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苹果公司在华的一些商业动态,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一方面,苹果CEO库克自带热度,美国媒体认为,在Iphone手机中国销售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之下,库克来中国是为了发起“魅力攻势”,希望能够提振在华销量,美国媒体还在报道中颇为焦虑的问“中国人已经对Ipho
近期,苹果公司在华的一些商业动态,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一方面,苹果CEO库克自带热度,美国媒体认为,在Iphone手机中国销售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之下,库克来中国是为了发起“魅力攻势”,希望能够提振在华销量,美国媒体还在报道中颇为焦虑的问“中国人已经对Iphone不感兴趣了吗?”另一方面,近两年,“脱钩断链”的喧嚣之声不绝于耳,被部分美西方国家称之为“去风险”方案、“中国+1”方案主角之一的印度,就对苹果公司在中国的动向很是关注。近年来,苹果公司在印度的投入的确不少,但是所谓的将供应链转移到印度,以及用印度供应链取代中国供应链是真的吗?发展印度制造以抗衡中国的说辞可信吗?苹果公司在中印两国的布局可以成为一扇观察的窗口。
《印度时报》对苹果公司在华布局的报道截图
苹果在深圳落户应用实验室为什么值得关注?
今年3月,苹果公司宣布将在深圳设立一个新的应用研究实验室,选址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按照目前公开的信息,这一实验室定位为应用研究,主要开展硬件开发、智能制造及本地供应商的联合研发业务。
广东是制造业的大省,有着无限广阔的应用场景,所以苹果公司在此布局应用实验室,是要从市场的需求出发,倒推出产品创新的发力点。苹果说要推动对整个中国供应链和智能制造有决定作用的实验室和联合研发项目,同时将与本地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苹果新产品从设计、研发到中试、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也就是苹果要更深入的嵌入中国供应链,甚至为苹果自身建设出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苹果公司预计该项目将投入超10亿元,发展超过千人的中外高端人才研发团队。当然这是一个在商言商的选择,谈到硬件的开发、应用,深圳在全球科创版图上都是舍我其谁的存在,早年间有外国记者做过体验式报道,在华强北一栋大楼里就能买齐组装Iphone的所有零部件。
而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苹果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设立的这个实验室,定位为“大湾区研发中心”,深圳要在“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上,让苹果的“大湾区研发中心”发挥独特的作用。
对于深圳来说,苹果这样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企业,是提升自身的开放程度的抓手。通过支持建设苹果的应用研究实验室,把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遇到的堵点、难点摸清楚,并探索解决方案。所以支持苹果建设应用实验室,不仅有科技层面、经济层面的意义,也有推动深圳制度型开放的深意。
苹果在中印两国的产业链布局差异
而近期最受印度媒体关注的苹果公司相关布局,就是印度塔塔集团接管Iphone重要供应商纬创资通的印度业务,塔塔将在两年半内开始为印度国内及全球市场生产苹果手机。该集团也将成为印度第一家本土Iphone制造商。去年10月,纬创资通宣布该公司董事会已批准以1.25亿美元的暂定交易价格将其在印度卡纳塔克邦的工厂出售给塔塔集团。据彭博社的报答,台湾企业纬创资希望推进企业业务的多元化,Iphone制造对该公司来说是一项利润微薄的业务。
印度最大的商业集团塔塔集团
不过对于印度而言,首家本土Iphone制造商的产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苹果设计、塔塔组装”频频出现在印度媒体的报道中,《印度斯坦时报》说纬创退出为Iphone在印度打开新大门,塔塔集团还宣布将在印度这个 14 亿人口的国家开设 100 家苹果专卖店。而苹果在印度当地的战略布局是,让印度成为Iphone的重要生产制造基地和市场。
芝加哥大学杰出金融学教授、印度央行前行长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表示,目前印度制造在Iphone增加值中的占比只有 5%左右, 当今世界供应链中,装配、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价值最高的是价值链前端的知识产权和设计领域,以及后端的市场营销、融资等服务领域,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印度制造目前更多局限在最终组装环节,占增加值更高的零部件仍依赖从中国等其他亚洲国家进口。
芝加哥大学杰出金融学教授、印度央行前行长拉古拉姆·拉詹(资料图)
