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产能过剩”泥潭,双硅底部挣扎,静待减产信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08:41 2

摘要:嘉宾介绍:田大伟:混沌天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负责硅产业链投研分析,熟悉工业硅、多晶硅产业情况、供需格局,擅长从供需结构分析商品格局,也曾多次参与硅产业链实地调研。

导读

嘉宾介绍:田大伟:混沌天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负责硅产业链投研分析,熟悉工业硅、多晶硅产业情况、供需格局,擅长从供需结构分析商品格局,也曾多次参与硅产业链实地调研。

核心观点:

驱动角度:多晶硅、有机硅产量再次收缩后,短期工业硅已难去库,但因估值低,市场也在等待供应端新的反馈;中期来看,检修复产、西南丰水期临近、已建待投产能持续上升,行业联合主动减产限产难度大,中期驱动继续向下。

双硅的逻辑不要太相信现金流、估值和成本,先看驱动。多晶硅行业限产的能力和条件比工业硅好,但是要先看到落地迹象才行。多晶硅整体维持逢高偏空逻辑,丰水期可以观察反套。

正文

本文来自于04.27.晚上“牛转钱坤”直播中关于双硅的分享内容。关注牛钱网。

硅链的负反馈还在持续中。

工业硅

首先,工业硅的产业链,上面是矿石端,下端主要是三大块,多晶硅、有机硅和铝合金。近4年是多晶硅带动整个工业硅产能大爆发的节奏。

工业硅成本构成:硅石(2.7-3吨)+碳还原剂(2吨,煤、石油焦、木炭)+电极(0.1-0.13吨)+电力(11000度-12000度)+其他(2000元左右)(电力35%,碳还原剂20%,电极15%,硅石10%)。

工业硅产能80%以上在中国,国内合盛硅业体量最大,行业占比接近20%,其他企业占比不高,小产能企业多,开工弹性也较大,产能不容易退出。从开工率看,工业硅产能严重过剩。出口增加,但海外市场体量有限。

从2022年开始,工业硅供应增速非常快,都保持在20%以上,主要在西北,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晶硅的头部企业产能占比较高,前5—6家的产能占行业的70%,是限产能够达成的核心原因。

从2021年到2024年,工业硅和多晶硅爆发,多晶硅的需求因为光伏而猛增,保持60%、70%的增速。现在需求出现明显的负反馈,整个行业再次进入寒冬。

光伏各个环节,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能都是过剩。

至2025年多晶硅产能预计达340万吨,对应能满足1300GW,现在全球的装机量也就500GW。硅料下游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环节产能能满足超1000GW出货量,也过剩。

2025年工业硅计划投产仍多,市场统计目前已建成待投产装置将近200万吨,因为利润的原因,产能建成了但没有投产。

合盛已经在4月初兑现了一波检修。但是丰水期去推测,合盛的检修可能只有四五月,丰水期西南的产量会有释放的可能性。所以工业硅现在还是看不到供应收缩的迹象。

近几周小幅去库,后面需求端开始走弱,可能又开始累库。

现货现在9300左右,多数企业打破了现金流成本。西南地区的成本也会往丰水期的成本去压,但是当地企业是需要进行生产的。

可能先生产,把货囤起来,枯水期再向市场上投放,但是库存会压制价格,大家心里都有预期,就看谁先抢跑。

多晶硅

多晶硅之前计划在今年有100—200万吨的投产,新的规范条例控制投产的量大概在80万吨以内。

从去年12月到目前为止,行业把多晶硅的产量控制在9—10万吨的水平,达到了淡季的平衡。

随着“430”与“531”抢装潮的第一个时间节点临近,终端组件的需求基本达到最高点,下游备货接近尾声,后续需求会陆续下降。第一轮退潮阶段开始,4月初下游价格开始普遍转弱。

目前为止,没有看到多晶硅的有效去库,供需再次进入恶化的状态。

多晶硅头部企业现金流成本平均在35000。大部分的成本在37000,甚至40000。目前仓单数只有10手,预交割后,我们发现仓单的成本比预计的高很多。交割品的规格很高,成本也较高,但很难脱离非标的价格环境。市场上觉得在4万左右会刺激仓单生成。

近月需要核心关注仓单的定价到底多少比较合理。如果仓单很快上升,多晶硅又会重新回到供需驱动上,直到新的供需平衡点出现才会止跌。

电池片和组件从3月开始,排产和产量较好,去库也比较正常,但并没有传达到硅片,这也是为什么多晶硅一直没有去库的核心原因。

从组件,到电池片,再到硅片,从4月初开始有很明显的负反馈,直到多晶硅的非标品价格出现崩塌,市场的逻辑扭转。需求可能因为前置作用,丰水期会淡季更淡,供需的格局很难扭转。

■文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及所在机构观点,据此入市风险自负。期货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牛钱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