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种菜20年从不打农药,隔壁建厂污染严重,检测报告让全村震惊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5 14:35 2

摘要:我们村后山那块地方,现在成了工业园区,烟囱林立,一到晚上灯火通明,跟城里似的。但在那片钢筋混凝土森林的边缘,却留着一片绿,那是老李的菜地。

我们村后山那块地方,现在成了工业园区,烟囱林立,一到晚上灯火通明,跟城里似的。但在那片钢筋混凝土森林的边缘,却留着一片绿,那是老李的菜地。

老李,村里人都这么叫他,其实他比我大不了几岁,今年才五十出头。他祖上三代都务农,按他的话说,手一碰到土地就来劲。二十年前,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老李却坚持留下来种地。刚开始种粮食,后来发现附近城里人越来越愿意花高价买无公害蔬菜,就改种菜了。

那天我骑电动车经过他的菜地,远远就看见他弯着腰在菜畦间忙活。我把车停在路边的柳树下,走过去。

“李哥,忙呢?”

老李直起腰,用袖子擦了把汗,“哟,老郑啊,来得正好,帮我拔点菜回去。”

我笑着摇头,“你这菜,村里人谁敢吃啊?”

老李的脸立刻拉了下来,“你也信那些闲话?”

我也不是故意戳他痛处。这两年,自从隔壁那化工厂建起来后,村里人都不大敢吃老李的菜了。说是地下水都被污染了,种出来的菜能不有问题吗?老李的菜以前在县城挺有名气的,现在生意也差了。

“那不是——”我话没说完,突然被一阵轰隆声打断。

我们同时朝声音来源看去,那边,化工厂的烟囱里正冒出浓浓的黑烟。

老李骂了一句,“他娘的,这鬼厂子,天天排这黑玩意儿,我的菜地都要遭殃了。”

确实,这烟每天黑乎乎地往外冒,也不知道里面有啥东西。自打去年这厂子建起来,村里人就觉得空气都不对劲了。有时候刮东风,连鼻子都辣。

“你怎么还不搬走?”我问。这话我不是第一次问了。村里像老李这样还坚持种地的没几个了,大多数人要么去城里打工,要么在家搞点小生意。

老李蹲下身,用手指轻轻拨开一颗白菜的叶子,看了看里面,“搬去哪儿?我祖祖辈辈在这片地上,认识每一寸土。再说了,我也就会种地,去了城里,能干啥?”

他说这话时,脸上有种倔强,还带着点无奈。

“你的菜现在还有人买吗?”我问。

“城里那些有钱人还买。”老李冷笑一声,“他们倒是精,知道我这儿不打农药。别看现在闹得沸沸扬扬,说我这菜不干净,实际上比那些天天打药的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老李从来不打农药,这是真的。村里人都知道,他宁可多种一些,让虫子吃掉一部分,也不打农药。他的方法是套种,辣椒旁边种葱,黄瓜旁边种蒜,用植物的气味互相掩护。有时候虫子多了,他就一个个抓。

我正想问他打算怎么办,手机响了。是我媳妇打来的,说家里来客人了,让我赶紧回去。

“李哥,我先走了,改天再聊。”

老李点点头,又弯下腰去了。

走前我回头看了一眼,只见他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特别孤单,而远处那座化工厂,像个随时会吞噬一切的怪物。

那天之后没多久,村里发生了一件怪事。

王大娘家的黄狗突然死了,那狗挺壮的,平时在村里横着走。可那天早上,王大娘发现它躺在院子里一动不动,嘴边还吐着白沫。邻居们都说,肯定是吃了什么有毒的东西。

“会不会是老李的菜有问题?”有人小声议论,“我听说王大娘昨天刚从老李那儿拿了点菜叶子喂狗。”

这话一出,村里更炸锅了。

第二天一早,我去小卖部买烟,碰见几个村里人围在一起说话。

“你们听说了吗,镇上来人了,说要检查咱们这儿的水质和土壤。”说话的是村里的刘婶,她家就住在化工厂附近。

“可不是嘛,我家那口井,水都变味了。”另一个大妈插嘴,“前两天打上来的水,放一晚上,表面还漂着一层油似的东西。”

“那老李还死活不肯搬,真是倔。”

“他那菜地,说不定早就被污染了。”

我没吭声,买了烟就走。心里却在想,这事怎么闹大了?

回家路上,我特意绕到老李的菜地。

远远看到他还在地里忙活,身边却多了两个穿制服的人。那身打扮,瞧着像环保部门的。

我悄悄靠近,听见其中一个正在说话:“李师傅,按规定我们得取样检测。现在有村民举报说您这片地受到了污染…”

老李打断他:“举报?谁举报的?我这地方干净着呢,二十年不打农药,地下水也是自家打的井,跟那化工厂不是一路的。”

穿制服的人耐心解释:“我们也是例行公事,您别激动。取点样回去化验,很快就有结果。对了,最近您的菜还在卖吗?”

