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麦茬大豆低产原因及高产措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8 07:13 2

摘要:目前黄淮麦茬大豆的产量水平普遍较低,远低于其生产潜力,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也对我国的大豆产业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深入探究黄淮麦茬大豆低产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高产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黄淮麦茬大豆的产量水平普遍较低,远低于其生产潜力,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也对我国的大豆产业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深入探究黄淮麦茬大豆低产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高产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产原因分析

(一)品种选用不当

1. 品种不适应区域环境:黄淮地区气候、土壤条件复杂多样,部分农户在选择大豆品种时,未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选用了不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

2. 品种抗病抗逆性差:黄淮地区大豆生长期间常面临多种病虫害威胁以及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若选用的品种抗病抗逆性差,在病虫害发生或遭遇不良气候条件时,植株易受到侵害,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进而造成减产。

(二)种植技术落后

1. 播种时间不合理:麦收后未能及时抢墒播种,导致播种期推迟。大豆晚播使光、温、水等生态因子发生变化,生育期缩短,营养生长不足,影响了花芽分化和结荚,导致产量降低 。

2. 种植密度不合理:部分农户不能根据品种特性及土壤肥力等条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密度过大,植株间竞争养分、水分和光照,导致个体生长不良,易倒伏,病虫害发生严重;密度过小,土地资源和光能利用率低,群体产量难以提高 。

3. 播种质量差:黄淮海夏大豆一般在冬小麦收货后播种,由于夏收后根茬高,严重影响大豆等下茬作物的播种质量。麦茬和麦秸影响播种机作业,易造成播种深度不一致、种子分布不均匀,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影响群体产量 。

(三)施肥不合理

1. 施肥量不足:一些农户存在“大豆有固氮能力,不需要施肥”或“麦茬残留养分能满足大豆生长”的错误观念,施肥量严重不足。大豆生长不仅需要氮素,还需磷钾、钙、铁、镁、硼等多种元素。施肥不足导致土壤养分失衡,植株生长发育受到限制,影响产量和品质 。

2. 施肥时期不当:没有根据大豆不同生育阶段的需肥规律进行施肥。例如,基肥不足,追肥又不及时,导致大豆在苗期、花荚期等关键生育时期养分供应短缺,影响植株生长和生殖发育,造成花荚脱落、籽粒不饱满等问题,降低产量 。

3. 肥料搭配不合理:偏施氮肥,忽视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肥的施用。过量的氮肥会刺激大豆茎叶的生长,抑制根部的发育和固氮能力,导致植株徒长、抗倒伏能力下降,同时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

(四)病虫害防治不力

防治方法不当:部分农户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用药种类不当、用药剂量不准确、施药时间不合适等问题。

忽视综合防治:过度依赖化学防治,忽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还会杀伤天敌,破坏农田生态平衡,增加病虫害防治难度 。

(五)田间管理粗放

1. 中耕除草不及时:中耕可以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清除杂草。但部分农户中耕次数少或不及时,导致土壤板结,杂草丛生,与大豆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影响大豆生长发育 。

2. 水分管理不当:大豆生长过程中对水分需求较大,但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有所差异。黄淮地区降水分布不均,部分农户在大豆生长期间不能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及时进行灌溉或排水。如在花荚期,大豆对水分需求敏感,若遭遇干旱或洪涝灾害,又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会导致大量花荚脱落,严重影响产量 。

3. 忽视生长调控: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尤其是在水肥充足的情况下,植株容易出现徒长现象。若不及时进行生长调控,会导致营养生长过旺,生殖生长受到抑制,花荚脱落增加,产量降低 。

二、麦茬大豆高产措施

(一)选用优良品种

1. 根据区域特点选择品种:结合黄淮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种植制度,选择高产、优质、抗倒性好、抗病性强、适合机械化收获的中小粒型大豆品种。例如,中黄13、郑1307等品种,在黄淮地区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高产潜力 。

(二)优化种植技术

1. 适时早播:麦收后应抓紧抢种,宜早不宜晚。一般6月中旬是黄淮地区麦茬大豆的播种适期,尽量不超过6月15日 。早播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延长大豆的生育期,为植株生长和生殖发育创造有利条件,提高产量 。

2.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生产条件等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一般地块亩保苗1.2万 - 1.5万株,土壤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可适当提高种植密度;耐密品种或者晚播地块应适当增加密度 。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能,提高群体产量 。

3. 提高播种质量:采用小麦低茬收割、秸秆粉碎抛撒后免耕播种;小麦秸秆量大且土壤含水量较低的田块,打捆部分秸秆离田防止播种机堵塞,土壤较湿时不宜打包,防止车辆反复碾轧影响播种质量;有条件地区建议选择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播种,一次性完成播种、侧深施肥、封闭除草、秸秆覆盖等作业 。确保播种深度一致,种子分布均匀,避免出现缺苗断垄现象 。

(三)科学施肥

1. 确定合理施肥量:根据大豆的需肥规律、土壤肥力状况和目标产量,确定合理的施肥量。一般每亩施种肥(三个15复合肥)10 - 15千克,或在前茬(小麦)整地时,在小麦正常施肥量的基础上亩增施磷肥10千克、钾肥10千克,也可在大豆分枝期结合中耕培土施肥 。同时,根据大豆生长情况,适时进行追肥,满足大豆不同生育阶段的养分需求 。

2. 把握施肥时期:基肥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在播种前结合整地施入;种肥在播种时与种子隔开施用,避免烧种;追肥在大豆分枝期、花荚期等关键生育时期进行。分枝期追施氮肥和磷肥,促进植株生长和分枝;花荚期追施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如硼、钼等,促进花荚形成和籽粒饱满 。

3. 优化肥料搭配:实行平衡施肥,合理搭配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注意控制氮肥用量,避免植株徒长 。例如,在花荚期,配合花期追肥,叶面喷施硼、钼等微肥,具有很好的增产效果 。

(四)加强病虫害防治

综合防治病虫害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深耕细作、及时清除病残体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并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施药,确保防治效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例如,黄淮片区主要虫害有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点蜂缘蝽等,虫口达到阈值地块施用噻虫嗪或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田间喷雾防控,防止“症青”发生 。

(五)精细田间管理

1. 及时中耕除草:大豆苗齐后,及时进行中耕,中耕深度根据根系生长情况由浅入深。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同时清除杂草,减少杂草与大豆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 。一般在苗期进行2 - 3次中耕 。在栽苗后立即进行中耕,中耕对着根抱土,逐渐培起田埂,有利于防倒、抗旱、排涝 。

2. 合理灌溉与排水:根据大豆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特点和天气情况,及时进行灌溉和排水。大豆花荚期和鼓粒期对水分需求敏感,遇严重干旱及时浇水,保证土壤湿润;雨季遇涝要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防止根系缺氧腐烂 。例如,在花荚期,大豆需要水的关键时期,此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日照长、蒸发量大,水分不足容易导致植物萎蔫,及时浇水可以增产20%左右,但注意不要大水漫灌 。

3. 适时生长调控:在水肥充足的情况下,大豆容易出现徒长现象。可在初花期喷施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植株生长,防止倒伏 。对于生长较弱的大豆,可在盛花、鼓粒期叶面喷施少量尿素、磷酸二氢钾和硼、锌微肥等,防止后期脱肥早衰 。人工冲顶也是一种有效的生长调控方法,一般在盛花期或终花期打顶,去除主茎顶心2cm为宜,但贫瘠的土地和有限的结荚习性品种不要去顶 。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