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莲花寺在岔路镇莲花寺村境内,不知建于何时。相传该庙历史悠久,规模很大,有大殿(两层)、山门、东西配殿、僧房、方丈室等数十间房屋。庙宇座落在一片竹林中,环境清幽,风景秀丽。
莲花寺在岔路镇莲花寺村境内,不知建于何时。相传该庙历史悠久,规模很大,有大殿(两层)、山门、东西配殿、僧房、方丈室等数十间房屋。庙宇座落在一片竹林中,环境清幽,风景秀丽。
庙内雕塑有如来佛、观世音、一百单八罗汉等,各具神态。寺庙有名僧担任主持,香火很盛,是霍邱四大名寺之一。过往官员常在庙中住宿。其后历经兵燹,房屋逐渐倒塌,到民国初年仅有庙屋草房三间。
岔路镇莲花寺遗址 作者摄(下同)
传说莲花寺后有一古井,深不可测。某日正午,井内长出一朵硕大莲花,大如庙内所塑莲台。有一小僧走到上面打坐,不久莲花慢慢收缩,堕入井内,同时从井内升出一股青烟,直冲云霄。僧人纷纷传言小僧坐莲台升天成佛了。以后每逢初一、十五都是如此。事情传开,被霍邱知县闻之,亲赴庙中考查,发现果有莲花出现,僧人便争着要坐莲台,被知县制止。他叫人把事先准备好的仁信、藤黄(剧毒药)十余斤用麻布袋装好,放在莲花上。莲花慢慢收缩入井,从此不再有莲花出现。
此后数月,有人在井中发现已死的巨蛇,头如车轮。剖开一看,腹内有麻布,正是知县的包药布。至此方知莲花是蛇信所化,撄人而食。寺僧闻后心里害怕,便用石碾盘将井覆盖,上面垫土,并栽上一棵桧树。
这棵桧树不知何时所栽,至今犹在,有三四抱粗,两丈多高。枝干斑驳,枝叶葳蕤,树龄在500年以上,当地人敬之为神木,成为莲花寺的地标。树干长时间受到寺庙烟火熏烤,几乎掏空,仅有约三分之一的树干维系生命营养。
安徽省一级古树:圆柏(桧柏) 编号:0368 树龄:500年
儿时记忆中,莲花寺是个圆形竹园,四周被护寺沟环绕,竹子苍翠挺拔,杂树繁茂,是鸟儿的天堂,野生动物的乐园。仅有北方一条坝子通往寺庙遗址,坝子正中建房,通行得从门楼内穿过。房屋前拴着凶神恶煞般的大黑狗,让人不敢靠近。
天气一热,晌午头,我们小伙伴趁着看园人不注意,从南方水域较宽的地方绕开恶犬眼线,神不知鬼不觉泅水而过,进园“采宝”——掏鸟蛋和捡蛇蜕(蛇脱皮)。鸟蛋拿回去用搪瓷缸加水炖吃,蛇蜕可以拿到医药公司卖钱。民间传闻莲花寺内有大蛇修道。我们捡蛇蜕时,就捡到过好几条丈余长的蛇蜕。
有老人回忆说,莲花寺护寺沟东西各有日、月镜潭(圆形,潭子用石块垒砌,状如圆镜,水深,清澈见底),两潭对应,整个寺庙遗址就像一张八卦图。还有老人说,解放前外地人常到莲花寺焚香祈雨,此地便成为百姓祭祀水神之所。
从莲花寺遗址采集的砂红陶、灰陶及纹饰标本看,西周时期这里已成为人类的群居场所。古人逐水而居,莲花寺西有沣河、东有汲河萦绕,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原始先民在此耕种繁衍。
莲花寺遗址
莲花寺曾是撒播红色革命种子的沃土。岔路镇草楼村的李养泉利用寺庙作掩护,常在桧树下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七・一五”事变后,他带着省临委指示信回到叶家集,要在霍邱建立特支,由省临委直属,受中共六安特别区委指导。1927年10月,中共霍邱特别支部在叶家集成立,袁新民任书记,戴铸九、李养泉、刘介华、葛杏生、廖杰吾、樊逸仙为委员,李养泉负责霍邱张集一带党的工作。霍邱保卫战失利后,他率领队伍随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撤离,在京汉线武胜关同敌军作战时英勇牺牲,终年43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历初一、十五有不少安徽阜阳和河南的香客到莲花寺祈福,尤以正月十五最热闹。大家不远千里驱车前来,到老桧树前焚香祭拜,许愿还愿。
莲花寺石基遗存 莲花寺石基遗存
莲花寺“抢红”习俗由来已久。许愿人在桧树前铺上一块红布,跪拜在上面许愿敬香。待许愿人起身,早已“埋伏”四周的人们会呼啦一声扑向红布,你争我抢,场面一片混乱。据说抢到红布的人一年内会大吉大利、财源广进、平平安安;没有子嗣的人会生个胖小子;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会百病消除……这不过是种心灵安慰罢了。
莲花寺曾是文人骚客聚会之地,吟诗作赋,其乐融融。据说有个大官到莲花寺,见寺庙不远处有一晒场,农民们正在用风簸风油菜籽。大官没见过,好奇地围着风簸左瞧右看,雅兴大作,当即出了上联:腹大肚空吹风,风向哪里?突如其来的对联难倒了陪同人员,大家急得抓耳挠腮,此时恰好一个农民路过,听后便来了精神,随口对出下联:嘴扁唇薄吃肉,肉局何处?最后一句诘问,直击灵魂,非常巧妙。
还有个类似的民间传说,说有位县官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到莲花寺视察工作之余,在寺门张贴一幅对联的上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莲花寺内莲花开,开花莲内寺花莲”,求下联,这副对联至今无人能对。
古老的莲花寺遗址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演绎着一幕幕动人的民间传说。重新打捞这些历史记忆,有助于我们感知古人的智慧,传递寺庙古建筑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
来源:霍邱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