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4年3月,中国政府得知在华美军已经得到指示,假如中国依然拒绝派送在云南的远征军赴缅,则美军将停止一切对华武器援助。蒋介石当下的反应是以何应钦名义向美国致送一份警告,内容是中国将坚持本国立场,绝对不会向美国低头。不过蒋介石很快就放弃了这个立场,并在4月22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1944年3月,中国政府得知在华美军已经得到指示,假如中国依然拒绝派送在云南的远征军赴缅,则美军将停止一切对华武器援助。蒋介石当下的反应是以何应钦名义向美国致送一份警告,内容是中国将坚持本国立场,绝对不会向美国低头。不过蒋介石很快就放弃了这个立场,并在4月22日命令远征军向缅甸进攻,从而避免了中美之间的摊牌。
蒋介石为什么改变主意?最容易想到的答案是他对美国压力屈服。
蒋介石本人对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提出过解释,但就前后发生的事件进行推理如下。
第一,他从3月初就已暗中倾向于把在云南的远征军送往缅甸了,只是一直对美国人保密,或许是保留未来谈判空间。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宋美龄自1943年5月以来所持的立场,也许已经改变了蒋介石自己的立场。但是这一点是否能够成立,还需要其他史料去证实,特别是目前尚未出现的宋美龄个人资料。
第二,美国压力虽然日趋高涨,蒋介石也得知美国依然打算把长程重轰炸机派往中国,并且置于他指挥之下,这使他的怒火因之大为降低。
第三,他得知美国计划派遣副总统华莱士来访,让他感受到美国总统的善意。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在4月10日广播谈话中,强调四强合作的重要性,美国看来的确是在以公平态度对待中国。虽然这只是口惠,但是这和来自英国及苏联的冷漠态度大不相同。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那就是中国此时感受到的压力不仅来自美国,也来自苏联。从4月初开始,苏联就在边境地区不断挑衅。在蒋介石感受中,罗斯福正在利用这些边境困难对中国施压,其程度超过中美成为盟邦以来的任何其他时期。因此蒋介石除了向压力屈服之外,以上所举外在因素可能也导致他改变原先立场。
总的来说,蒋介石毫无疑问是在向美国压力屈服,这一点他自己当然不会明讲,但是从他在5月份日记表露出来的感情也可以看出端倪。
5月29日他写道:
“外交全赖实力,决无感情可言。余与罗私人之感情,或因此丧失。但本来并无诚意可言,不过欲以吾国为其利用而已。此时除积极力图自立自强,与立定不求不倚之志节以外,另无其它挽回今日外交与军事颓势之道也。”
两天之后,他又写道:
“患难危急之来,唯有在己者可恃。而在人者,尤其外援更不可靠也。若有丝毫依赖之心,不仅无补于事,而且成为他人奴隶矣。此时非求其我力图自强以外,决无其它挽救之道。”
两者所指应该都和美国强迫他参加缅甸战争有密切关系。顺带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心目中的中美关系里,一直都有所谓的“与罗(斯福)私人之感情”的这一块小天地,这和本书其他章节的分析也极为吻合。
大约与此同时,英军对于缅甸战争的兴趣似乎也降到最低点。
当美国参谋长联席会敦促英国人履行他们对缅北战争的承诺时,蒙巴顿回应(4月14日)道,要想在缅北达成增加中国陆上补给的任务,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事实上,东南亚战区还选择这个时节,把指挥总部从印度的德里移到锡兰的坎底,虽然离马来亚和苏门答腊更近,但是离缅甸却更远了。
换言之,英国人的态度自1943年中期以来大致经过三个重要改变,首先是拒绝进行海战攻占仰光港,继之不愿在缅甸南部作战,现在又不愿在缅甸北部作战。即便如此,美国人似乎依然没有能耐可以影响英国人的行动,反而加强了向中国施压的力度和速度。尽管印度英国人的安全,也和中国人一样,依赖美国物资援助,但是美国人认为对中国人施压所受的阻力将会较小。
中国大批部队在5月17日渡过萨尔温江,战局旋即产生戏剧性变化。中国军队冲击日军第十八师团阵地,很快就攻下腾冲,这里是日军在萨尔温江西面防卫坚固的指挥部和重要补给与通讯枢纽中心点。
中国军队第五十师也占领了飞机场,使同盟国运输机得以降落,因而大大改善了盟军在缅北的形势。至于在印缅边境方面,日军攻打英帕尔作战自1944年3月开始后就一直进展顺利。4月初切断科伊马-英帕尔公路,并占领公路上的要冲科伊马,眼看将会取得胜利。但是中国军队在缅东北地区加入战斗之后,就对印缅边境的日军产生巨大压力。因此,6月初,日本就被迫从科伊马开始撤退。6月中旬,日本最终放弃了想把大批英军包围歼灭的企图。
