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项目为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采取“4+0”教学模式:学生四年均可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就读,毕业时可同时获得西安科技⼤学⾼新学院颁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工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新西兰惠灵顿理工学院颁发的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专业)学⼠学位
部分获奖证书及专利证书
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与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持续深化的双重驱动下,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与新西兰惠灵顿理工学院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该项目为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采取“4+0”教学模式:学生四年均可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就读,毕业时可同时获得西安科技⼤学⾼新学院颁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工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新西兰惠灵顿理工学院颁发的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专业)学⼠学位证书,实现国内培养与国际认证的无缝对接。该专业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到教学管理,均由中外双方共同设计,以全球人才标准为导向,构建完整的中外协同育人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外教正在上课
在培养目标上,科大高新不再仅以“技术熟练”为导向,而强调技术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与项目协作力的协同发展,构建“技术+英语+工程思维”的三维人才模型。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中外高校深度协同,并非简单叠加课程,而是共同制定完整的培养方案。其中,引进外方课程多达18门,覆盖了Microcomputer Systems(微机系统)、Fundamentals of Data Science(数据科学基础)、Software Testing Fundamentals(软件测试基础)等具有前沿性和实操性的内容;同时,还设置了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Python程序设计》在内的中方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系统思维。
语言能力培养也是该专业课程的一大亮点。科大高新专门设置系统化的雅思听、说、读、写强化训练,并开设外教口语和专业英语,让学生从第一学期起就沉浸在中英文混合教学环境中。通过全英文技术文档阅读、国际研讨会模拟与跨文化小组项目,提升学生的技术表达与学术沟通能力。
全英文授课
在师资配备方面,专业汇聚了包括Harvey Ho博士、Hamid Mahroeian博士等在内的国际名师团队,以全球产业标准为导向重塑教学内容。中外教师团队共建特色课程并共同执教,“外教+中方导师+中文助教”的三维支撑机制,确保学生在沉浸式语言环境中精准掌握专业知识。
在实践平台方面,学院依托“计算机与智能英语融合创新实验室”推动跨界融合教学。该实验室集成高性能计算设备、语音交互系统与智能化学习平台,打破语言与技术的界限,构建了编程、沟通、协作一体化训练空间,有效提升学生的复合应用能力与项目落地能力。
该专业打造的不仅是一套教学体系,更是一种引领未来的育人范式。这一“双语教学+双重课程+双重学位”的模式,不仅开辟了“国内深耕、海外历练、全球就业”的一体化路径,更为学生在数字时代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工程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科大高新,我们强调“以赛促学、以学促赛、学赛融合”的理念。课程之内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课程之外通过嵌入式项目教学、双语编程任务、小组协作实践等形式,提供竞赛辅导、专题训练营、外教一对一辅导等全流程支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真问题”中实现“真成长”。
在当前全球科技快速演进、工程教育迈向应用导向的大背景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衡量人才的关键标准。我们倡导的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是通过竞赛作为实践驱动,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真正迈入“能解决问题、能表达思想、能跨域协作”的国际型人才行列。
△韩超老师正在指导学生
近三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子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权威赛事中表现亮眼,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13项、省部级奖项12项。这些优异成绩不仅印证了学生们扎实的专业功底,更彰显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显著成效。
学生的部分获奖证书
中外合作办学将教师置于国际化、跨文化的教学前沿,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要具备全球视野、双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教学的实践经验。为了满足这一新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与实践:
双师共建,跨文化研修。定期参加WelTec组织的教研会议、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培训等活动,学习项目式教学(PBL)、情境式教学等国际先进方法。同时,与外籍教师组成教学联合体,共同备课、同堂授课,通过“观摩—实践—评估—反思”的模式,不断优化我的教学设计,确保课堂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贴近本土学生的学习习惯。
合规融通,体系统筹。在教学之外,我深入研读国内外教育政策与质量标准,积极参与校内中外合作项目管理小组,推动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双向对标国际认证体系与中国高教监管要求。通过制定跨文化能力与项目实践的评价指标,帮助团队实现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的无缝衔接。
教研赋能,人才导向。我参与共建“语言+专业+项目”一体化培养模式,并协同行业合作伙伴设计实训项目,将最新科技趋势与学生需求融入课程。在承担科研与竞赛指导的过程中,不断将产学研成果带回课堂,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驱动科研”的良性循环,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全球胜任力成长路径。
韩超老师参加研讨会
大家坚信
真正的国际化不是走出去
而是让学生有能力走向世界、对话未来
科大高新正在探索构建服务国家战略
契合全球标准的工程教育新生态
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应用型、国际化
智慧化IT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阳光报阳光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