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客观题(2025.5.7)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08:10 2

摘要:某区规划局为甲公司颁发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查明甲公司在申请规划许可时提供了虚假材料,于是,某区规划局将该许可证予以撤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某区规划局为甲公司颁发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查明甲公司在申请规划许可时提供了虚假材料,于是,某区规划局将该许可证予以撤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撤销许可证的性质属于行政处罚

B颁发行政许可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C准予许可的决定应当向社会公开

D甲公司提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为区政府

文字解析

(1)撤销属于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类型,并不是处罚,所以,A选项错误。

(2)B选项考查行政许可收费问题,但考查内容较偏。《行政许可法》第58条第1款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据此,行政许可原则上不得收取任何费用,除非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至此,我们似乎感觉B选项表达过于绝对,应该错误。但由于本题中涉及的是行政许可的具体类型规划许可,除了需要遵照一般法《行政许可法》外,还需要遵照特别法《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法》并没有条款允许规划许可证收取费用。可见,B选项的说法在规划许可问题上并没有过于绝对化,是正确的。

(3)对于准予许可的决定应当公开,以便公众查阅,而不予许可决定,不需要公开。所以,C选项正确。

(4)2023年修改后的复议机关确立规律是:“谁家孩子谁抱走,地方事务归政府,全国事务归部委,还有两类是例外。”在一个区的范围内,不管复议被申请人是区公安局、区规划局之类的所属部门,还是乡政府之类的下级政府,还是派出所这样的区公安局设立的派出机构,复议机关均适用“地方事务归政府”的逻辑,由区政府作为复议机关。D选项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BCD。

法谚有云: “法官是会说话的法律”, 关于此法律谚语的理解, 下列选项正确是?

A法律不经法官,则无从解释

B法律不经解释,则不可适用

C法律不经裁判,不产生义务

D法律不经适用,不具效力

文字解析

“法官是会说话的法律”, 是指法律在现实的司法审判中, 只有经过法官的解释才能够真正作用于案件裁判, 产生直接影响当事人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司法判决。 因此,这一法谚生动地指明了法律解释对于包括司法审判在内的法律实施的重要意义, 可以说法律解释是将法律从“书本上的法”转化为“行动中的法”的必经之路。 据此, B选项入选。

A选项明显错误, 法官并非法律解释的唯一主体, 特定的国家机关可以作出正式解释, 社会公众和包括法官在内的法律人也可以对法律作出不具有规范性效力的非正式解释。

C选项错误, 立法活动可以直接设定人们的法律义务, 执法行为也可以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通过行政处罚等方式对行政相对人产生具体的义务。

D选项错误, 现代社会中, 法律的效力有无和高低取决于其制定主体本身的权威性, 司法审判只是对有效法律规范的具体适用而已, 并不是使得法律有效的原因。

本题答案为B。

杨某与丈夫赵某于1980年结婚,后赵某又在婚姻存续期间与弟媳冯某同居,1996年赵某因车祸死亡,此前赵某曾订立遗嘱并进行了公证,承诺在其死后将名下的宝马车赠与冯某,赵某去世后,冯某因车辆所有权争议纠纷诉至法院。法院认为协议内容虽然真实,但因赵某与冯某行为有违公序良俗,故协议无效。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法院对遗赠扶养协议的有关法律规则创设例外是基于公序良俗原则

B法院审理案件时运用的公序良俗原则属于公理性原则

C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进行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D法院选择适用公序良俗原则的目的是实现个案正义,属于内部证成

文字解析

法院基于公序良俗原则认定协议内容无效,显然是为遗嘱继承应当优先于法定继承的规定创设了例外情形,故A选项正确。

B选项正确,尊重善良风俗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共同要求,因此属于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公理性原则(与只在特定国家或地区存在的政策性原则相对应)。

C选项正确,法院在裁判案件的过程中查清案件事实的做法,体现了事实判断,坚守法律和人伦底线否定赵某的遗嘱效力,体现了价值判断。

D选项错误,法院选择适用公序良俗原则裁判案件,需要对大前提法律规范作出充分的论证说理,而对前提的论证属于外部证成

本题答案为ABC。

甲在某二手平台售卖某品牌正品二手手机,乙跟甲再三确认是正品后,遂下单购买。收到货后,乙发现手机系假冒产品。乙诉至法院,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第1款:“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要求甲“退一赔三”。甲以自己系个人身份在二手平台注册,不是经营者为由抗辩,同意退货,但不同意三倍赔偿。

法院查明,甲已经通过相同方式售卖10个相同的“正品手机” 给其他人,综合聊天记录、店铺介绍等内容,结合《电子商务法》第9条“本法所称电子商务经营者,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从事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以及通过自建网站、其他网络服务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认定甲为经营者。法院最终判决甲“退一赔三”。关于本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法院认定甲属于经营者的过程属于内部证成

