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26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大大小小113条街巷胡同,30家中华老字号……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前门大栅栏片区,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活态博物馆。而在这座大博物馆里,还有十余个历史文化展厅、老字号博物馆等藏身其间。
在1.26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大大小小113条街巷胡同,30家中华老字号……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前门大栅栏片区,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活态博物馆。而在这座大博物馆里,还有十余个历史文化展厅、老字号博物馆等藏身其间。
建设博物馆等文化展陈空间,初心是为了讲好老字号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故事,提升品牌美誉度,促进经营。但记者走访发现,空间闲置、建而不用、挪作他用等情况不少。“加分项”变成了“扣分项”。
大观楼一层高处陈列的电影名家照片,游客仰头才能看清每位艺术家简介。
大观楼内柜台后的“谭鑫培”,柜台售卖玉首饰,馆内文化展厅和售卖柜台混用。 本报记者 张骜摄
北京福履布鞋文化博物馆内,小朋友正在体验手工千层底布鞋制作活动。 内联升供图
历经十余年形成美育群落
记者走访发现,大栅栏地区30家老字号中,拥有展厅和博物馆的有十几家。其中以全聚德、内联升、六必居、瑞蚨祥、老舍茶馆、大观楼影院为代表。这些老字号的博物馆、展厅特色鲜明,其迭代、升级的过程,也反映了大栅栏美育群落的形成和发展。
在全聚德的档案室里,一条信息记录了2005年全聚德展览馆开馆的消息。当时,全聚德迫切需要一个长效的宣传窗口,因此,有了建设展览馆的客观需求。这个400多平方米的展览馆还兼具对员工进行企业优良传统教育、让客人进一步了解全聚德历史、提高全聚德知名度的功能。
在十几家展厅和博物馆中,全聚德展览馆算是先行者。紧随其后的内联升,于2008年开设展厅,党支部书记张景环记得,展厅开放的同时,内联升还向当时的北京奥组委捐赠了一款礼仪用鞋。
全聚德展览馆曾于2014年完成重建,并于2024年完成“全聚德博物馆”设立审核流程,成为北京市正式备案并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博物馆,面积也由20年前的400平方米扩展到1000多平方米。
同样,内联升博物馆于2023年9月完成升级,重新亮相。而较晚开设博物馆的一得阁,则于去年开馆。
可以说,大栅栏美育群落于北京奥运会前后“发芽”,2020年前后完成二次升级,于2023年基本形成如今的规模、格局。
“谭鑫培”站柜台唱的哪一出
建是建了,但一些博物馆、展厅的运营并不走心。看似是小毛病、小问题,结果却是对品牌美誉度的极大伤害。
大观楼影院号称“中国电影诞生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这里放映,开启了光辉灿烂的中国电影史。可在如今的大观楼内,当年的主演“谭鑫培”却站起了柜台。
扎着靠旗、拿着大刀的老将军黄忠正是由谭鑫培扮演,可照片被置于玉项链、首饰柜台之后。一个产品简介立牌,挡住了“谭鑫培”的一只脚。
来自河北的90后游客卓森是戏迷,他哼着“这一封书信来得巧”走进大观楼,就是为了找“谭鑫培”合影。没想到,只能和谭老板一起给项链、首饰站柜台。
“相声里有八大改行,没想到谭老板在大观楼里也改行了。”卓森有些哭笑不得。
就在4月19日,取材于《定军山》主角谭鑫培生平故事的京剧精品剧集《云雀叫天录》,在大观楼举办了见面会,但这也并没有改变文化展厅和售卖柜台混用的处境。
在大观楼一层高处的展示空间里,陈列着王晓棠、于兰、田华等电影名家的照片。可如果不仰着头,很难注意到这些照片,也很难看清每位艺术家的名字。
走进大栅栏商业街两侧的老字号,这种让人尴尬的“混搭”并不少见。在东来顺饭庄一层的“大栅栏民俗文化庙会”商街里,人来人往。可细看两旁商户售卖的,多是魔法扑克、网红鲜果茶、儿童玩具、工艺品摆件等,与商街入口处“北京最古老的百年商街”宣传语形成反差。一位外国游客买了一杯网红鲜果茶后,用不熟练的中文调侃到:“以前的人也喝这个?”
