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药物热是在使用药物后出现并在停药后消退的发热。其诊断需结合药物治疗、患者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发热。在不明原因致发热患者中,排除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病和恶性肿瘤所致发热外,药物热在其他病因中居首位。由于药物热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因此临床上常常被
导读
药物热是在使用药物后出现并在停药后消退的发热。其诊断需结合药物治疗、患者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发热。在不明原因致发热患者中,排除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病和恶性肿瘤所致发热外,药物热在其他病因中居首位。由于药物热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因此临床上常常被误诊和治疗。本文总结了常见引起药物热的药物及其临床特征和处置,以飨读者。
发热的常见病因有哪些?何时考虑药物热?
多种病因可引起发热,大致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根据致病原可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寄生虫感染等;非感染性发热常见的原因包括结缔组织病、肿瘤、血液病、血栓栓塞性疾病、手术、外伤、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家族遗传性发热、输血、药物热、神经调节紊乱等。
药物热的诊断十分复杂,目前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在确诊前应对患者的病情、药物治疗方案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仔细评估。当患者的发热无法用其他疾病来解释时,应该考虑为药物热,注意关注所使用药物是否为临床报道发生药物热概率高的药物。必要时,应与以上引起发热的相关疾病进行鉴别。停止用药后,发热消失为诊断药物热的关键。再次接触可疑药物再次出现发热进一步证实药物热。
药物热的发生机制
药物热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的机制有以下几种:
➢影响体温调节机制,许多药物通过增加致热源的产生和减少散热而引起发热。
➢有些药物热与药物的用法用量息息相关,或与配置及生产过程中引入杂质,以及药物固有特点相关(如两性霉素B,博来霉素致中性粒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干扰素-1)。
➢药理学作用,一般指赫氏反应,如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感染的过程中,由死亡或被杀灭的微生物释放出内毒素入血引起的发热反应。
➢特异质反应,发生率低,与患者遗传因素、年龄、性别、身体状态等个体因素相关,一般难以预测。
➢通常超敏反应是引起药物热的最常见的一种机制,药物通过体液免疫的或通过细胞免疫引起发热。
药物热的临床特征
关于药物热易感人群方面,各种文献报道之间存在差异。有研究报道女性和年长者患药物热风险增加,可能与女性由于特殊生理特点,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合并多种疾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有关。但在青年人群中抗菌药物引起的药物热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升高。
药物热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时间因不同药物而异。一般而言,药物热出现的平均时间为7~10d。用药开始到药物热出现的时间间隔差异大,不同种类药物出现药物热时间间隔也有差异,时间间隔短的包括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时间间隔长的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和心血管药物。
其常见发热类型包括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可能出现的发热伴随症状中以寒战最常见;也可能出现皮肤反应,大部分皮疹以斑丘疹为主,有些患者伴或不伴荨麻疹;部分患者可伴头痛、肌痛和关节痛。相对心动过缓是药物热的一种临床表现,即当体温增高时,心率不随体温的增高而加快。当患者出现心动过缓,体温达到38.9℃,并排除窦房结疾病和药物的影响后,可考虑为药物热。
常见引起药物热的药物
几乎所有药物都有引发药物热的可能,文献报道可导致药物热的药物种类广泛(表1),其中抗菌药物相关报道最多,并以β-内酰胺类药物更常见。
表1 常见引起药物热的药物
出现药物热如何处理?
与其他发热相比,药物热的主要特征是一旦停止给药则发热将消失。可疑药物热患者应首先停用可疑药物。如热度不高或症状较轻,可不给予特殊处理,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停药之后,除有可疑药物清除比较缓慢、与超敏反应相关的斑丘疹的药物热将持续存在数天至数周之外,大部分情况下体温在48~72h内自行恢复至正常。如热度较高或伴有其他症状,应给予物理降温、补液、抗组胺药物、解热镇痛药、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东晓,莫昕莹,管希周,等.1例抗菌药物相关药物热患者的药学监护[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22,19(01):27-29+46.
[2] 宋宁.发热的常见原因及高热的对症处理[J].临床荟萃,2017,32(01):81.
[3] 张晓云,迪力夏提·艾尼瓦尔,曹明雪,等.药物热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7,33(02):168-171.
[4] 刘娟,张晶,杨艳玲,等.283例药物热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22,19(03):328-332.
[5] 杨越,白延宁,张媛媛,等.323例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文献计量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21,24(08):722-726.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呼吸科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