B法院在本案采取了体系解释

C法官在本案适用了设证推理

D法院判决甲“退一赔三”采取了涵摄的推理方式

文字解析

A选项错误,法院对甲属于经营者的身份认定,属于对大前提法律规定的解释活动,属于外部证成。内部证成主要指在前提确定之后的逻辑推理活动,关注结论得出的过程和逻辑性问题(外部证成搞前提,内部证成搞逻辑)。

B选项正确,体系解释的基本判断方法为是否联系其他法律规定,本案中法官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和《电子商务法》第9条结合进而认定了甲的经营者身份,是典型的体系解释。

C选项错误,设证推理是指根据结果推导原因的推理方法(由果推因),在法律工作中,设证推理主要的适用场合是立法与侦查,本案中法官得出结论的方法是将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结合,以三段论方式完成判决,这是演绎(涵摄)方法的运用,并不涉及由果推因的问题。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AC。

甲给自己的车辆投保险, 约定发生火灾时保险公司赔付。某日甲的车发生自燃, 遂至法院请求保险公司赔偿, 法院经审理认为, 按照日常理解, “自燃” 属于火灾的一种形式, 但根据订立保险合同时的约定, 自燃不是火灾, 法院通过分析判定自燃不是火灾, 判决甲败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法院运用了体系解释方法

B法院运用了解释的冲突模式

C法院运用了文义解释

D法院运用了比较解释

文字解析

本题做对的关键在于对法官两次对 “火灾” 的解读作出判定。首先, 法官根据日常理解, 认定 “自燃” 属于火灾, 这是根据词语的字面意思 (日常含义) 进行的判断, 属于文义解释。 但法官第二次又根据合同的约定, 将 “自燃” 排除到火灾之外, 这是典型的联系其他规定对某一理解对象进行综合判断的体系解释。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体系解释也叫逻辑解释,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对理解对象进行单独解读, 而是要结合其他规定进行判断, 如此操作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避免对理解对象的单一判断进而导致和其他规定的逻辑冲突。 据此, A、 C 选项正确。

B 选项同样正确, 法律解释的冲突模式是指同一被解释对象, 因适用不同解释方法而导致解释结果相互矛盾的情形, 显然本题中文义解释和体系解释的 解释结果是矛盾的。

D选项错误, 比较解释是指在解释过程中参考国外的判例、理论或法律规定, 简单来说就是要 “涉外”, 本题中法官并未参考 “国外因素”, 因此不属于比较解释。

本题答案为ABC。

甲男与乙女经介绍结婚,甲男向乙女的母亲吕某支付了彩礼,后甲乙感情不和离婚,甲男未要求返还彩礼,乙女诉请法院要求吕某返还彩礼。法院审理认为, 根据当地风俗, 彩礼不是对女方的赠与, 同时法律规定支付彩礼的一方在离婚时有权请求接受彩礼一方返还彩礼, 故驳回了乙女的诉讼请求。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法院运用了反向推理

B法院得出判决的过程是法律发现的过程

C法院对彩礼的认定, 使用的大前提是公序良俗

D法院整体判决运用了涵摄的方法

文字解析

本题难度较高, 是对法律方法的综合型考查题目。首先, A选项正确, 反向推理的基本逻辑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得出关于法律适用的判断, 如若事实情形与法律规定不一致, 那么将无法适用该法律规定得出结论。 换句话说, 反向推理的最终结果是不能适用该规定, 理由是案件事实与法律所要求的事实情形不一致。 在本题中, 法官强调法律只规定了支付彩礼一方才有彩礼返还请求权, 显然乙女不符合该规定要求的主体条件, 进而不能适用该条款, 这属于典型的反向推理。

B选项错误, 正如我们在课堂上一再强调的一样, 真正的法律适用过程, 不是一个法律发现的过程, 而是法律论证的过程, 前者夸大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法外因素对案件结果的影响能力, 并且会导致判决可预测性和正当性的彻底丧失, 因此并非妥当的司法裁判理论。

C 选项正确, 法官依照当地风俗认定了彩礼的性质, 这显然是对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

D 选项正确, 所谓涵摄,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演绎, 即将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结合进而得出结论, 演绎推理 (涵摄) 是最常用案件处理办法, 因为它直接体现了法律人对法律规定的尊重与服从, 也能够为判决提供基础的合法性支撑, 本案中法官的判决显然是依法得出, 因此体现了演绎推理 (涵摄) 的要求。 在此多说两句, 很多同学可能认为 A 和 D 选项是互斥的关系,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正如法律解释的方法可以在同一案件中综合运用一样, 推理方法在司法审判中也并非只能适用一种, 比如本案中法官对于支付彩礼一方的彩礼返还请求权的法律规定在本案适用中的排除就运用了反向推理, 而整体判决 (整体二字非常重要且精确) 又是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得出的, 因此也运用了演绎推理 (涵摄)。

