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胡笳十八拍》以其凄美动人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传为东汉才女蔡文姬所作,讲述了她被匈奴掳掠、流落异乡十二年后又被赎回中原的坎坷经历。然而,关于这部作品的真实作者,学界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从历史文献、文本
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
——《胡笳十八拍》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唐•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在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胡笳十八拍》以其凄美动人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传为东汉才女蔡文姬所作,讲述了她被匈奴掳掠、流落异乡十二年后又被赎回中原的坎坷经历。然而,关于这部作品的真实作者,学界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从历史文献、文本内容、艺术风格等多个角度,结合国内关于《胡笳十八拍》作者考证课题最新研究成果,探讨《胡笳十八拍》的作者之谜。
一、蔡文姬生平与历史记载中的《胡笳十八拍》作品
蔡文姬,名琰(yǎn),字文姬(一说字昭姬),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年间(公元194-195年),天下大乱,文姬为匈奴骑兵所虏,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蔡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再嫁屯田都尉董祀。
文姬归汉图 金代画家张瑀 作?
文姬归汉图卷 元代赵孟頫作
关于蔡文姬的音乐文学创作,《后汉书》明确记载:"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这二章就是流传至今的《悲愤诗》二首(一为五言,一为骚体)。值得注意的是,正史中并未提及《胡笳十八拍》的创作。
话剧《蔡文姬》 剧照
话剧《蔡文姬》中的曹操 剧照
最早将《胡笳十八拍》与蔡文姬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唐代的《琴操》等音乐著作。唐代诗人李颀在《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中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刘长卿《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也有"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之句。这表明至迟在唐代,《胡笳十八拍》已被认为是蔡文姬的作品。
然而,问题在于从东汉末年到唐代,中间跨越了四百余年,这期间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蔡文姬创作了《胡笳十八拍》。这种时间跨度带来的文献断层,使得作者归属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二、质疑的声音:从郭沫若到当代学者的争论
1959年,郭沫若创作历史话剧《蔡文姬》,并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断言《胡笳十八拍》"确是蔡文姬所作",引发了学术界的大讨论。许多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形成了持续数年的学术论战。
质疑者的主要观点包括:
1. 文献记载的缺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没有任何关于蔡文姬创作《胡笳十八拍》的记载。最早提及此事的唐代文献距离蔡文姬时代已过去四百多年。
2. 诗歌风格的差异:将《胡笳十八拍》与确凿无疑的蔡文姬作品《悲愤诗》比较,两者在语言风格、艺术手法上有明显差异。《悲愤诗》质朴凝重,而《胡笳十八拍》则更显铺陈夸张。
3. 用词的时代特征:《胡笳十八拍》中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中的"朝朝"、"夜夜"重叠用法)在东汉诗歌中极为罕见,反而更符合南北朝以后的诗歌特点。
4. 音乐发展的考量:从音乐史角度看,"拍"作为音乐术语在东汉时期是否已经形成并用于描述乐曲结构,尚存疑问。"十八拍"这样复杂的音乐结构更可能是后世发展的结果。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见解。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汉代文学形式的研究指出,《胡笳十八拍》的文体特征与汉代诗歌传统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专家则从音乐文学角度分析,认为《胡笳十八拍》更可能是唐代琴人根据蔡文姬故事创作的琴歌,而非蔡文姬本人作品。
话剧《蔡文姬》
话剧《蔡文姬》
三、文本内证:从内容分析看创作年代
细读《胡笳十八拍》文本,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可能透露创作时代的信息:
1. 对匈奴的称呼:全篇使用"戎虏"、"胡虏"等蔑称,这种强烈的民族对立情绪更符合南北朝时期而非汉代的特点。汉代尤其是东汉后期,朝廷对匈奴采取的是羁縻政策,官方文书多用"南匈奴"等中性称谓。
2. 地理概念的运用:诗中"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的描述,将"陇水"与"长城"并列为边塞象征,这种地理概念的组合在汉代文学中少见,而在唐代边塞诗中则十分普遍。
3. 佛教用语的影响:第十三拍中有"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的句子,"无为"虽是道家术语,但在此处的用法可能受到佛教"诸法无为"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在东汉尚未广泛传播。
4. 诗歌技巧的成熟度:《胡笳十八拍》中大量使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这种工整的对仗和平仄安排,显示出比汉代诗歌更成熟的格律意识。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2021年的一项研究利用计算机文本分析方法,将《胡笳十八拍》与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风格比对,结果显示其语言特征最接近南北朝后期的作品。这一研究成果为"非蔡作"说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四、可能的真相:层累造成的经典
综合各种证据,当代学术界逐渐形成了一种折中的看法:《胡笳十八拍》可能是在蔡文姬故事基础上,经过历代文人、乐师不断加工创作而成的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层积。
这一过程可能是:
1. 蔡文姬确有音乐创作:历史记载蔡文姬精通音乐,在被赎回国后可能创作过表达思乡之情的音乐作品,这成为后世《胡笳十八拍》的雏形。
2. 魏晋南北朝的流传与加工:在流传过程中,乐师和文人不断加入符合时代审美的新内容,逐渐形成较长的乐段。南朝时期,随着音乐理论的成熟,"拍"的概念被引入。
3. 唐代定型为十八拍:唐代音乐高度发展,琴曲结构趋于复杂,最终将原有素材整理为十八拍的结构,并配以歌词,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胡笳十八拍》。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202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敦煌遗书中发现的一些乐谱残片显示,唐五代时期确实存在多种"胡笳"曲调的变体,这为《胡笳十八拍》的演变过程提供了实物证据。
五、作者之争背后的文化意义
无论《胡笳十八拍》是否确为蔡文姬所作,它都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那么,为什么人们如此执着于将这部作品归于蔡文姬名下呢?
1. 才女文化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被严重边缘化的背景下,蔡文姬作为少数被历史记载的才女,自然成为后世寄托女性文学理想的载体。《胡笳十八拍》的归名反映了对才女文化的推崇。
2. 情感真实性的需求:读者更愿意相信有真实经历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动人的作品。"文姬归汉"的故事为《胡笳十八拍》提供了绝佳的情感背景,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音乐文学的传统:中国古代有"托古作曲"的传统,后人常将优秀乐曲附会于历史名人。将《胡笳十八拍》归于蔡文姬,符合这一文化心理。
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惠仪在2020年出版的《中国女性自传》中指出,中国古代女性作品往往需要通过"名人效应"获得传播 legitimacy(合法性),《胡笳十八拍》的归名现象正是这一文化机制的体现。
结语
回到最初的问题:《胡笳十八拍》真是蔡文姬写的吗?基于目前的证据,严谨的学术观点倾向于认为它更可能是后世文人根据蔡文姬故事创作的作品。但这丝毫不减损它的文学价值。相反,这一认识让我们看到了经典作品如何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如何凝聚不同时代人们的情感和智慧。
《胡笳十八拍》的作者之谜,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传承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超越了单一作者的概念,成为集体创作的结晶。无论作者是谁,这部作品所表达的离乱之痛、思乡之情,以及个人命运在历史大潮中的无奈,都深深触动着每一代读者的心灵。
或许,我们不必过分执着于作者归属,而应该更加珍视这部作品本身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力量。正如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王斑所言:"在中国传统中,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它的起源,而在于它如何被世代相传并赋予新的意义。"《胡笳十八拍》正是这样一部在传承中不断获得新生命的经典之作。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