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工运 吉林劳模印记(八)| 伊士忠:用改革智慧点亮创新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14:13 2

摘要:百年工运,镌刻奋斗史诗;吉林沃土,铸就劳模丰碑。从烽火岁月的赤诚奉献,到建设年代的挥汗如雨;从改革大潮的敢为人先,到新时代的匠心逐梦,一代代吉林劳模以平凡双手托举不凡伟业,用坚守与创新诠释“劳动最光荣”的信仰。

开栏的话

百年工运,镌刻奋斗史诗;吉林沃土,铸就劳模丰碑。从烽火岁月的赤诚奉献,到建设年代的挥汗如雨;从改革大潮的敢为人先,到新时代的匠心逐梦,一代代吉林劳模以平凡双手托举不凡伟业,用坚守与创新诠释“劳动最光荣”的信仰。

为致敬所有为吉林振兴拼搏的劳动者,即日起,我们推出“百年工运 吉林劳模印记”专栏,翻开历史卷轴,追寻那些闪耀在时光里的名字与故事。他们或是车间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或是田野间播种希望的“农技先锋”,亦是以智慧赋能发展的“创新脊梁”。让我们透过笔端,解锁劳动工匠们的成功密码,感受劳模精神的时代脉动,汲取奋进力量,续写属于劳动者的荣光篇章。

用改革智慧点亮创新路

—— 记延吉市玻璃厂原厂长伊士忠

感悟劳模荣光

伊士忠以改革破桎梏,用技术铸筋骨,让人才成脊梁,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碰撞中闯出突围之路。这份精神,既是对“知、想、干”的躬身践行,更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家勇立潮头的缩影,至今仍激荡着破局求变的回响 。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春风拂过东北大地。延吉市玻璃厂工程师伊士忠被破格提升为厂长,短短三年,他就带领企业涅槃重生,仅1980年至1983年的利润总和,就超过此前26年的 利润总和。延吉市玻璃厂被评为延边州先进单位,伊士忠也获得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殊荣。

力推“内外兼修”人才战略

1980年,新任厂长伊士忠面对的是一幅典型的地方国企困境图景: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滞销产品、账面上捉襟见肘的流动资金、车间里陈旧的手工生产线。上任后,他既没有发表慷慨激昂的就职演说,也未对职工做出任何承诺,而是直接率队走访了十多家用户,以市场痛点倒逼改革。

“企业如车,技术与管理是双轮,拉车人素质决定速度。”伊士忠深谙此道。他力推“内外兼修”人才战略,一是在本厂培训技术人才,二是外聘能人。当“伯乐荐才”的春潮在厂区涌动,延吉市玻璃厂的人才强企战略结出了累累硕果:30名专业技术人才带着先进理念跨进厂门,80余位熟练工人在流水线上施展绝活;120多名操作工人被送到外地培训;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同行业的专家受邀进车间传帮带;全厂80%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各地同行业企业进行技术考察。同时,厂里办起了职工夜校,对364名青年工人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对576名工人进行了质量管理教育。这场立体化的人才革命,使全厂技术人员规模激增10倍,技术工人占比跃升至4.5%。

伊士忠还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提拔自学成才、有着丰富生产和管理经验的骨干担任副厂长,提拔17名青年技术人才和业务骨干走上领导岗位。徐承志原是延吉市通用机械厂的车间主任,调到玻璃厂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伊士忠发现他是个“专才”,立即把他安排到了技术部门,不仅送他到外地培训,还给他指定攻坚项目。徐承志很快就设计出了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全保温退火窑。从农机厂调入的技术骨干黄振欣生病期间,伊士忠亲自协调跨省购药,药价昂贵,但伊士忠却说:“不要怕花钱,要珍惜人才。”

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谋定而后动

“信息是指挥棒,决策靠数据说话。”1981年, 伊士忠在玻璃厂设立了情报资料研究室、新技术开发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等机构,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技术、管理、销售情报网。1982年,北京新型建材厂刚试制出一种价格低、保温效果好的新型保温材料,延吉市玻璃厂的全保温窑炉就立刻采用上了;1983年,当多数企业还在为原料涨价发愁时,他通过情报捕捉到盐水瓶需求缺口,果断转产并抢占市场,这一年,伊士忠以180万元超额完成年初定下的150万元计划目标,而在上一年,玻璃厂计划利润是55万元,年底实现了105万元。当时玻璃厂三种原料有两种涨价,能完成市里定的100万元利润指标就不错了。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是伊士忠依靠信息情报,在生产决策中运筹帷幄,始终掌握市场主动权的结果。

在技术竞争的跑道上,伊士忠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谋定而后动。当第一车间改造战役打响时,他卷起铺盖住进车间,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发动职工进行了20多项革新,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一车间的改造任务,实现了自动生产线,产品质量接近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产品基本上占领了东北市场。面对三车间改造方案争议,他顶着质疑声,带团队两次进京、三下江南,对全国几十家玻璃厂的14座玻璃熔窑调查摸底,翻阅了大量资料,很快拿出了改造方案。他带领全厂职工奋战了一年,完成了三车间的技术改造,使玻璃熔窑和成型工艺设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比改造前平均日产量提高 2.5倍,节油率达41%。

庆功宴的喜悦尚未散尽,伊士忠又勾画出二车间的改造蓝图。四年间四大车间脱胎换骨,伊士忠制订的到1985年底,实现设备、工艺、技术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目标,提前三年就已实现。产值每年递增51%,4年翻了两番多。

在全国玻璃产品质量检验会上,当唐山制药厂采购员将延吉市玻璃厂生产的盐水瓶从一人多高的位置摔向水泥地面时,清脆的撞击声后竟无半分裂纹,引发全场惊叹。这一幕,成为延吉市玻璃厂以质量立身、以改革突围的生动注脚。

从质量攻坚到人才革新,从信息战到创新改造,延吉市玻璃厂的崛起之路,正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家以改革智慧拥抱市场经济的鲜活样本,恰似那只摔不破的盐水瓶,在时代碰撞中淬炼出中国制造的韧性。

文字:官思妍

美编:庞国锋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