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经典点滴分享(646) 天下第一奇书——《庄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7 09:54 2

摘要:先看“齐物”是什么?人们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千差万别,有大小之分,如大山和小丘;有美丑之分,如西施和东施;有轻重之分,如一石和十石;有贵贱之分,如石头和宝石;有长短之分,如大河和小溪;有粗细之分,如大树和小树;如此等等。按照庄子的“齐物”思想来看,这些事物之间

《内篇·齐物论》

简单了解一下“齐物论”

《齐物论》是《庄子》的又一重要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和“齐论”两个意思。作为一个哲学名词,理解起来很费解,我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清楚。

先看“齐物”是什么?人们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千差万别,有大小之分,如大山和小丘;有美丑之分,如西施和东施;有轻重之分,如一石和十石;有贵贱之分,如石头和宝石;有长短之分,如大河和小溪;有粗细之分,如大树和小树;如此等等。按照庄子的“齐物”思想来看,这些事物之间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它们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而且任何一对看似对立事物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说吧!大山在比它更雄伟的山面前,就是一个小丘;小丘通过常年的积累或者通过地质变化也会变成大山。西施是很美,但是在一个崇尚劳动和勤劳的国度,她就不算美了,说不定东施只要勤劳就会成为这个国度的美人。石头没有什么价值,但是修筑堤坝就是宝贝;宝石如果太多了,它也会贬值。每一条大河都是由小河汇集而成,所以,小河只要有河流汇入,也许会变成大河。大树和比它更伟岸的大树比,就是小树;小树经过几年的生长,就会变成大树。这样看来,事物有什么差别呢?它们都是一样的,是它们构成了我们生存的这个完整的世界,都是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宝贵财富,都为我们这个世界增添了活力和生机,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对他们差别对待。

再看“齐论”是什么?庄子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因为对同一个事物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一个窝头,在饥饿的人面前,它就是救命的宝贝,马上会有人抢夺;而在饱食的人面前,它就是无所谓的存在而被忽视;而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人看来,它就等同于垃圾而弃之,也就是不同的人对这个“窝头”有不同的评价。

但是,如果说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等同的,无差别的,那大家对这个“窝头”的看法有什么意义呢?大家对这个“窝头”的看法也应该是同一的,没有什么好坏、贵贱之分,它就是一个“窝头”,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已,不需要对他分出什么差别对待来。所以,庄子认为世界上分成什么各种学派,各种学派之间还纷争不断,争议不休,没有什么意义,也没有什么价值。所谓的是非、好坏、正误在世界浑然一体、事物没有差别面前,不值一提,也是不存在的。

大家看,庄子的这些“齐物”“齐论”思想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一面:他承认对立的事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方法。他承认事物是浑然一体的,没有任何差别,意思就是人类完全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然生活、生长、繁衍。人类应该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处,这也是“天人合一”理论的来源之一。

庄子的这种“齐物论”思想, 其思想内涵对后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齐物论》强调的是对事物的平等看待,主张消除人为的分别和对立,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提倡包容、多元和和谐的价值观,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齐物论》中的“齐物”即亦是“齐物我”理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对于现代社会解决环境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个人修养方面,《齐物论》对个体自由和精神解放的追求,也在现代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共鸣。它鼓励人们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平静和满足,这对于现代人缓解心理压力,提升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那么,“齐物”和“齐论”就没有瑕疵吗?那倒不是。

首先,庄子的《齐物论》强调“齐万物”的观念,即认为万物本质上是平等的,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但这种绝对平等的观念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不同的社会形态,会存在着不同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追求完全的平等,不仅不可能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淖。

其次,《齐物论》中提到的“逍遥游”和“无为而治”的理念,虽然在精神层面上提供了一种超脱世俗烦恼的境界,有利于个人修养上摆脱物欲的桎梏。但在实际的政治和社会治理中,这种理念可能会显得过于理想化。在任何社会形态中,统治者和管理者需要面对具体的事务和挑战,完全的“无为”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管理效率的降低等等。

此外,庄子的《齐物论》中对于“道”的描述,和《老子》中对“道”的描述一样,虽然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但其抽象性和玄妙性使得很多人难以理解和把握。这种深奥的哲学语言可能会限制其思想的传播和接受范围,使得只有少数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才能够真正领会其精髓。我们普通人只能是竭尽所能,尽量去理解和感悟它们其中的精髓,哪怕是能感悟其十之一二,也算知足啦!

毕竟,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两颗明珠,《老子》《庄子》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为后代人的思想建设提供了厚重的土壤。我们通过学习,越来越觉得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文化自信不是一种意念,而是成为实实在在的一种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

好,明天我们开始学习感悟《庄子·内篇·齐物论》,明天见!

来源:篱雨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