本题答案为ACD。

《汉书·陈宠传》就西周礼刑关系描述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关于西周礼刑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周礼分为五礼,核心在于“亲亲”“尊尊”,规定了政治关系的等级

B西周时期五刑,即墨、劓、剕(刖)、宫、大辟,适用于庶民而不适用于贵族

C“礼”不具备法的性质,缺乏国家强制性,需要“刑”作为补充

D违礼即违法,在维护统治的手段上“礼”“刑”二者缺一不可

文字解析

【解析】西周有五礼,吉礼(祭祀之礼)、凶礼(丧葬之礼)、军礼(行兵仗之礼)、宾礼(迎宾待客之礼)、嘉礼(冠婚之礼)。背后可以归纳为“亲亲”与“尊尊”两个方面。“亲亲父为首”和“尊尊君为首”。它主要强调宗法伦理而不是政治关系的等级。故A项说法错误。

西周有五刑,墨、劓、剕(刖)、宫、大辟。强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并不是贵族没有刑罚。因此,B项说法错误。[司马迁]

C项中,“礼”具有规范性,具有国家强制性,具备法的性质。故C项错误。

D项中,西周强调“出礼人刑”。“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

故D项说法正确,本题答案为D。

秦代的刑罚比较繁杂,关于秦代的刑罚及其适用,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9金题-1-17,多)

A秦代的刑罚既包括主刑,也包括附加刑

B秦代流放刑中的迁刑适用于犯罪的官吏

C秦律在处罚侵犯财产罪上共同犯罪较个体犯罪处罚从重,5人以上的集团犯罪较一般犯罪处罚从重

D秦律规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者从轻处罚

文字解析

秦代的刑罚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八大类,即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经济刑、株连刑,其中前五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故A选项正确。

秦代的流放刑包括迁刑和谪刑,都是将犯人迁往边远地区的刑罚,其中谪刑适用于犯罪的官吏。故B选项错误。

秦律在处罚侵犯财产罪上共同犯罪较个体犯罪处罚从重,集团犯罪(5人以上)较一般犯罪处罚从重。故C选项正确。

秦律规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者加重处罚。教唆未满15岁的人抢劫杀人,虽分赃仅为十文钱,教唆者也要处以碎尸刑。故D选项错误。

本题答案为BD。

在我国封建法制中,国家对死刑的适用及执行非常重视,专门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关于死刑复奏制度,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汉代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规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

B死刑复奏制度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的

C明代的死刑复奏制度叫朝审

D清代的秋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

文字解析

汉代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规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这是秋冬行刑制度,与死刑复奏制度(即死刑的复核)无关。因此A选项错误,不选。

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这一制度的建立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生命的重视。故B选项正确。

明代的死刑复奏是朝审,“天顺三年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同公、侯、伯会审重囚,谓之‘朝审’”,即每年霜降之后,由三法司长官会同公、侯、伯等高官,在吏部尚书(或户部尚书)主持下对在京师刑部狱的大案重囚进行审理、复核的制度。清代秋审、朝审皆渊源于此。故C选项正确。

清代的朝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其审判组织、方式与秋审大体相同,于每年霜降后十日举行。故D选项错误。

本题答案为BC。

李某(17岁),因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法院判处2年有期徒刑,缓期3年执行。关于犯罪记录封存问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为青少年进行普法教育宣传,法院可向媒体提供李某的犯罪记录,媒体发布时应隐去李某的个人信息

B李某在参军入伍时应当如实报告自己的犯罪记录

C李某若再次犯罪被侦办,公安机关可以查询其犯罪记录

D李某去互联网公司应聘,公司可向公安机关查询其是否有犯罪记录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的犯罪记录封存问题,难度不高。

A项,解题关键词是“向媒体提供”。因工作原因获知未成年人封存信息的司法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未成年人所在学校、社区等单位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诉讼参与人、社会调查员、合适成年人等,应当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露被封存的犯罪记录,不得向外界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身份的其他资料。本题中,法院封存李某犯罪记录后,应当保密,不得向外界(法院之外,包括媒体)泄露、披露李某的犯罪记录,A错误。

B项,解题关键词是“参军入伍”“应当如实报告”。李某的犯罪记录被封存后,在入伍、就业时,免除犯罪记录的报告义务,B项错误。

C项,解题关键词是“再次犯罪”“可以查询”。司法机关基于办案的需要,比如审查是否构成累犯等情形,有权查询李某的犯罪记录,C项正确。

D项,解题关键词是“公司应聘”“可向公安机关查询”。李某被封存犯罪记录,在就业时免除犯罪记录的报告义务,公司自然没有权利查询李某的犯罪记录,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

来源:晋鹏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