售货员答非所问:“thirty(30),cash(现金)or WeChat(微信)。”
除上述点位外,老字号瑞蚨祥店内,展览空间位于一进门的区域,且无专职讲解人员。不少顾客径直进店购物,忽略了文化展陈空间的存在。
数字+文创不能代替真情实感
为了让文化展陈空间活跃起来,增添互动性,不少老字号借助科技的力量,打造了可交互的博物馆。可只有“数字人”,显然还不够。
位于粮食店街的源升号博物馆内,一进门,就有一位虚拟“伙计”向参观者介绍二锅头的来历,在博物馆里走一圈,可以看到科技感满满,数字化手段还原了清代京城的主要水系,搭配酿酒的酒器、步骤,每一步都能看得明白。另一侧的展厅,还虚拟还原了清代酒客在这里喝酒聊天、与伙计交谈的场景。
“来了,几位爷,再来一壶烧酒。”屏幕前,参观者们饶有兴致地看着。
然而,尽管数字化场景轮番播放,缺少专职讲解员还是让博物馆里有些冷清。出于数字投影需要,博物馆门口有些光线不足。两位在门口经过的游客边走边说:“要不进去看看?”“门口都黑乎乎的,别看了。”
在一处展柜前,一位小姑娘拿起电话听筒,不到半分钟就放下了,跟一旁的妈妈说:“是一位老奶奶的声音,但是我听不太明白。”
原来,听筒里播放的是老职工王秋芳讲述厂区确定后,工人们迅速投入生产的第一餐。在这段原声讲述中,老人不仅提到了当时的艰辛,也表达了和工友们一起吃疙瘩汤的喜悦。
尽管用了心思,可对于不熟悉酒文化、不熟悉源升号的游客来说,这些数字化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讲解员个性化的讲解。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六必居博物馆中。博物馆二层,参观者可以自主扫码收听有关六必居的十多段音频介绍。还可以扫码观看博物馆的3D影像,可就是找不到一位专职讲解员。一位参观者表示:“已经在博物馆里了,还看3D影像干什么。而且就参观这么短的时间,我也没工夫把十几段音频都听完。”
此外,在大观楼等老字号内,专为游客准备的文创产品、拍照机器背景,与老字号本身关系不大。不少游客一走一过,仅为了盖一个店铺文创图章。
交互破圈增强互动感
为了兼顾经营和文化展示、传播,大栅栏的老字号没少想办法。除了自身发展中的更新、迭代外,也与北京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政策、扶持紧密相连。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其中就有北京福履布鞋文化博物馆,也就是升级后的内联升博物馆。
“北京市文物局建议我们在合理调整布局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展陈形式、丰富展陈内容、完善展示细节,打造特色鲜明的主题展览。”内联升党支部书记张景环介绍。
作为文物、文化大区的西城,也持续出台政策,培育、指导老字号,帮助其进一步提升展览展示水平、创新数字展陈形式、增强互动性、沉浸式体验,讲好老字号故事,使其成为更有品质的、小而美、小而专的活态博物馆。
不同层面的专家、企业创意团队、网友的合理建议,让一些文化展陈空间变得立体、年轻、更加吸引人。
亲自绘一幅“鞋面”,添加自己的创意;在老师指导下制作福履;红色主题活动中,内联升的专业师傅带着大家“编草鞋”……北京福履布鞋文化博物馆(内联升博物馆)逐渐成了游人的新宠,除了增加轻食、阅读空间外,5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每周都在举办研学、体验活动,全市各大中小学、机关单位到此,都可以体验以“鞋”为线索不同主题的活动。
如今的全聚德博物馆内增加了直播间,大厨每天都化身主播,通过各类平台向网友传播做饭技巧,圈粉不少。全聚德重点打造的“萌宝星厨”团队,常常走出大栅栏,走进西城、海淀的学校,把体验课带到同学们身边。
一得阁等知名老字号还开设线上社交平台,向受众推介主题活动、限定款文创。每天都有不少慕名来一得阁博物馆现场打墨的游客,还有游客专门来购买专属文创饮用水“墨水”。
大栅栏从来不缺关注度,可如何让历史文化展厅、博物馆等美育空间真正发挥作用,建好更要用好,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