6月22日,同盟国军队收复科伊马-英帕尔公路,大举进入英帕尔平原,使日军作战计划完全失败。在1944年7、8、9月三个月中,日军各师团全面后撤,伤亡重大。
中国远征军一旦进入缅甸北部参战后,英国人对控制它们的兴趣随即提高。5月23日蒙巴顿请丘吉尔向蒋介石转达要求,他需要同时对中国的驻印军和远征军行使指挥权,以求使这两支部队得以密切配合。蒋介石最后痛苦地接受了这个安排,名义上把中国军队置于东南亚战区指挥之下,实际上则仍由史迪威直接操控。
就这样,同盟国参谋人员在耗费了24个月时间精心筹划,和三国政府在多次交涉得到共识后,缅甸战争终于在最不依照计划的情况下开始了。中国被迫匆忙参加一个他们长期以来信誓旦旦绝不能接受的战争形式。中国军队在缅北狭小战场内,承受了日军主力部队的抵抗。英国海军没有阻挡住日本来自泰国和仰光的物资和兵力增援,美国也没有派遣陆军参加战斗。即使同盟国空军对战争的支持也不如原先承诺那么多。
中国的远征军是中美两国在珍珠港事变之前已达成的30个师训练计划中的产物。计划执行过程中也曾经遭遇各种波折,美国的武器不能按期运到中国,和中国政府不能按期选拔受训的部队,两者之间互为因果。1943年4月29日终于在昆明成立美国的参谋队伍,负责提供武器和训练工作。
换言之,远征军在送往缅甸战场前大约进行了一年的准备工作。
相对而言,日本在缅甸的军队从1942年5月到1944年5月,不但对中国本土建立了有效封锁,而且在缅甸修筑了强大防御工事。除碉堡战壕外,他们还设立了多处炮兵阵地,封锁了山区通道,使得中国军队难以从正面发动攻势。
其结果是,中国军队面对一支训练有素、装备齐全而又防守严密的部队,而这个敌人自从1943年以来就不断受到来自东南亚各地的增援,其结果是中国必须付出更高昂的伤亡代价。在头五个半月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有23000名官兵战死,17000名受伤。
以往不少西方史学著作习惯性地强调英美两国将领的优异指挥才能,却很少表扬中国远征军官兵如何英勇作战和承受重大牺牲,它们尤其不愿提中国军队的牺牲,是为了补救某些英美将领犯下的愚蠢错误,或是掉进他们为了达成早日开战目的,而为中国所设下的巧妙圈套。
2、中国远征军的贡献事实上,中国为缅甸战争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在缅甸当地战场上中国将士的伤亡数字。因为蒋介石的让步,虽然使得同盟国可以在缅甸赢得重大军事胜利,但是也让日本在中国本土进行的“一号作战”得以横行无阻,大幅扩大了它对中国政治和军事的破坏性。
蒋介石其实早就看到这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因果关系,而这也是他不愿意加入一个准备不足的缅甸战争的重要原因。早在1943年12月,蒋介石就曾警告过罗斯福,日本可能从德黑兰会议宣言中,看出同盟国今后将把全球作战重点放在欧洲,这样就会使日本有机可趁在中国战场上为所欲为,并且在1944年度把中国抗战能力彻底摧毁。
蒋介石认为日本有可能会对中国展开一个全面而具摧毁性的攻击,除掉它的后顾之忧,并且借此提高日军在太平洋区的士气和实力。而这正是蒋介石最担心的后果。
果不其然,正当同盟国逼迫中国向缅甸出兵之际,日本也在积极备战,并且几乎在中国远征军从云南开赴缅甸前线的同时,开始了“一号作战”。中国战区内日趋严重的溃败,和缅甸战区内接二连三的捷报,不但形成鲜明对比,而且被史迪威用来作为证据,认为他对蒋介石所施展的高压手段是完全正确的。
不久,史迪威将会进一步对蒋介石施压,并由此导致了1944年夏季他打算夺取全中国军队指挥权的危机。然而缅甸战区胜利与中国战区失败的对比,可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一个解释是把它们分离处理,看成是两个独立存在而且互不相关的事件。按照这个解释,它们之间的鲜明对比恰恰证明,史迪威是一流将才而蒋介石是无能的统帅。另一个解释则是把它们当成是互为因果的事件,接着产生的问题则是,缅甸胜利是否导致中国失败,或是加剧中国失败的程度?新史料使我们必须重新检讨它们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大部分英文著作都把滇缅战争看成是太平洋战争期间全面性令人沮丧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中,唯一值得称道的成就和亮点,而把功劳归诸美国政府,特别是史迪威个人杰出的表现。
