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贺氏剪纸,发源于江西省吉安市,是颇具艺术美感,同时又散发着浓烈民俗气息的民间艺术。贺虹自幼继承了祖传剪纸技术,成为“贺氏剪纸”第三代传承人,并四处拜师学艺,不断打磨自己的剪纸技艺,练就了一手剪纸“绝活”。
【我的深圳故事】
贺虹
出生于书香世家
“贺氏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
她用一把剪刀
诠释剪纸文化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也因这一手技艺
被称作“剪纸皇后”
传统
在一刀一剪里
传承文化
“贺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贺虹
贺氏剪纸,发源于江西省吉安市,是颇具艺术美感,同时又散发着浓烈民俗气息的民间艺术。贺虹自幼继承了祖传剪纸技术,成为“贺氏剪纸”第三代传承人,并四处拜师学艺,不断打磨自己的剪纸技艺,练就了一手剪纸“绝活”。
1984年起,贺虹跟随父亲参与到收集整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项目,“三套集成”收集了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天,贺虹和江西当地的文化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调查,晚上回到招待所逐字整理精心编写成文。
其中,她收集整理的两篇成果被录用。“当拿到出版书籍后,一种滚烫的使命感在心中翻涌,我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下来。”正因如此,贺虹开始了她深耕非遗40余年的人生历程。
“非遗”二字贯穿了贺虹的大半辈子,但她却不是一个“常规”的非遗传承人,非遗创业、文创出海、直播讲学,她的传承之路不是单线条的。
“我成不了最优秀的剪纸艺术家,但是我可以做非遗最好的推手。”有人深耕技艺,也得有人去忙技艺之外的事情。她觉得,这何尝不是非遗传承的一种方式呢?
1995年,贺虹从故乡江西来到深圳,一直从事教育行业,担任过语文、数学等不同学科的教师。十余年间,她致力于剪纸艺术的教学与推广,将剪纸这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中,辅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美术大赛,累计获得超150个奖项。
贺虹向小朋友详细讲解剪纸技艺
跨界商海拓展非遗版图
然而,许多曾在剪纸比赛中崭露头角的学生,比赛结束后便放下剪刀,导致传统文化无法有效传承。面对这种情况,贺虹陷入更深的思索与探寻,一个大胆的念头和计划在她的心底激起:“如果成立一家公司去推广,是不是就能将剪纸传承下去了呢?”
2005年,机缘巧合之下,贺虹决定离开学校的“象牙塔”,迈向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商业市场。同年9月,她创办了深圳市贺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营剪纸及其衍生产品,采用“公司+基地”“创意+生产+销售”的商业模式,推动了传统手工剪纸作坊式经营模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模式的转变,通过沃尔玛、家乐福等3600家大型超市将剪纸销往全国乃至全球,促进了剪纸民俗文化的生活化应用。
贺虹创作的剪纸作品《山水剪纸四条屏》
不仅如此,贺虹大胆创新,将剪纸元素延伸到服装、家饰、酒茶糖饼和艺术装置等文创领域,开发了剪纸元素的防辐射手机贴、开运门帘、剪纸工艺画等数百种创意剪纸产品,获得了23项专利技术。除此之外,她还探索“跨界整合+互联网+教育+大消费”的商业模式。
传统
“非遗+教育”新赛道涅槃重生
贺虹表示,创业的头几年,公司业绩不错,经过多方筹集资金并扩大业务规模,贺虹准备上市。然而,随之而来的却不是成功,在机械化生产大幅度的挤压、市场需求的急剧变化、公司经营本身出现的问题等多重因素下,她的上市计划化为了泡影。
这次失败的代价是巨大的,倾尽所有资产,但贺虹仍然有勇气重新出发。
二次出发,贺虹变得更加谨慎,也更有经验,她决定以一种轻资产的方式再创业:开创非遗大学堂、实现非遗产品出海。她认为,非遗传承就是尽量让非遗润物细无声地回归到人们生活的状态。
作为非遗大学堂发起人,贺虹介绍,非遗大学堂是通过嵌入式社区服务的方式,培养一大批非遗传承教育工作者和非遗产业参与者,从人才培养、课程设计、课件材料包输出、产业接单到市场营销全面地打造非遗产业生态体系,将非遗的普及教育和传承推广至全国甚至出海。目前在广东,已有11个非遗大学堂校区启动和成立了。
位于观澜俄地吓艺术村的聚匠公社·非遗工坊
2022年12月,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之下,贺虹来到龙华区观澜俄地吓艺术村,成立了聚匠公社·非遗工坊,推动社区非遗传承。贺虹透露,近期,她把创意剪纸转化为婚庆挂布、剪纸相框等新产品,打算在节假日期间推向市场。与此同时,她正在积极进行非遗服装的研发,将剪纸元素融入到简约的现代服装款式中,并计划在今年国庆节期间推出一场非遗时装秀。
* 本文版权归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深圳龙华”微信公众号。
龙华融媒
LHRM
采写| 丁小梅/文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 梁盈豪 校对| 林玲
审核| 李世钊
| 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
如 有 侵 权 请 告 知 删 除
转 载 请 注 明 以 上 信 息
最强跑腿组合:骑手爸爸和“星星少年”
从北站出发🚆周末“出逃”,去趟黄姚🏃♂️
全市进入暴雨戒备状态!飑线逼近,请注意防范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