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90年代的农安,蹬倒骑驴是许多底层人讨生活的营生。这倒骑驴,说白了就是一种改装的人力三轮车,车斗在前,车夫在后面蹬,因其独特的骑行方向,在农安的大街小巷穿梭时,成了一道别样却又寻常的风景。
在90年代的农安,蹬倒骑驴是许多底层人讨生活的营生。这倒骑驴,说白了就是一种改装的人力三轮车,车斗在前,车夫在后面蹬,因其独特的骑行方向,在农安的大街小巷穿梭时,成了一道别样却又寻常的风景。
老周便是这群倒骑驴车夫中的一员。他年近五十,身材精瘦,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脊背也微微有些弯曲,可一双眼睛却透着庄稼人的质朴与坚韧。老周家里有个病恹恹的老伴儿,还有个正在上高中的儿子,日子虽过得紧巴巴,但他心里总怀着希望,想着只要自己多跑几趟活儿,就能给家里撑起一片天。
每天天还没亮,老周就从那间昏暗狭小的土坯房里起身。简单洗漱后,他来到院子里,仔细检查自己的倒骑驴。车子虽然破旧,可被他拾掇得干干净净,车胎气打得足足的,链条上也新上了油,蹬起来顺畅又轻快。他把一块干净的布垫在车座上,又在车斗里铺上麻袋片,想着这样能让乘客坐得舒服些。
农安的早市是一天中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倒骑驴车夫们的“战场”。老周赶到早市时,这里已经人声鼎沸。卖菜的、卖肉的、卖日用品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老周把倒骑驴停在路口,眼睛不停地打量着过往的行人,嘴里不时吆喝两声:“坐车嘞,便宜又快当!”
不一会儿,一个中年妇女提着满满一篮子菜走了过来。“师傅,去西街多少钱?”她问道。“五毛!”老周笑着回答。“便宜点儿呗,都是老主顾了。”中年妇女开始还价。老周犹豫了一下,咬咬牙说:“行,四毛,不能再少了,我这也是小本生意。”中年妇女满意地点点头,上了车。老周稳稳地蹬起车,嘴里还和中年妇女闲聊着:“最近菜价咋样?”“涨了不少呢,啥都贵。”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到了西街。中年妇女付了钱,老周笑着道了声谢,又赶忙回到早市,寻找下一位乘客。
和老周不同,顺子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二十出头,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头脑也灵活,在这群倒骑驴车夫里,算是个机灵鬼。顺子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供不起他上学,初中一毕业,他就跟着村里的人出来蹬倒骑驴了。
顺子的车和别人的不太一样,他在车斗周围焊了一圈铁架子,上面挂着五颜六色的小彩旗,还装了个小喇叭,播放着当时流行的歌曲,在一众倒骑驴里显得格外扎眼。他总是能想出些新花样来吸引乘客,比如给乘客讲笑话,或者介绍农安的一些小典故,逗得乘客哈哈大笑,自然生意也好得多。
有一回,一个外地来的游客上了顺子的车。游客对农安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顺子便像个导游似的,绘声绘色地讲起农安的黄龙府遗址,说那可是古代辽国的重镇,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游客听得津津有味,下车时不仅多给了钱,还对顺子赞不绝口:“小伙子,你这口才,不当导游可惜了!”顺子挠挠头,笑着说:“俺也没别的本事,就知道这些事儿能让客人高兴。”
在这群倒骑驴车夫里,还有个叫李瘸子的。他左腿有点儿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蹬起倒骑驴来也比别人费劲。可李瘸子性子要强,从不肯轻易向生活低头。他每天出门比别人都早,回来比别人都晚,就想着多挣点钱,养活自己和年迈的母亲。
李瘸子为人忠厚老实,从不坑乘客。有一次,一个小学生在他车上落下了书包,他发现后,硬是在原地等了半个多小时,直到孩子回来找。孩子的家长知道后,特别感动,逢人就夸李瘸子是个好人。从那以后,李瘸子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很多人都愿意坐他的车,就图他这份实在。
农安的夏天,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大地发烫。路面被晒得发软,倒骑驴的车胎压上去,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痕迹。老周他们顶着烈日,在大街小巷里奔波。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滴在滚烫的路面上,瞬间就蒸发了。为了多挣几个钱,他们连口水都舍不得喝,嗓子干得直冒烟。
冬天则是另一番景象。农安的冬天格外寒冷,北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老周他们裹着厚厚的棉袄,戴着破旧的棉帽,耳朵和脸还是被冻得通红。手被冻得僵硬,连车把都握不稳。遇到下雪天,路面结冰,更是难走,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可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休息,因为家里的老小还等着他们挣钱回去买米买面。
这一年冬天,老周的儿子面临高考。为了给儿子凑学费,老周更加拼命了。每天天不亮就出门,一直到天黑才回家。有一天,下着鹅毛大雪,路上几乎没有行人。老周想着再跑最后一趟就回家,这时,一个男人在路边招手。老周停下车,男人说要去城外的村子。老周犹豫了一下,这么大的雪,去城外的路又不好走,可看着男人着急的样子,他还是答应了。
一路上,风雪越来越大,老周的视线被风雪模糊,车也越来越难蹬。他的手脚都冻麻木了,每蹬一下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男人坐在车上,看着老周艰难的样子,有些过意不去:“师傅,要不就算了,这天儿太危险了。”老周咬咬牙说:“没事儿,都走到这儿了,咋能半途而废呢。”就这样,老周在风雪中艰难地前行,终于把男人送到了村子。男人多给了他一些钱,老周推辞不过,只好收下。等他回到家时,整个人都快冻僵了,老伴儿心疼得直掉眼泪。
顺子在这一年里,攒了些钱。他不甘心一辈子就蹬倒骑驴,想着做点小生意。于是,他用自己攒的钱,在街边租了个小摊位,卖起了小吃。他做的小吃味道好,价格又实惠,再加上他那张会说的嘴,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渐渐地,他把小吃摊扩成了小饭馆,还雇了两个伙计帮忙。
李瘸子还是每天蹬着他的倒骑驴,风里来雨里去。虽然日子依旧过得清苦,但他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他觉得,只要自己能自食其力,能照顾好母亲,就是最大的幸福。
90年代的农安,在时代的浪潮里缓缓前行。老周、顺子、李瘸子,这些靠蹬倒骑驴为生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平凡而又真实。他们在生活的泥沼里挣扎,却又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的身影,构成了那个时代农安街头独特的众生相,虽不惊天动地,却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让人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
高春柳,笔名立春,1994年出生,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白云区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白云区贤丰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来源:言月欣诺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