“卖啊,怎么不卖?虽然少了,但城里那些懂行的人还是照买不误。”

我没敢上前,悄悄走了。心想,这事闹得,老李这些年的心血怕是要白费了。

晚上吃饭时,我跟媳妇提起这事。

“我看那厂子就有问题。”媳妇往碗里夹了块肉,“上个月,我去县城医院看张婶,碰见好几个从咱们村过去看病的,都是呼吸道问题,有的还起疹子。以前村里哪有这么多病?”

“可是证据呢?”我问,“人家化工厂手续齐全,有营业执照,环评报告,咱能怎么办?”

媳妇放下筷子,“要我说,就该支持老李。那厂子污染环境,反倒要怪老李的菜不干净,这不是倒打一耙吗?”

我叹了口气,“话是这么说,可现在风向都对着老李不利啊。”

儿子插嘴:“爸,我同学的爸爸就在环保局工作,要不要我去问问?”

我摇摇头,“别惹事。这种事,小心点好。”

两天后,村里的广播突然响了起来。

“请各位村民注意,请各位村民注意,今天下午两点,请到村委会广场集合,有重要事情宣布。”

村长的声音回荡在村子的每个角落。这种全村大会,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下午,天气格外闷热,天边堆积着乌云,像是要下雨的样子。

我到的时候,广场上已经站满了人。老李也在,站在人群的最边缘,手里还拿着一个塑料袋,也不知道装的什么。

村长站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台子上,旁边还站着几个穿制服的,应该是从镇上来的。

“各位村民,”村长清了清嗓子,“今天叫大家来,是有件大事要宣布。关于我们村水质和土壤的检测结果出来了。”

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

“先说结论:我们村的地下水和部分地区的土壤,确实检测出了超标的有害物质。”

人群立刻嗡嗡地议论起来。

村长抬手示意大家安静,“但是,污染源不是大家猜测的李师傅的菜地,而是…”

他指向村子东边,“是那座化工厂。”

这下子,现场彻底炸开了锅。

“我就说嘛,老李种了二十年菜,从来不出问题!”

“那厂子建起来后,我家的井水就开始有味儿了!”

我看向老李,他站在那里,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嘴角微微上扬。

村长继续说:“根据检测,那座化工厂的废水处理设施存在严重问题,已经造成了地下水污染。但是——”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提高,“但是,李师傅的菜地却是整个村子里唯一一块没有受到污染的土地!”

“怎么可能?”有人喊道,“那厂子就在他菜地旁边啊!”

这时候,站在村长旁边的一个中年人上前一步。他自我介绍是县环保局的张局长。

“这位村民问得好,”张局长说,“按理说,李师傅的菜地确实应该是受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但检测结果显示,他的菜地和他自家的井水,都没有检测出有害物质。这是为什么呢?”

全场鸦雀无声。

“因为李师傅坚持二十年的生态种植方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物净化系统。”

张局长指着投影仪上显示的一张图,是老李菜地的土壤结构图,“他的土壤里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蚯蚓,这些生物能够分解有害物质。加上他种的多种植物根系交错,形成了天然的过滤网。简单说,他创造了一个小型生态系统,能够自我净化。”

我记得老李确实经常翻地,还专门养蚯蚓,说是能让土壤松软。没想到还有这作用。

“而最关键的,”张局长继续说,“是这个。”

他举起一个瓶子,里面装着清澈的水,“这是李师傅自家井里的水。我们发现,他井水不受污染是因为有一层特殊的卵石层,能够过滤掉大部分有害物质。而这层卵石,是李师傅多年前就铺设的。”

我惊讶地看向老李。他什么时候做的这事?怎么从没听他提起过?

老李终于走上前,他拎着那个塑料袋,走到村长面前。

“村长,张局长,谢谢你们给我正名。”他打开塑料袋,从里面取出一个作物,“这是我新培育的一种特殊菜青,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够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我想献给村里,用来治理被污染的土地。”

张局长接过那棵菜,仔细看了看,眼睛一亮,“这是您自己培育的?了不起啊!这种植物确实有超强的修复能力,我们局里正缺这种东西呢!”

老李微微一笑,“种了二十年菜,总有点心得。”

就在这时,一辆黑色轿车驶入村口,停在广场边缘。车门打开,下来几个西装革履的人。

“是化工厂的老板和他的律师。”有人小声说。

果然,为首的那个中年人走上前,自我介绍是天顺化工的王总。

“我们刚收到通知,说我们厂的废水处理有问题?”王总的声音带着一丝傲慢,“我要看检测报告,这事没这么简单。”

张局长面色一沉,“报告在这里,我们是按程序办事。你们厂的废水直接排入地下,已经构成严重环境污染,必须立即停产整顿。”

王总冷笑一声,转向村长,“村长,您老人家应该明白,我们厂给村里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和税收,就为了一个老农的几亩菜地,值得吗?”

村长还没开口,老李已经走上前:“不是为了我的菜地,是为了全村人的健康!你那厂子害得多少人生病?”

王总上下打量老李,“你就是那个不肯搬的老李?告诉你,我们厂子有的是钱,大不了多赔你点,你那几亩地值几个钱?”