依照美国军部官方历史说法,缅甸战争主要目的是帮助中国建立一条安全的补给线,从印度经过缅甸通往中国内地。
这个说法的逻辑非常简单明确:中国只有得到充分补给后才有机会成为强国,它的军队才能在史迪威改造后进行有效作战,并对同盟国最后击败日本的大战略作出有意义的贡献。由于公路横穿缅甸北部,因此只要收复缅北就足以达成这个目的,同时还可以改善空运航线的安全性,诚可谓一举两得。
在某些人看来,问题症结是中国领袖不能看清楚中国自己的国家利益,蒋介石也不愿意使用自己的军队去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这种“不合作”态度,看起来既是无法理解,更是无可原谅,唯一能够提出的解释是,中国领袖们要么就是愚蠢无知,要么就是苟且偷安。
他们对于打败日本毫无兴趣,只是指望美国人替他们火中取栗,或是动机更为卑劣。这些人也认为,既然美国装备和训练了中国远征军,美国当然有权要求这些军队依照美国人的意愿作战。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美国人施压可谓合情合理,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把一个毫无战斗意志的盟邦,变成一个可以对最后胜利作出贡献的盟邦。说到底,这都是为了中国好。
但是事实上,1942~1944年缅甸战争的规模之大,它所牵涉的因素之复杂,和对国家利益的影响之深远,都值得我们重新加以检视。
如果单纯从军事观点而言,缅甸战争无疑是一个令人赞赏不已的大胜利。日本在1944年初在缅甸原来有5个师团,而且攻势进展顺利,逼使印缅边境的英国军队节节后退。但是5月里中国远征军一旦进入缅北战场之后,立即强力压迫当面的日军第十八师团。
17日同盟国占领密支纳飞机场,20日中国远征军开始对密支纳市区发动攻击。6月1日,中国远征军在拉孟方面渡过怒江(萨尔温江)后深入日军五十六师团防卫地,开始攻击。
中国远征军的介入,同时严重威胁到日军在印缅边境的战局。
虽然日军第十五军加紧英帕尔作战,但是开始认识到英帕尔作战前途黯淡。6月,第三十一师团由于英帕尔作战困难而放弃科伊马,开始撤退。22日,英印军打通科伊马至英帕尔路线,日军英帕尔作战计划破灭。7月2日,日军停止英帕尔作战。13日,日军缅甸方面军重新部署战略,第一次下达退却令。
1944年8月初,日军被迫下达第二次退却令。月底,第二、五十六师团开始向云南结集,并向龙陵和拉孟方向进攻,意图似乎是希望切断中国远征军云南的后路。但是在两周内,日军在拉孟方面部队和在腾越的守备军相继覆灭,日军终止对云南攻势作战。
9月19日,日军参谋首长对日军在缅甸战场的任务作出了一个重大改变:
放弃切断缅北中印通道的企图,改为保护缅南地区。换言之,日军放弃在缅北作战。10月下旬,中国远征军在怒江方面对日军第三十三军展开总攻击。11月初日军大本营再度增兵,将四十九、五十三两个师团编入缅甸方面军。11月中旬,日军第二师团在八莫附近遭受中国远征军攻击,陷入苦战。同时,第十五、五十三师团从密支纳纳退却到曼德勒地区。
在这一段时间里,日军的伤亡也达到惊人地步。1944年7月,日军下达第一次撤退令。8月底,日军缅甸方面军的死伤者已达32000人。到了1944年底,日军战场损失约6万~7万人。自1944年7月起到年底,日军大本营对南方军补充约7.5万兵源,其中一半以上送到缅甸。到了1944年12月,日本参加缅甸战争的战斗单位,已达到10个师团和2个旅团。可见日军对缅甸的重视。
到了1945年5月,根据日军记录,当时缅甸方面军的兵员战力概况是,总计编制定额人数为202209人,在职人员为90303人,可以战斗的士兵共31900人,住院病人为61731人,在1945年2月1日至5月底的阵亡、受伤、病死人员为42106人,伤病者达到22000人。日军在1942年3月占领仰光港,1945年5月失守,前后共三年多。
不管用什么标准来检验,这是同盟国的一场大胜仗。而其中出力最多的是中国远征军。
从一开始,缅甸战争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大幅增加美国对中国的物资援助。史迪威最初的目标(1942年7月)是每月能够运送3万吨物资。到1943年5月,中国人自已变得更加乐观。宋子文甚至预期缅甸通路每月可以运送10万吨物资进入中国。当然应该记得的是,当中国人在1942~1943年间谈论缅甸通路时,他们的理解是同盟国收复整个缅甸,包括从仰光港运进大量军事物资,并不限于缅北公路而已。
当时只有丘吉尔对列多公路的功能一贯抱持怀疑态度。他在1943年5月曾经告诉宋子文说,缅北公路每月最多只能运送2万吨,即使缅甸战争能够如期开展,公路也要到1945年才能全程通行。因此更切合实际的做法是把驼峰运输量增加到每月3万吨。
