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说网购是年轻人专利?河南65岁奶奶网购上瘾,半年囤了16麻袋快递。
谁说网购是年轻人专利?河南65岁奶奶网购上瘾,半年囤了16麻袋快递。
还有好多塑封都没拆,家人整理时看懵了,什么时候买的这些快递?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河南郑州的句奶奶今年65岁,已经退休很久了。
为了给孩子减轻负担,她给自己找了份“副业”——在学校当保洁员。
一个月挣个一千多块钱,虽说不多,但胜在能自食其力。
句奶奶
平日里,句奶奶过得可精打细算了,从不乱花钱,这些年也攒下了一笔不小的积蓄。
谁知道,一部智能手机彻底改变了这位节俭老人的生活轨迹。
半年前的一天,句奶奶白天扫完操场后,晚上带着好奇心,开始研究儿子给她买的智能手机。
句奶奶
因为一次误入直播间,她学会了网购,然后她就发现,网购简直太神奇了。
不仅不出门就能买东西,还能“零元购”,点击下单时居然不用付钱!
从此,句奶奶像着了迷一样,踏上了“买买买”的不归路。
网购
花钱如流水的时间长了,儿子终于发现异样,再查银行卡,四万多的存款仅剩164元!
这下可把儿子吓坏了,他连忙翻看母亲的购物记录。
9部手机、20桶奶粉、半年都没拆封的西洋参、一大堆保健品……
仅剩164元
甚至还有十几块钱一条的“黄金”首饰。
虽然大多都是几十块、几百块的小额消费,可架不住量大,不知不觉就花了这么多。
而这些“战利品”,被巧妙地分散在家里各个角落。
奶粉
儿子屋里屋外收拾好几天,快递足足装满了十六个麻袋,其中很大一部分根本没拆封。
问她买这些干啥,她一脸认真地说,奶粉是给3岁的孙子准备的,保健品是给有三高的老伴的,黄金首饰是给儿媳妇的。
手机
而买这么多,则是因为她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买完就忘记了。
但下单后,购物平台会一直推送类似产品,导致句奶奶越买越多。
最疯狂的是去年12月,句奶奶一个月就“剁手”了2万多。
儿子
而句奶奶看完账单后才后知后觉,她压根不懂什么“限时秒杀”、“立即抢购”的营销套路。
主播喊一声“家人们上车”,她就真把自己当成了“家人”,立马下单。
网购
最要命的是,她以为的“零元购”,其实是“先用后付”。
她觉得自己没花钱,直到银行卡余额告警,才明白这根本不是什么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句奶奶
事情发生后,看着满屋子的“战利品”,儿子开始了漫长的“退货之旅”。
他先是联系了平台客服,希望能退回那些连包装都没拆的商品。
可客服的回答让他直冒冷汗:得先看看是不是超过90天售后期,而且每个商品都要单独和商家沟通。
客服回答
这下可难住了他,光是分类整理这些商品就够呛,更别说一家一家地去谈退货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求助于媒体,没想到5月3日,事情一经报道,立刻在网上引发热议。
不少网友纷纷现身说法,原来这种情况还真不少。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有人说自家邻居大爷也是,用“先用后付”买了8双皮鞋,收到账单时手抖得连碗都端不稳。
还有社区工作者称遇见过老太太询问,“先用后付”是不是政府发的福利,不用还钱。
虽然案例普遍,但对于句奶奶想退货的诉求,网友们意见不一。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有人直言不讳,说现在的老年人太好骗,看到便宜就想占。
还有人说得更直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又不是别人逼着买的,怪得了谁?”
确实,在法律意义上,这些都是句奶奶自愿购买的商品,她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网友评论
另外也有人觉得是子女平时疏于关心,没教会老人正确使用智能设备。
毕竟在数字化浪潮中,像句奶奶这样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他们害怕被时代抛下,渴望融入新生活,却在尝试的过程中频频受挫。
快递
在这种情况下,子女们与其在事后批评,不如提前预防。
教会老人正确使用新科技,总比等他们掉进消费陷阱再去补救要好得多。
最后,句奶奶的儿子也决定能退的商品尽量退掉,不能退的就当买个教训了。
句奶奶的儿子
仔细梳理这起“网购风波”,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对“先用后付”功能的误解。
现在的电商平台可谓是“花样百出”:先用后付、免密支付、0元试穿、自动扣费……
这些“高大上”的支付方式,常常让消费者有一种“无感支付”的错觉。
句奶奶
尤其是“0元下单”,不用输密码,不用验证码,点一下就能下单,简单得让人心慌。
还有一些平台,会把“先用后付”设成优先或默认选项,想取消?那可够你研究一阵子。
网上甚至还流传着专门的“取消攻略”,光是看着那些步骤就够让人头大的。
黑猫投诉
而且不仅是老年人,翻看黑猫投诉平台上的近3000条相关投诉,不少都是年轻人写的。
大多数人的投诉原因都是“不知情”、“不清楚”的情况下,被开通了“先用后付”。
可你说它是陷阱吧,人家平台振振有词:“这不是为了方便用户嘛!”
网友评论
但这明显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平台说这些功能是为了方便,可前提得是用户知道是怎么回事啊!
要解决这个问题,法律途径倒是有:先跟平台客服协商,不行就找12315投诉,实在不行就打官司。
网购
可说实话,对老年人来说,这些维权方式都不太现实,因此提前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
子女得让老人明白,“先用后付”不是不要钱,而是“先欠着”。
这就跟以前赊账一样,该还的钱一分都少不了。
网购
还要纠正那种“占便宜”的心理,天上不会掉馅饼,网上更不会。
最重要的是要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需要的才买,不需要的再便宜也不能买。
除此之外,电商平台也该反思反思了。
儿子
便利是好事,但如果这种便利会让人不知不觉掉进消费陷阱,那还叫便利吗?
与其设计这些“看不见的收费”,不如把规则讲得明明白白的。
毕竟,真正的便民服务,应该是让每个人都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稀里糊涂就把钱花出去了。
网友评论
网购虽便利,却藏诸多“暗坑”。句奶奶的经历给我们敲响警钟,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面对花样百出的支付方式,都得擦亮双眼,谨慎消费。子女多关心长辈,平台守好规则底线,如此,方能让网购真正便利生活,少些这般“风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2025-05-03——《河南郑州,老人干保洁一个月一千多块钱工资,迷上网购半年花4万多买16麻袋货,儿子:银行卡就剩下164块钱了,客服:看商品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能退》
九派新闻-2023-03-14——《“先用后付”误导老年人消费!“0元下单”诱导盲目购物,律师: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
来源:夜下话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