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都来”撞脸“胖东来”,名字像外墙也像,网友:如此明目张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0 22:08 2

摘要:五月的浙江嘉兴,空气中飘着初夏的热浪,但比天气更热的是新开业的“胖都来”商场:红毯铺地、明星云集,开业首日客流突破10万人次。

五月的浙江嘉兴,空气中飘着初夏的热浪,但比天气更热的是新开业的“胖都来”商场:红毯铺地、明星云集,开业首日客流突破10万人次。

只是这份热闹里,总透着股怪异感:红黄配色的LOGO、圆润可爱的字体、连拼音缩写都是“PDL”,恍惚间让人以为河南零售巨头胖东来终于跨出中原。

但定睛一看,招牌上赫然是“胖都来”三个字,与正主仅一字之差。

这出开业大戏,很快被眼尖的网友戳破西洋镜。

社交平台上,“碰瓷”“高仿”“像素级抄袭”的声浪汹涌而来。

而身处风暴眼的胖东来,在沉默三天后甩出重锤——取证完成,律师函已发。

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难道不抄袭,就不会开一家好超市了吗?

时间倒回5月1日,浙江海宁的“胖都来”商场正式开业。

别说,派头还不小。

不仅花了30亿投资造势,还有叶璇身着红色礼服亲临剪彩,丁勇岱、刘仪伟等明星的祝福视频在商场外墙循环播放。

但热闹背后,早有消费者察觉不对劲:收银小票上的“PDL”标识、服务台张贴的“买贵退差价”承诺、甚至员工胸牌上的“三米微笑服务”标语,都与700公里外的胖东来如出一辙。

最绝的是网友曝光的《员工手册》。

在“胖都来”新员工培训资料里,“顾客退换货无需凭证”“生鲜商品可先尝后买”等服务条款,竟与胖东来《服务标准化手册》逐字雷同。

有前胖东来员工苦笑:“连我们熨烫顾客衣服时喷多少毫升蒸馏水都抄,这是派商业间谍卧底三年吧?

面对质疑,“胖都来”负责人轻描淡写:“老板姓都,取个吉利名而已。”

更微妙的是,在吴语方言中,“都”与“东”发音极其相似,消费者稍不留神就会听岔。

胖都来再怎么解释,也脱离不开胖东来的本体,模仿就是模仿,成不了唯一。

这不是胖东来第一次被“碰瓷”。

早在2021年,某啤酒品牌推出“DL”标识,就被索赔200万。

2023年网红博主质疑其玉石暴利,反被起诉索赔500万。

但这次,“胖都来”显然触到了这家“零售界海底捞”的逆鳞。

翻开胖东来的维权史,会发现这个企业有种近乎偏执的较真。

2019年的“擀面皮事件”至今仍是业内传奇:因某批次擀面皮口感不达标,胖东来不仅全额退款,还给5万名顾客每人赔偿200元,总金额高达883万。

更绝的是,他们用53页检测报告向公众致歉,连面粉供应商的质检记录都晒得明明白白。

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狠劲,源于创始人于东来独特的商业哲学。

28年前,他在许昌开小卖部时就立下规矩:烟酒假一罚十、电视机保修五年、下雨天送顾客回家。

如今胖东来员工年薪10万起步,年休假145天,就连蔬菜区的灯光都经过127次光谱实验——这些用真金白银堆砌的细节,构筑起外人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所以当“胖都来”企图用500万明星营销费、800元/㎡的仿制货架来复制神话时,于东来直接在抖音开怼:“他们抄走了暖黄色灯光,抄不走我们给顾客熨衣服的熨斗。”

在这场舆论风暴里,有个细节细思极恐:“胖都来”母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涉足地产、传媒、投资多个领域,与早年乡镇市场“雷碧”“白事可乐”等小打小闹截然不同。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景贺律师指出:“侵权主体正从作坊式模仿转向资本化运作,这是商标保卫战升级的危险信号。”

法律层面的交锋刀光剑影。

胖东来律师团搬出《商标法》第57条,指控“胖都来”在相同服务领域使用近似标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则剑指其攀附商誉。

毕竟胖东来2024年销售额169亿,单店盈利能力是沃尔玛中国的1.6倍。

而“胖都来”看似聪明的“借鉴”,实则处处埋雷。

其宣传语“品质才是关键”与胖东来“用真品换真心”高度雷同;商场外墙的弧形陈列台,更是直接复刻胖东来专利设计。

但真正让法学界哗然的,是“胖都来”对驰名商标制度的试探。

虽然胖东来尚未获得官方认证的驰名商标,但中国政法大学刘教授分析:“根据《商标法》第13条,若能证明‘胖都来’存在主观恶意,仍可主张跨类别保护。”

这让人想起2021年“茶颜观色”抄袭案——尽管后者注册类别不同,仍因刻意模仿被判赔170万。

所以这场战争中,胖都来早已未赢先败!

果不其然,开业一周后,“胖都来”开始显露疲态。

有网友晒出对比视频:在胖东来,退货专员会小跑着为顾客撑伞,而在“胖都来”,退条牛仔裤要填《退货申请表》《质检单》《购物凭证》三份文件。

更讽刺的是,模仿者抄走了胖东来的“周二闭店”制度,却舍不得给员工交六险二金:结果开业第三天,就有保洁阿姨因连续工作14小时晕倒在卖场。

这种形似神离的窘境,也不止“胖都来”一个。

2019年郑州某超市高薪挖走胖东来店长,1:1复制管理模式,结果三个月客流暴跌40%。

于东来对此早有预言:“他们以为服务是微笑鞠躬,其实是我们给员工父母发重阳红包、给孩子办暑期托管班。”

消费者的眼睛终究雪亮。

在“胖都来”某音账号下,最高赞评论是:“学得会红黄配色,学不会把90%利润分给员工;抄得了员工手册,抄不到每周给顾客免费修眉的手艺。”

或许正如财经评论人所说:“胖东来真正的铠甲,是28年攒下的368本顾客意见簿和47万条改进建议。”

这场风波早已超越商标纠纷本身。

而这些,山寨者根本学不来。

回看历史,从“今日油条”碰瓷今日头条,到“茶颜观色”抄袭茶颜悦色,每次侵权争议都在叩击同一命题:当流量成为王道,是否意味着踏实创新者活该被薅羊毛?

或许答案藏在某个温暖瞬间里:在胖东来某分店,总能看到银发顾客坐在服务台织毛衣——这是他们特意为独居老人设置的“唠嗑专座”。

这种无法被Ctrl+C的温情,才是中国零售业最硬的铠甲。

来源:宅了一只肥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