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孟大宇 ,探索玉雕里“传统新作” | 05月12日15:00、20:00开播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10:13 1

摘要:从业二十余年,我见过太多玉雕师困守传统程式化创作,也目睹过先锋派在解构中迷失根基。直到遇见孟大宇的作品——那些既流淌着千年文明血脉,又跳动着现代艺术脉搏的玉雕,方才真切感知到传统与当代对话的温度。这位雕塑专业出身的青年玉雕师,用十年时光在玉石上凿刻出一条“传统

从业二十余年,我见过太多玉雕师困守传统程式化创作,也目睹过先锋派在解构中迷失根基。直到遇见孟大宇的作品——那些既流淌着千年文明血脉,又跳动着现代艺术脉搏的玉雕,方才真切感知到传统与当代对话的温度。这位雕塑专业出身的青年玉雕师,用十年时光在玉石上凿刻出一条“传统新作”的独特路径。正如他所言:“玉是凝固的时光,刀是唤醒时光的钥匙。”

从雕塑到玉雕:一场跨界的“修行”

孟大宇的起点,是雕塑。他出身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却偏爱在传统雕塑技法中寻找“呼吸感”。毕业后,他并未随波逐流进入当代艺术圈,而是转身扎进玉雕的深潭——这一选择,在我看来,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雕塑的立体语言与玉料的温润质地,在孟大宇眼中本就是同源的“道”。没有师承,他便从博物馆的馆藏真品中临摹线条,从古籍文献里揣摩纹样,甚至跑到苏州的老玉雕作坊“偷师”。十年磨一剑,他的作品《观自在》系列斩获“子冈杯”金奖时,评委们惊叹:一个“野路子”出身的年轻人,竟将北魏造像的雄浑与宋代玉器的清雅糅合得如此浑然天成。

我深知,孟大宇的“野”,是野在骨子里的清醒。他拒绝被学院派或民间派定义,而是以雕塑家的空间思维解构玉料,以匠人的敬畏心雕琢细节。这种“非科班”的底气,恰恰成了他打破传统范式的钥匙。

传统新作:在刀尖上寻找时空对话

孟大宇的玉雕作品,最令人赞叹不已的,当属他卓越的“翻译”能力。

他痴迷于传统艺术,却从不拘泥于古法。在新作《六器》中,他以商周礼器为蓝本,开启了一场“考古式”的创作之旅。为还原古玉历经岁月沉淀的肌理,他运用哑光工艺,使玉器表面呈现出商周时期特有的斑驳质感;又以现代极简线条重构器型,既保留了古玉的神秘气息,又赋予其当代装置艺术的先锋张力。作品完成之际,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锐意相互交织,完成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美学对话。

孟大宇的“传统新作”,绝非简单的元素拼凑。他以传统为基石,运用现代审美语言进行重新诠释,让作品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实现蜕变与新生,而非机械地“复刻传统”。其题材虽源于传统,表达却极具当代气息。

在《女娲补天》中,他独具匠心,特意保留七块水晶矿,并将其精心雕琢成女娲手中托举的五彩补天石,为这一古老传说赋予了全新的视觉呈现;《弥勒》系列则打破传统造像的固有模式,以如流云般灵动的线条勾勒出充满禅意的空间,让观者深切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这种创作理念与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图式修正”理论不谋而合——即在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之间探寻一种动态的平衡。

在我看来,孟大宇的“新”,并非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对玉雕本质的深度追问。当一块玉石挣脱“保值”“装饰”的束缚,成为承载文化记忆与个体表达的载体时,它便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机械复制的时代浪潮中,孟大宇的玉雕宛如文明的琥珀,既凝固着传统的基因密码,又孕育着未来的艺术形态。这或许正是“传统新作”的真正价值所在——它并非对过往的简单复刻,而是为永恒的美学命题注入当下的深刻思考。

05月12日下午15:00及晚间20:00,孟大宇将携《魔童闹海》《上将军》《六器》《弥勒》等新作做客藏玉直播间。在此,我诚邀广大玉友莅临直播间,与这位年轻的玉雕师交流探讨玉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场直播,不仅是一场作品的精彩展演,更是一场深刻的美学思辨。当《魔童闹海》中哪吒的混天绫幻化为玉雕的流云纹,当《上将军》把秦俑甲胄纹解构成几何阵列,我们或许才能真正领悟: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并非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用今天的语言重述永恒的艺术命题。

对话川美孟大宇 ,探索玉雕里的“传统新作”

05月12日15:00开播

“传统新作”孟大宇的玉雕新世界

05月12日20:00开播

来源:藏玉APP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