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风筝》创刊至今33周年了!这份来自于母校澄海华侨中学的校刊,带给我们的是美好的青春回忆,我们曾在这片园地辛勤耕耘,又因了这片沃土的滋养而成长成才,回首,仍激情澎湃……
□ 邵卓敏
《文学风筝》创刊至今33周年了!这份来自于母校澄海华侨中学的校刊,带给我们的是美好的青春回忆,我们曾在这片园地辛勤耕耘,又因了这片沃土的滋养而成长成才,回首,仍激情澎湃……
《文学风筝》始终坚持的办报理念可概括为“坚持”二字,坚韧不拔是办事、学习、创造的主旨。作为发起者之一,我对当年创办这份校刊的历程记忆犹新。办报,缘于对文学的热爱。
初中时代,我们学习语文课时经常提前一天对课文阅读一遍,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文言文,都对文中要表达的目的、情感、思想一目了然,也就能总结出“中心思想”,然后来个“庖丁解牛”,读出段与段之间的不同意思,分成几段、写段意,阅读新词语的名词解释及查词典。在这种习惯的坚持下,我渐渐滋生了对文学的爱好。1990年,我作为班级团支部书记,与林副班长发起创办《ABC》班团报,记录团支部活动,组织同学们发表文学作品,学校帮忙印刷成册在班级进行交流,学校张愈茂主任主持对文章进行评选。当时,社会中正兴起一股“时代文学爱好潮流”,得益于此,我与市青年文学协会妩青哥联系,萌发出征集同学们习作合办出版一个版面的想法,同时向学校申请启动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文学青年合作出版”没办法通过。困难才是动力,我们并不放弃。我们以学生会集体开会,每个班自愿出钱20元,解决第一次出版资金;没办法合作办版,我们就直接自己编辑。为了办出版证,我与万炜同学踩着一部老单车到汕头市委宣传部进行申请,到气象台找朋友、文学青年指导。那天,过了下埔桥,为了抄近路,经过一片菜园小路时单车脱了链,只好停下来自己修车。车修好时已是中午,找到气象台就到了下午一点多,我们还饭都忘记吃了,身上就是那股办事的冲劲……
我们与侨中团委书记商量,申请自己编辑出版《校园风筝》。我觉得既然我们的文学热度高涨,干脆叫《文学风筝》。于是马不停蹄筹备,得到时任澄城文化站站长、电影《鸳鸯铁屐桃》作者杨景文先生的支持和指导,到澄海县委宣传部、汕头市委宣传部出版部门直接申请出版证,一路非常顺利。《文学风筝》按原计划合办,版面稿件有了,经费也有了,出版证也下来,经过同学们在政教处一段时间的精心“熬夜修改”编辑,交付“望美印刷厂”印刷。全部都是同学们凭着自己的爱好编辑出来的!当年,我们这群十几岁的少年幸运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学校领导具备开放的教育前瞻性,从而让我们能够出版编辑报刊,成为时代弄潮儿!
在《文学风筝》的编辑实践中我们培养了良好的思维方式,毕业后,大家从政营商、为人处事,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思想决定一切”,除了书本外,学习过程很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开发,充分发挥想象力是有助于创造的。作为企业领导人,我经常鼓励我的属下:许多事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重在于思维创造。
如今,《文学风筝》33周岁了,生于当年很漂亮的澄海华侨中学。对于母校,我们是充满感情的,尽职的校领导及老师、漂亮的校门、整洁的校道、宽敞的校舍、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这一切都犹如眼前。当年因了张愈茂主任、林建平主任、共青团林明书记、杨两发副校长、澄城文化站杨景文站长以及市新闻出版局、县委宣传部、澄海文学社直接或间接的支持,才使得《文学风筝》顺利诞生并一直出版,这条道路很美好。
在澄海华侨中学建校50周年之际,学校邀请《汕头特区报》创办人、原总编辑陈泽为风筝文学社同学们进行“采访与创作”讲座,老一辈人的办报经历,深入浅出的讲述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60周年校庆还特邀时任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潮商》杂志主编张更义、汕头广播电视台节目中心主持人英子主持“采访与学习”讲座,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写作经验。
《文学风筝》后来在一位语文老师的建议下,参与《语文》杂志全国中学生报评比,获全国一等奖,此乃澄海侨中之光,这是对老师、同学们坚持团结一致的嘉奖。学生时代确实需要发挥想象力,参与社会活动,当年参加办报的积极分子、编辑陈建焦、陈伟杰、陈万炜都在各自单位找到自己的位置,办刊的经历让大家受益匪浅。
来源:科普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