老李气得脸通红,正要说话,一个年轻人突然从人群中走出来。

“爸,别生气。”

是老李的儿子,小李。他前几年考上了大学,学的就是环境工程。老李一直为儿子骄傲,说儿子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

小李转向王总:“王总,我叫李明,是环境工程博士。您可能不知道,我们已经收集了贵厂三个月的排污数据,包括夜间偷排的记录。如果您想打官司,我们奉陪到底。”

王总的脸色立刻变了。

小李继续说:“而且,我爸培育的这种植物,已经申请了专利,市里的环保部门正打算大规模推广。保守估计,这项技术的价值至少在千万级别。所以,谁更值钱,您自己掂量掂量。”

全场哗然。

老李看着儿子,眼里满是骄傲。我这才知道,原来老李这些年默默研究植物净化技术,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解决污染问题。而他的儿子,也一直在暗中帮助父亲完善这项技术。

王总无言以对,最后只能悻悻离去。

会后,我专门找到老李,问他怎么从来不提这事。

老李摘下草帽,抹了把脸上的汗,“有啥好说的?咱农民种地,不就是跟土地打交道吗?我爷爷教我,土地有灵性,你尊重它,它就回报你。”

“那你怎么知道要铺那层卵石的?”我好奇地问。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老李眼神飘远,“那时候村东头刚建了个小工厂,有人说可能会污染水源。我就琢磨着怎么保护我的井水。后来去县城赶集,碰见个老教授,是研究水文的。聊了半天,他给我出了这主意。”

“你儿子怎么……”

“明明从小就喜欢这些。”老李脸上露出笑容,“上初中的时候,他就在我菜地里捣鼓这捣鼓那的。说实话,我这二十年的经验,加上他这几年学的理论知识,才弄出这个新品种来。”

我拍拍他的肩膀,“李哥,你可真是藏得深啊。”

老李憨厚地笑了,“农民嘛,就得靠土地活。土地被污染了,咱还能去哪儿?”

就在这时,天空中响起一声闷雷,紧接着,倾盆大雨落了下来。

我们站在雨中,看着雨水冲刷着这片土地。老李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仿佛所有的坚持和委屈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雨水冲刷着化工厂的围墙,也滋润着老李的菜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中,仿佛一切都被洗刷得干干净净。

故事的结局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

化工厂被勒令停产整顿,并且赔偿了村民的损失。县里专门成立了一个环境修复小组,请老李和他儿子担任技术顾问,利用他们培育的植物来治理受污染的土地。

老李的菜再次成了抢手货,不仅县城的人来买,连市里的高档餐厅都专门来订。

更让村里人没想到的是,老李的故事被一家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他那二十年如一日坚持生态种植的经历,以及与儿子一起培育出治污植物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不久后,老李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去北京参加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分享他的种植经验和环境保护理念。

出发前一天,我去他家帮忙收拾行李。看着老李小心翼翼地把那件发黄的老西装塞进旅行包,我忍不住问:“李哥,你紧张吗?”

老李抬头看我,脸上皱纹里藏着笑意,“有啥好紧张的?我就是个种地的。”

他顿了顿,又说:“不过我倒是高兴,高兴的不是去北京,而是咱们村的地又干净了。”

我们站在他家门口,远望着那片菜地。夕阳下,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在风中摇曳,美得让人心醉。

老李指着远处说:“你看那边,化工厂的烟囱不冒黑烟了。听说新来的环保设备挺贵,把王总心疼坏了。”

我们都笑了。

笑过之后,老李突然正经起来:“其实吧,咱农民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最该懂得什么叫’取之有道’。你掠夺它,它就会报复你;你善待它,它就会回报你。这个道理,其实谁都明白,只是有些人不愿意承认罢了。”

此时,一只小鸟落在他菜地的架子上,欢快地叫了几声。

老李望着那只鸟,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你看,连鸟儿都回来了。”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老李能坚持二十年不打农药,也明白了为什么他宁可少收成也不肯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

因为在他心里,这片土地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保护这片土地,就是保护生命本身。

村里人都说,老李的菜黄金都不换。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那里面,包含着一个农民对土地最朴素的敬畏和爱护。

雨后的黄昏,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老李的菜地上,那一片绿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鲜艳夺目。

远处的化工厂静静伫立,不再喷吐黑烟。而老李的菜地,成了村里最引以为豪的风景线。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那是最纯净的气息,是老李用二十年的坚持换来的礼物。

后记:

老李从北京回来后,带回了一个好消息——他和儿子培育的那种植物获得了国家专利,并且将在全国推广使用。

村里人都说,老李有福气。但我知道,这不是什么福气,而是一个倔强的农民用二十年的坚持和智慧换来的回报。

如今,我村的环境越来越好了。那座化工厂在整改后重新开工,但安装了最先进的环保设备,再也不敢乱排污了。

老李依然每天早出晚归,在他的菜地里忙碌着。只不过,现在常有”学生”来向他请教种植技术。

有时候,我会想起那场检测报告公布的日子,想起老李站在雨中的样子。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该向老李学习,用行动证明:只要坚持做对的事,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

而最好的回报,不是金钱和名利,而是能够看着自己守护的这片土地,依然清澈,依然肥沃,依然充满生机。

这,或许就是一个农民最大的幸福吧。

来源:荷叶聊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