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名是历史文化的遗存,“莱芜”地名亦是如此。山东带“莱”字的地名不少,比如鲁中的莱芜,胶东的莱阳、莱西、莱州、蓬莱等,这些地名中的“莱”字语义所指为何?带“莱”字的地名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编者按:地名是历史文化的遗存,“莱芜”地名亦是如此。山东带“莱”字的地名不少,比如鲁中的莱芜,胶东的莱阳、莱西、莱州、蓬莱等,这些地名中的“莱”字语义所指为何?带“莱”字的地名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谈起莱芜,你会想到什么?是中学课文《曹刿论战》谈到的长勺之战,还是莱芜籍散文名家吴伯箫写的《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还是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
处在海岱之间的莱芜,自古地灵人杰,是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但“莱芜”二字出自哪里,却颇让人困惑,诸多史家和学者对“莱芜”之名的由来,进行了探讨和阐释,但一直没有定论。
“莱芜”地名来自“莱芜谷”
近日,《济南日报》博阅·文史版刊登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祥法的文章《“莱芜”何来?》,认为“莱芜”地名来源于春秋时期齐鲁会盟的夹谷——因为莱夷人在会盟期间表演乐舞,夹谷后称作莱芜谷。
在提出“莱芜”地名来源于“莱芜谷”之前,徐祥法对“莱芜”地名来源的“山名取目说”“牟芜音转说”“荒芜说”“莱民播流说”等说法,一一进行了否定。
第一,“山名取目说”,属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错误引用。来自郦道元《水经注》引用《左传》语曰:“余按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应劭《十三州记》曰:太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但查阅《左传》,郦道元的引言是错的,《左传》原文是“辞以无山,与之莱柞”,并非“与之无山及莱柞”,意思是“以没有山推辞”,而不是说有座叫“无山”的山。徐祥法表示,他从小生活在莱芜,当地并没有一座叫“无山”的山,“无山”之说不攻自破。
第二,“牟芜音转说”,被考古发掘确认为错误。此说出自王献唐先生《山东古国考》,因为古代莱芜是莱国和牟国的地盘,他认为“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但莱芜籍人士李鸿杰先生曾得临淄出土西汉早期封泥“莱芜丞印”及“牟丞之印”数枚(《济南时报》2024年7月8日),泥印“牟”“无(芜)”泾渭分明,毫无瓜葛。
第三,“荒芜说”,也靠不住。现在“莱芜”一词,并不用于“荒芜”,但古代“莱芜”确实有过“荒芜”的语义,只是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南宋薛季宣诗云“暑雨沾我衣,莱芜绊我辕”,南宋韩淲“下视城郭居,莱芜欠耘锄”,明代江源“豪门书劄从今绝,原野莱芜趁雨耕”等。徐祥法认为,“荒芜”不是好词,用不太好的两个字作为地名,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第四,“莱民播流说”,流传最广,依然取“荒芜”一说,但和齐景公灭莱有关。“齐景公灭莱,莱人播北谷,邑落荒芜,故云莱芜。”此说出自何处,无考。但经考证,莱芜及周边地区确为莱人世居之地,非东莱遗民播流之所。
否定“莱民播流说”,但徐祥法认为“莱芜”和古代的莱夷有关。《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景公)四十八年,与鲁定公好会夹谷。犁鉏曰:‘孔丘知礼而怯,请令莱人为乐,因执鲁君,可得志。’景公害孔丘相鲁,惧其霸,故从犁鉏之计。方会,进莱乐,孔子历阶上,使有司执莱人斩之,以礼让景公。景公惭,乃归鲁侵地以谢,而罢去。”这是说,孔子在会盟中看出莱人表演乐舞,意在劫持甚至谋杀鲁定公,便毅然决然命本国武士抓住莱人并斩首。
“莱人”所进“莱乐”,今称莱夷古乐,非常有名。2021年9月,莱乐被评为青岛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史载,齐灵公灭莱后,将独具特色的莱乐纳入齐乐,成为齐乐的四大板块之一。齐景公之所以在会盟中使用莱乐,是因为表演道具中需要剑、戟等兵器,可以借机用以劫持鲁侯。
徐祥法认为,因为夹谷会盟中莱人举行了莱乐表演,久而久之,夹谷就变成了“莱舞谷”,也即后来的莱芜谷。今天“舞”的原字就是“無”,“無”又是今天的“无”字古字,古人重音不重字,同一个音的字可以相互通假,“無”字后来加上“艹”,就成了“芜”,这是“莱芜”地名的真正来源。
徐祥法这个观点有没有道理?
