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我自己在过去三年的博后生涯里也经历了很多的职场霸凌以及PUA,并且是后知后觉的。所以最近一直在关注并学习如何在职场上保护自己。那必然会为这类型的话题而驻足。
今天在微博上喜欢的一个博主的评论区看到一句话:领导的话永远都是p,不要被gaslight。
因为我自己在过去三年的博后生涯里也经历了很多的职场霸凌以及PUA,并且是后知后觉的。所以最近一直在关注并学习如何在职场上保护自己。那必然会为这类型的话题而驻足。
gaslight,字面意思是煤气灯,剑桥词典里是这么解释的:a light that uses gas as fuel。
但是在这样的语境下,一定有别的含义。
于是我就去Google了一下,竟然还有一部美国电影名就叫作《Gaslight》。自认为涉猎广泛的我,也出现了盲区。看了这么多部剧,却从来没听过这部电影。这一刻更加意识到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的分量。
一向好胜心和好奇心强的我,必须探究个所以然。
原来,1944年美国上映了一部黑色悬疑片,《Gaslight》,通常被翻译为《煤气灯下》。影片中,美丽、善良的女主角宝拉继承了姑妈的大笔遗产,引来了心术不正的男主角安东。为了谋取妻子的财产,安东使用各种心理操纵手段,使宝拉逐渐怀疑自己,试图逼疯宝拉,让宝拉精神上绝对依赖他。
其中,他们家里的煤气灯就发挥了一定作用。每到夜晚,房中的煤气灯忽明忽暗,房顶上同时伴有奇怪的声响。宝拉感到很恐惧,但安东却说是她精神上有毛病,并说服妻子宝拉相信是她自己疯了。并打算借此将妻子送进精神病院,之后他将能够获得对她的授权书。而事实上,是安东故意让煤气灯缓慢变暗,同时又假装什么都没有改变;并且是他自己在阁楼发出很大的声音。但他刻意忽视宝拉提到的现实,一直坚持认为是妻子发疯。
后来就用煤气灯效应表达:一个人或团体隐秘地让受害人逐渐开始怀疑自己,使其质疑自己的记忆力、感知力或判断力,其结果是导致受害者产生认知失调和其他变化。简言之,也就是情感操控。
剑桥词典是这样解释的:to trick or control someone by making them believe that theirmemories or beliefs about something are wrong, especially by suggesting that they may be mentallyill
另外还看到一种说法:Gaslighting is a form of psychological abuse.煤气灯是一种心理虐待。
2007年,美国心理学家Robin Stern受电影的启发,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书——《煤气灯效应:远离情感暴力和操纵狂》。
其实这个词在2021年王力宏和李靓蕾互联网大战时就上过一次热搜,是李靓蕾在微博上控诉王力宏时就是用到了这个词,并做了中文解释。
后来,权威的词典《韦氏词典》公布了Gaslighting为2022年度词汇。'Gaslighting' was the word of the year in 2022.
其实,这就是我们熟悉的PUA(心理操控)。我们中国人使用多的是PUA,而外国人更多的还是使用gaslight。另外还有一个类似的词是brainwash 洗脑。
在现实中,这种情况也特别多。作为研究生的你一定也遇到过,或者必将会遇到。
比如我在刚进入博士后课题组的时候,我的老板把我单独叫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你做的课题不是你的,而是整个团队的。我当时想当然的认为,是团队的完全没有毛病。后来我做出了一个不错的实验结果,老板不让继续往下做,要让我在以后的公开组会上不能提自己的功劳,要算成是一个官二代学生的,我才回味过来,原来他是想PUA我,控制我,目的就是剥削我的成果。
其实在知乎和小木虫上搜一下,导师独吞或者剥削研究生成果的例子比比皆是。也因为导师的精神控制导致研究生抑郁和自杀的新闻和案例也非常之多。
煤气灯效应为什么会这么普遍呢?
主要源自人类关系中权利和地位的不对等。
比如师生关系中,由于导师对学生毕业命运的决定权过大,在一个课题组或者团队一手遮天,学生为了顺利毕业,就没有反抗和反驳的权力。
那么作为研究生,我们一定要想办法避免或者积极寻求帮助去应对煤气灯现象,让自己不被控制或者更快走出控制的局面。
来源:凸凸不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