1943年8月,魁北克会议把目标定为每月运送85000吨军火和55000吨油料。会议上的重要考虑是,公路可以运送足够补给品,让中国军队参加预定在1945年春天发动的中美两国陆空大反攻,从华东指向日本本土。但是这个计划马上遭到批评,认为无论从工程学或是战术上来看都不切实际。包括几位重要美军将领(魏德迈和惠勒)在内,都不能接受史迪威的乐观估计。
到了1944年4月,当英美工兵专家都认为无法在1946年1月以前完成一条单线公路时,早先关于缅北公路的争论又重新爆发。美国军部作战科和空军旋即加入争论。作战科主张削减缅甸路工程的规模,只把旧有通往云南的小径加以修复,让炮兵和卡车可以通过即可。而空军则仍然主张这项任务干脆由驼峰空运队来完成。
但是这些争论对史迪威毫不发生影响,因为他依然坚持,缅甸战争的主要目的是尽量收复缅甸失土,俾能建成公路和油管以取代驼峰空运航线,从而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通道。
就史迪威而言,不幸的是,他的反对者的意见被证明是正确的。在缅北地区落入同盟国手中之后,同盟国立即在1944年夏天开始筑路工程,但是马上发现这项工程是一个工程学上的噩梦。
尽管耗费大量金钱和人力,但成果不彰。造路缺乏计划,仓促开工。
由于地形和天气因素,造路工程并不符合规范,保养工作更是所费不赀。有些路段从没达到正常使用的标准,而其他则在暴雨之后遭冲毁而长期无法通车。结果是,在某些路段,运输量极为有限。
缅北公路在1945年全线通车后,它战略价值的局限性才被充分暴露出来。在日本投降之前,它每月最高的运输量是1945年5月份的8435吨,旋即下降,对抗战胜利贡献不大。
配合缅北公路工程,塞末维尔将军在1943年2月曾建议修建一条平行的输油管,俾能补给未来在华作战的美军,当时预期的美军人数是10万到50万士兵。同年5月拟出具体计划,前提是清除缅甸全部日军和收复仰光港。
到了1943年8月,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终于批准,其具体的内容是从印度阿萨姆建一条4寸输油管直抵昆明,再从加尔各答建一条6寸输油管到达阿萨姆。由于英美两国对于缅甸战争的规模始终反复不定,以致输油管计划遭到多次修改。最后输油管工程终于在1944年6月开工,并于1945年3月10日完工,全长1760公里。到1945年7月为止,这条输油管一共运输了300万吨汽油。
虽然输油管不像公路那样容易受恶劣天气干扰,它的功效依然难以令人满意。在1945年5月达到最高峰后,运油量就开始下降。同年6月,输油管送进中国的运输量,果真证明不是杞人忧天,比预期大幅延误。同样,公路上的运输量也大幅落后。
和缅北公路相比,驼峰空运工作的表现截然不同。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空运进入中国的数量大幅跃增,这个趋势一直维持到战争结束为止。1944年10月份的运输量是24715吨,11月份跳到34914吨。当1945年1月缅北公路开通后,空运数量仍在持续上升。从1945年1月份的44099吨,增加到6月份的55387吨,再增加到7月份的71043吨。
1945年1月,魏德迈将军向军部提出训练中国军队的计划,他当时向美国政府提出的报告显示,缅北公路尽管花费更多资金和人员来维持,但它的运输量仍然不及空运数量。如果以1945年作为比较,那么空运数量约为陆地运输量的4倍。
战争最后一个月,1945年7月份的比较可以看出最明显的差异。在这个月里,一共有91183吨的租借法案物资送到中国,其中空运部分为73682吨(80%),输油管为11061吨(12%),史迪威的公路仅提供了5900吨(6%)。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空运的效率将持续提高,但是缅甸路受制于天候地形,却看不出有改善的指望。
到1945年9月为止,美国为缅甸路的修筑动用了17000位工程人员,付出1.49亿美元的费用,牺牲1133条人命。至于中国人付出的代价,则又是另外一笔账了,但在人力和财力两方面的付出,肯定都超过美国许多。鉴于空运数量是公路和输油管总和的4倍以上,人们不禁好奇,设若从1942年开始,美国就决定把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投注在改善空运工作方面,得到的成缋是否将会大得多多?
就上述数据而言,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来源:常棣t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