来无(莱芜)丞印
莱芜之“莱”与古莱人有关
莱芜谷在古代是鲁中山区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历史上非常有名,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任相宏对其关注已久。早在2001年,任相宏就到莱芜齐长城青石关至苗山一带徒步考察莱芜谷,他认为,莱芜谷的范围和淄河谷地大致重合,就是从淄河的上游——莱芜青石关一带,中间经过博山、淄川的山间谷地,一直延伸到临淄的牛山为止,淄河在牛山附近流出山区,北面就是平原了。
对于莱芜地名直接来自莱芜谷的观点,任相宏表示:今天的“莱芜”地名,和古代的“莱芜谷”,肯定是有关联的。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来看,莱芜之“莱”,可以确定和古代的莱夷有关,但“芜”字是不是直接来自莱人舞乐,史无明载。莱芜的“莱”,和胶东的莱阳、莱西、莱州、蓬莱中的“莱”一样,均来源于古莱夷和莱国,是古莱夷人曾经在山东大地上生活过的遗存。
莱国,又称莱子国,莱也写作“来”,是商后裔建立的子姓王国,在当时属于势力较大的东夷古国。历史上先有莱国,后有齐国。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营丘(今临淄)建立齐国。莱国与齐国相邻,国都相距较近,两国多有交伐。后来,莱国被齐国打败,一部莱民分迁到胶东,这有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一是古文献和考古证明山东中部很多地方都曾是古莱夷人的地盘。在周初齐国和鲁国分封到古代山东之前,鲁中即有古莱民繁衍生息,《禹贡》记有“莱夷作牧,厥篚厴丝,浮于汶,达于济。”意思是说,莱夷一带可以进行畜牧养殖,进贡的物品是成筐装的柞蚕丝,进贡的船只行于汶水达到济水,因此可证明莱人在迁胶东之前就居于今天莱芜的汶水上游一带。
任相宏认为,莱芜古代就以矿冶而有名,境内矿冶遗址众多。这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出土于临淄的春秋齐灵公时的铜器叔夷钟铭文记载相一致。由此可见,齐灵公灭莱之前,莱人一直居住于今莱芜、博山、沂源一带的崇山峻岭之间,且矿冶具有一定规模。“莱芜东部沂源县境内的姑子坪遗址就位于齐长城之南鲁山之阳,正是莱夷之地。”(《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遗存相关问题探讨》,《考古》2003年第1期)
二是《史记》等证实齐国是在战胜莱国的基础上才立国的,也说明当时的古莱国和齐都营丘相近。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记载:“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周初之所以分封两位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伐商统帅姜尚和执政首辅周公到古山东建立齐国和鲁国,正是为了稳定东部边患。“营丘边莱”,说明姜太公在营丘建立齐国时,周边区域属于莱夷地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的故事,则说明齐国是战胜莱夷才立国的。
营丘是齐国最早都城,具体在哪儿有争议,历来有临淄营丘、昌乐营丘(原马宋镇)、寿光县广陵小营(江阴侯吴良驻军之地)三地之争,其中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认为在临淄:“淄水又北,经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武王以其地封太公望,赐之四履,都营丘为齐。”但“三地”无论在哪儿,都属于今天的“鲁中”范围,这也说明,今天的潍淄流域是当时莱人的世居地。
三是文献和文物实证齐国和莱国的战役战斗,不止于齐国立国时期,而是有连续性,齐国是在灭掉莱国等周边国家后,才成为“东方大国”的。
在昌潍、掖县、高密县、平度县、黄县等潍淄流域,都可以找到古代莱夷人的生活遗迹。历史上,齐国不断伐莱并最终灭莱,导致莱人东迁。
《春秋·宣公七年》(公元前602年):“夏,会齐侯伐莱。”《春秋·襄公六年》:“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丁末,入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郳。高厚、崔杼定其田。”经过多次伐莱,齐国于公元前567年(齐灵公十五年)灭掉了莱国,降为邑。《通典·州郡十》:“莱州,春秋莱国也,齐侯迁莱子于郳,在齐国以东,故曰东莱。战国属齐。”
