,提升疗效,同时有潜力减少剂量相关毒副作用。例如,新型CD20单抗与小分子靶向药物或化疗联合,可以增强抗肿瘤活性,从而实现更持久的肿瘤控制。CAR-T细胞疗法结合PD-1单抗或BTK抑制剂,能够提高T细胞功能及持久性,改善治疗反应。未来潜在的热点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准医学与个体化联合方案设计

通过基因测序和免疫组化技术,全面解析患者肿瘤的分子特征和免疫微环境,设计针对不同淋巴瘤亚型及耐药机制的个性化联合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免疫治疗组合创新

基于免疫治疗的多重机制,研究联合单抗类药物、ADC类药物、CAR-T、肿瘤疫苗和双特异性抗体等多种免疫手段,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克服免疫逃逸。

微环境调控策略

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细胞(如髓系抑制细胞、调节性T细胞)对治疗效果影响巨大。通过新药联合调节微环境,阻断免疫抑制信号,改善患者预后。

耐药机制及早期干预研究

随着对淋巴瘤耐药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通过联合新药方案阻断关键的耐药分子通路,延缓或逆转耐药,提升复发患者的治疗响应与生存。如:针对BTK、BCL2、JAK1、EZH1/2等靶点的抑制剂及LYN/BTK双靶点药物,有望突破现有耐药机制。

安全性与耐受性优化

探索联合方案中剂量调控、新给药途径及支持治疗,最大化疗效同时减少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新药联合治疗为R/R淋巴瘤患者打开了新的治疗大门。相信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未来有望看到更多高效且安全的组合方案,为患者带来实质性获益。作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我们也将持续关注和推动这些前沿研究,努力解决这一领域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专家简介周辉 教授

肿瘤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湖南省肿瘤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湖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

淋巴瘤精准诊疗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转化医学组委员

中国医促会肿瘤内科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CSCO理事/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专家,血液学基础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临床方向带头人,湖南省高层次卫生“225”人才、“515”人才。聚焦淋巴瘤等血液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含国家卫生健康委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湖南省重点研发项目一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最高IF 11.037;参编专业论著3部,执笔行业指南、专家共识等共14项,获国家专利3项,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南省抗癌协会科技奖三等奖及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担任Hematological Oncology、Frontiers in oncology等杂志审稿人。

来源:医学界影像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