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经济学教授邢予青在《中国出口之谜:解码“全球价值链”》一书中写道:2008年上市的Iphone3G价值链中,中国工人承担了增加值最低的组装任务,所占增加值仅为总生产成本的3.6%。2018年上市的IphoneX中,中国所有参与Iphone X制造的企业贡献了总生产成本中25.4%的增加值。很多零部件已是中国造,不局限于组装。
足见苹果公司在中国和印度布局的产业链,属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中国是不断迈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但是印度还停留在组装的阶段。何况,印度塔塔集团在两年半时间内开始生产苹果手机这样的“印度速度”和“中国速度”相比,并不算有竞争力。
印度制造局限于组装环节 无法取代中国
印度商业与工业部部长Piyush Goyal于2023年1月公开表示,苹果希望把在印度生产Iphone的比重从目前的5%—7%提高到25%,在印度媒体看来,苹果试图将其大部分 Iphone生产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和越南等国家,原因是成本更低。摩根大通预估,到2025年,包含Iphone、iPad、Apple Watch、AirPods在内的各种苹果硬件产品,将有25%会在中国以外的地区生产。有媒体透露,墨西哥、巴西也有可能生产Iphone。
从苹果全球产能布局的角度来看,的确在将部分制造业务迁出中国,但这不等于产业链的外移,正如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印度央行前行长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所说:“目前转移到印度的主要是组装环节,即组件、零部件来自从中国和东亚、东南亚国家的进口,最终组装在印度完成”,也就是中国企业仍然是在印度制造的Iphone产业链中的一环。
从供应商数量上而言,中国的企业仍然占据绝对优势,2023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链博会)上,苹果首次披露前200的供应商中,有151家在中国生产苹果的产品,而这前200名供应商,占苹果总采购的98%。苹果公司表示:中国这些本土供应链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已经属于全球领先。
而且,即便是苹果公司要在印度制造Iphone,负责具体业务的仍然可能是中国企业,印度媒体最近大量报道,苹果公司将帮助中国公司立讯精密在印度建立生产线的消息,立讯精密是一家东莞的企业。而且立讯精密已经获得了高端 Iphone 16 机型的新生产导入(New Product Introduction)。完善的工厂管理经验、熟练的产业工人等都不能一蹴而就,印度目前只能说有工程师资源,其他方面尚乏善可陈。
生产Iphone零部件的印度工厂
印度打造半导体产业链计划为何遇冷?
而苹果公司在中国和印度不同的产业链布局,就是“中国制造”与“印度制造”不同发展程度的缩影。印度总理莫迪从2014年开始就推出了“印度制造”计划,励志把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中心。
近年来莫迪经济战略的重点转向建立半导体本地供应链,2021年12月,印度内阁通过了7600亿印度卢比的半导体补贴计划,提供最高可达50%项目成本的补贴,吸引全球晶圆厂、显示器工厂落户;2022年9月,印度又将补贴份额统一为50%的项目成本,以吸引硅基、化合物晶圆厂、封装厂、显示工厂及芯片设计等生态系统落地。
但印度政府的火热雄心遭遇了现实的寒流,该补贴计划第一个申请时间窗口从2022年1月开始持续了45天,但仅收到包括鸿海和Vedanta合资公司在内的3份申请,并未有项目落地。据路透社报道,另两家申请者分别为新加坡IGSS Ventures和全球财团ISMC,其中IGSS Ventures希望重新提交申请;ISMC由于技术合作伙伴以色列晶圆代工企业高塔半导体正在被英特尔收购,项目处于搁置状态。
由于申请不及预期,印度政府又在6月1日重新开放申请窗口,并将申请期延长至2024年12月。
多年以来,印度本土没有晶圆厂,市场成熟度低、半导体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市场此前就不看好印度短期内能够在半导体前端制造环节形成突破,头部晶圆厂对于在印度本地生产的兴趣寥寥。
尽管美光去年6月宣布将在古吉拉特邦建造一个用于DRAM和NAND产品的组装和测试的工厂,但该部分在半导体制造中属后端工艺,处于半导体价值链的底部,技术、资本密集度均较低,国际半导体大厂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就在中国大陆建设类似工厂。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部分美西方国家所谓的出于“去风险”目的而转移产业链是一个伪命题。位于孟买的德国外贸商会总干事哈鲁萨就直率地说:“在可预见的将来,印度取代不了中国,充其量只能作为对中国的一种补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裔经济学家阿肖卡•莫迪(Ashoka Mody)也不相信印度能在短期内取代中国。他告诉德国《商报》:“印度的生产力赶不上中国。”他表示,差距是巨大的,且越来越大。
来源:直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