上文提及的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出土于临淄的春秋齐灵公时的铜器叔夷钟,由齐国正卿晏弱(即晏桓子)铸造,是春秋晚期齐灵公为封赏大臣叔夷灭莱有功的纪念物,该铜器记载了叔夷奉齐灵公之命,率军消灭一个叫作“莱”的国家而受到嘉奖的事。
叔夷钟原器已不知所踪,但有铭文摹本传世(《殷周金文集成》272-278)。叔夷钟青铜器铭文中包含“莱”字,证实了伐莱灭莱之事。叔夷钟铭文记载,“余命汝司予莱,造—(当时的字符)徒四千”,同时也提到“锡女马车戎兵,釐仆三百又五十家,女以戒戎作”。这里的“釐仆”即莱国的俘虏。“釐”和“莱”在古代文献中经常被视为通假字,“莱”《尔雅》中作“釐”,又《诗义·疏》曰:莱,藜也。此铭文反映了莱被齐灭后,土地、人口被齐国瓜分的情况。
莱国灭亡之后,部分莱人东迁至后属东莱的龙口、莱阳、莱州、莱西等东部沿海一带。莱人东迁留下古城遗址,主要指的是位于今天龙口的归城遗址。归城遗址的夯土墙已所剩无几,但仍然保存了大量文物,包括青铜器和陶器等,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古遗址类文物保护单位。
这样一来,龙口就是莱国东迁之后的国都所在地,这个时期就是所谓的东莱,与东迁之前的莱国相对应,那个时期也就称为“西莱”了。在龙口人的眼里,西莱是一段失败的历史,而东莱才是莱国站住脚跟并再次兴盛的起点,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归城成为莱人后来的国都。
莱芜之“芜”和“舞”同义
西汉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首设莱芜县,巧的是,莱芜籍人士李鸿杰先生曾得临淄出土西汉早期封泥“莱芜丞印”(《济南时报》2024年7月8日),这为探讨“莱芜”始源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字资料。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加深,长于古文字分析,在观察西汉“莱芜丞印”后表示:莱芜地名来源,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说法,是否和夹谷会盟莱人跳舞有关,也无法下结论,只能聊备一说,但不能臆断。芜为草乱而茂盛义,如芜湖;若然,应是受莱字从草头“艸”的影响,类化为芜。但地名初多以音表,如邯郸,古代也写作甘丹。临淄出土的莱芜丞印上写的实是“來無”,“來”是麦之象形初文,无“艸”头,“無”也没有“艸”头,这说明最初的“莱芜”地名,可能和“草”无关,但古人同音字互相通假的情况很多。从字源上说,丞印上莱芜二字中的“芜”字,系出金文,其形状确实和“舞”有关,“無”即“舞”之象形字,像大(人)持牛尾状道具跳舞,秦篆讹变为从林,这也给地名溯源带来更多的困难。
其他接受采访的语言学专家,也持有相似的观点:即丞印上“莱芜”二字都没有“艸”头,“無”字的形状确实和跳舞有关,而且是“两只手拿着装饰品动物尾巴类的东西在跳舞”。“無”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西周金文基本继承了甲骨文字形,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字源》上对此字的解释是:会意字。由于舞蹈是手舞足蹈,两脚动作带动全身,故特意在字下端添加二“止”(足形),遂成为“舞”这种写法。無、舞二字发生分化后,無多用为有無之無。春秋战国时期,舞字像人两手所持的舞具形发生讹变,字上端也发生形变,有的不从大(人形),而讹为从册、从林的字。
任相宏表示,古代中原之外的所谓夷民,没有自己的文字,开始都是借用汉字表意,借用的时候,“发对音”比“写对字”更重要,字往往通假即可,“莱芜”地名的演变过程可能也是如此。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莱芜”二字,肯定是来自当地的发音。“莱”和古莱人有关,“芜”从字源上说确定和舞乐有关,但不能确定和夹谷会盟莱人跳舞直接相关,只能说“有可能”。
值得重视的是,历史上因为一次会盟,而改地名的情况也是有的。公元前715年,鲁隐公和莒国人盟于浮来,后来,浮来山改名公来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即公来山也。”“公来山”是鲁隐公来“浮来山”会盟之后产生的别名,意即鲁隐公来过的山。
“莱芜”二字,最初是不是由夹谷会盟莱人舞乐演化为“莱舞谷”,并由“莱舞谷”一步步演化为后世的“莱芜谷”,以至出现“來無”再至今天的“莱芜”,需要学者专家进一步探讨论证。
来源:大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