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前为打击骚扰电话和诈骗,国家重磅推出号码实名制,申请手机号必须带着身份证记录本人信息,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电诈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更加猖獗,俨然已经成了黑产。
[微风]十年前为打击骚扰电话和诈骗,国家重磅推出号码实名制,申请手机号必须带着身份证记录本人信息,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电诈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更加猖獗,俨然已经成了黑产。
更可怕的是在“虚拟号”之下,不仅诈骗分子彻底隐藏自己,普通老百姓反而因“实名认证”把个人信息暴露的一干二净,这一反诈政策最终竟成“敌暗我明”!
为何虚拟号依然泛滥成灾?难道实名制真只能用来约束老实人?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及文内
2015年国家出台手机号实名政策,只要是办理新的手机号,必须本人拿着身份证,一人一码,确保每个号码背后是谁都一清二楚。
这一政策的推出主要是为了防范嚣张的电信诈骗。
在那之前电信诈骗可以说是相当猖獗,人手里只要有部手机就能搞诈骗。
从一百换十万的“限时福利”、花多少钱领家电的中奖信息,甚至有人直接谎称自己是哪个落魄大人物、只需一笔钱就能王者归来、到时候必定给赞助人加官进爵。
毕竟躲在手机号后面,谁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骗失败了无非一笔电话费,骗成功了谁也抓不到人,这里面油水可太大了。
有了手机号实名注册就再也不用担心这种问题了,诈骗电话号一查就能知道究竟是谁在使用,这当然是对诈骗分子相当有力的震慑。
本以为这之后骚扰电话、诈骗电话会越来越少,至少不会有人堂而皇之打来电话说“我是秦始皇,其实我没有死,打一万块钱助我回宫”。
但是一转眼十年过去了,现实可谓是直接甩来一个耳光。
诈骗电话依旧横行,势头不减,甚至已经成了一套完整的黑产,哪怕国家和公安日复一日做反诈宣传,每年依然有人被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新花样骗钱,上到八九十岁的老人,下到十八九岁的学生,哪个年龄段都无法幸免。
这些诈骗团伙使用的都不是真实的电话号码,而是一个“虚拟号”。
这种号码只能接听但无法回拨,更重要的本身完全不遵守实名制的规则,通过虚拟号根本查不出背后究竟是谁在拨打电话。
但是咱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话号可都是拿着身份证去办理的,上面都一对一挂着自己的名。
所以很多时候虽然你怎么也查不到那些虚拟号背后的信息,但虚拟号的使用者却可以轻轻松松把你的信息摸清楚,打电话一开口就是赵先生李女士,一喊一个准。
本来实名制出现是为了杜绝诈骗,但是一番折腾下来反而成了“敌在暗、我在明”,对方靠虚拟号绕过实名,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因为实名过被挖的清清楚楚。
反诈骗的政策成了诈骗的帮凶可以说是相当讽刺,诈骗分子拿着老百姓实名出来的身份信息反而更加张狂,自己彻底躲了起来,受害人却仿佛“裸奔”。
那这个实名制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些乱七八糟的虚拟号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其实不少人会对虚拟号产生一种误解,觉得这完全就是监管下的漏洞,是对诈骗犯的纵容,甚至是对不法分子的保护和包庇。
毕竟在咱们的认知里,虚拟号好像确实从来没有在正经行业用过,只要是虚拟号打来的要么是电信诈骗要么是卖保健品,都多多少少沾点违法犯罪。
虚拟号也的确已经是诈骗重灾区,很多人看到虚拟号打来的电话干脆会直接挂断或无视,根本不给对方任何开口的机会。
如此一来虚拟号这么个东西也让不少人觉得完全是给人添麻烦,便宜了坏人害了好人,但是这种想法还真有点冤枉虚拟号了。
最初虚拟号主要是用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上,开发出来也完全是为了便民和保护隐私,但是之后虚拟号相比实体电话号更容易获取,使用的也就越来越频繁。
用得多了就难免有人会动歪心思,但是这时候虚拟号的使用还是规范的,也完全可以监管,毕竟申请虚拟号只是不用拿着身份证去服务大厅,但是同样要在网上填写信息。
但是这时候第三方平台介入了,而只要牵扯了第三方平台,这地方可以说就彻底变成一滩烂泥了。
这些平台自称号码合规,但背后有多少猫腻又有谁知道呢?我们只知道从这以后无名无姓的虚拟号就开始泛滥成灾,彻底跑偏变成诈骗分子的最佳拍档。
不过对待虚拟号本身却应该理性看待,即使现在,虚拟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带来很多帮助,平时点个外卖,收个快递,虚拟号都会在无形之中保护我们的隐私。
如果因诈骗而否定虚拟号可以说是把持刀伤人的责任推到菜刀生产商头上了,那现在诈骗如此猖獗,到底谁应该为此负责?
虽然在第三方平台的干扰下,虚拟号究竟是谁在使用很难追查,但是每个虚拟号背后也都有一个自己的运营商,这个搞诈骗的号究竟是哪个运营商在维护还是很好揪出来的。
所以严格来说虚拟号被用来搞电诈并不是无法治理。
但随着技术发展,虚拟号其实也在慢慢被更新的诈骗技术取代:虚拟拨号。
这些手机号虽然显示着国内号码,但是其实都是经过包装的海外电话,它们本身可能来自东南亚或者各种其他国家,通过架设在国内的设备才播出电话。
而这些海外账号外面蒙着的 “国内皮套”则是随意倒卖电话卡的结果,正是因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倒卖才给了诈骗分子钻漏洞的机会。
对此公安和反诈部门一直在严厉打击,在一系列国家打出的重拳之下,相关刑事犯罪的起诉人数已经跃居刑法排行榜第三,仅次于盗窃和危险驾驶。
综合来看虚拟号码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它究竟是在快递外卖中保护我们的隐私,还是成为不法分子隐藏身份的利器,由且仅由用户如何使用它来决定。
而如何使用和管理虚拟号码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
没有任何一项政策和技术的出现可以一劳永逸、全程不出任何问题地解决各种事情,我们不需要妖魔化虚拟号,但是也不能因为它的作用而对风险视而不见。
只有国家重视,百姓警惕,使用虚拟号码骚扰诈骗的路才可能走到尽头。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