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中下旬,正在榆林高新区兴达路暖心警务会客厅值班的杨帅遇到了怒气冲冲的要来报警的群众陈浩。一进门,陈浩就声称——“这次我不和解”,不但要报警,还要打官司。
做了多年警察的杨帅可能没想到,大学时建筑专业的出身竟然能在矛盾调解工作中发挥作用。
4月中下旬,正在榆林高新区兴达路暖心警务会客厅值班的杨帅遇到了怒气冲冲的要来报警的群众陈浩。一进门,陈浩就声称——“这次我不和解”,不但要报警,还要打官司。
一句话“撕碎”邻里调解协议
纠纷源于辖区一小区住户陈浩装修自家房屋时,楼下邻居觉得噪音太大,双方产生言语冲突。此前,该纠纷经过小区物业调解,已形成调解方案,为何双方又互相“放狠话”,矛盾再次升级?
正在值班的社区民警杨帅了解到,双方本已在物业的调解下达成协议,但却因楼下宋凯在小区业主群内散布“他家向我家低头”等言论而使矛盾再次激化,陈浩拒绝兑现协议。
两家矛盾的核心症结是心里那道坎,要让双方当事人冰释前嫌并不容易。
楼板薄邻里情分不能薄
杨帅研判后,认为该事件还没有达到非诉不可的程度,具有调解基础,可以通过调解解决。18日早上,杨帅邀请会客厅常驻调解员张锦玲前往争议地点进行现场勘验。二人发现,陈浩家装修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噪音,但是也没有像楼下业主所说那么严重。因为工作原因,楼下业主宋凯经常要上夜班,休班在家的时候正是楼上业主陈浩家装修的时间,所以任何响动都显得特别明显。
“多年的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邻里的情分不能丢。”
“根据我国相关标准,室内不同场所对于噪音的界定有所不同,居民住宅室内的噪音白天不宜超过55分贝,夜间(通常指晚上10点至次日早上6点)应不超过45分贝。当室内噪音持续超过这个标准时,就可能会对居民的正常生活、休息、学习等造成干扰,被视为噪音污染……”
联想到这个小区关于噪音问题投诉较多的情况,大学时建筑专业出身的杨帅想到这可能跟房屋建设结构有关,于是去物业拿到小区房屋构造图,根据房屋修建特点分析利弊。
“咱们这个小区的楼板相对比较薄,邻里噪音问题比较普遍,既然选择住在这里,就要正视这个问题,一起商量合适的方案。”
“爆改”心中道条坎儿
杨帅和调解员并没有急于给出调解方案,而是从邻里情分入手,耐心劝解双方。经过多番释法明理,双方的情绪终于逐渐缓和,但当天并没有达成调解协议。
“两家人都是火爆脾气,自去年10月份以来纠纷不断。”杨帅表示,虽然现在剑拔弩张,但前期的调解工作已为这次调解打下了良好基础。
杨帅与调解员一起深入了解两位当事人相关纠纷的前因后果以及物业的调解情况后,针对两家人的“心结”,之后又两次赴当事人家中耐心调解。
4月21日,调解方案被敲定。楼上增设隔音垫,阻断噪音的传播;合理规划施工作业时间;装修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人员自觉关闭门窗等;为楼下邻居赠送防噪音耳塞……
最终,绊住两家人的坎儿“平了”。
只进一扇门,能解万家事。近年来,陕西各级公安机关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群防群治、警社共治,因地制宜打造多元调解体系,把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好、合理诉求解决好,推动矛盾纠纷“事心双解”,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供稿:榆林市公安局
来源:就喜欢说三道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