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毛麟角的马寅初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1 01:08 1

摘要: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字元善,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与浙江大学校长。

有这么一个人,结婚后生了七个子女,却建议国家实行计划生育,被主席批了一顿,说他言行不一致。

他就是活了一百岁的人口学家马寅初。

马寅初真的是凤毛麟角。

经历晚清动乱、民国军阀割据战乱、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动荡年代,他能活一百岁,着实是凤毛麟角!

马寅初五十年代参加会议

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字元善,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与浙江大学校长。

马寅初是中国计划生育的最早倡导者之一,被外界誉为“中国人口学第一人”,曾获得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代表著作有《通货新论》等。

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1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马寅初晚年在北京家中

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居家赋闲。

1979年4月19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党委召开会议,为其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979年7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题为《党组织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并增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马寅初拒绝蒋介石:

马寅初曾经当过蒋介石的老师。在抗日期间蒋介石送来名片,用委员长的名义请他赴宴。马老对来人说:“委员长是军事长官,我是个文职,文职不去拜见军方!再说我给委员长讲过课,他是我的学生。学生不来拜见老师却叫先生去拜见学生,岂有此理!他如真有话说,叫他来找我!”蒋又派人游说:“委员长说了,您是他的老前辈,既是老师,又是浙江同乡。委员长推荐您任财政部长,或者是中央银行行长。”马老笑道:“你们想弄个官位把我嘴巴封住,办不到!”来人说:“那么,请马老先生买些美钞吧,政府批给您一笔外汇,这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啊!”马老答道:“不,不!这种猪狗生意我不做!我不去发这种国难财!”来人只得灰溜溜的走了。

与毛主席的风趣对话:

马寅初曾斩钉截铁地跟主席讲:“中国人口太多是因为农村晚上没有电!”。毛主席回答:“你马寅初生了七个子女,是不是你家晚上也没有电啊?”马寅初满面通红,无言以对。马寅初幽默的说词:自称“兄弟”。有一次在中南海开会时,马寅初向毛泽东提出请求:“要‘兄弟’把北大办成第一流学府,主席您就得支持我的工作。”毛泽东笑着问:“马老,您要怎样的支持呢?”马寅初说:“不要别的,只希望主席能批准,‘兄弟’点名邀请谁到北大演讲,就请不要拒绝。”毛泽东高兴地答应了马寅初的请求。有一个佐证,1951年6月1日,在北京大学的民主广场举行校长马寅初就职典礼,场面庄重热烈,马寅初在致辞中仍然自称“兄弟”,他说:“‘兄弟’既受政府任命我就依照政府意旨做事,希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努力完成我们的任务。”马寅初的感情生活1901年,19岁的马寅初顺从父母之命,与家乡姑娘张团妹结婚。张团妹目不识丁,生性忠厚、善良,擅长口味醇正的家乡菜肴;她为自己能嫁给会读书的丈夫心满意足。婚后,孝敬公婆,善待马家兄妹。马寅初见妻子贤惠体贴,颇为满意,夫妻和谐。婚后一年,双喜临门,张团妹生了个胖儿子,马寅初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天津北洋大学,远出求学。妻妾共聚:马寅初因留学独处海外10年,未因两地分居而移情别恋,但也未摆脱旧社会“一夫多妻制”的影响,1917年,马寅初回国两年后又与小他22岁的嵊县姑娘王仲贞结婚。从此,马寅初的家里就有两个妻子,并先后接到北平团聚。马寅初对两位妻子很好,张团妹和王仲贞也非常融洽,互相关心,体贴照顾,这类家庭在当时相当少见。

马寅初的长寿秘诀:

1.生活从容

生活中的马老,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显得从容不迫,有条有理,极富规律性。而且几十年如一日,不管境遇如何变幻,他都一如既往、严格遵守。每天按时起居作息,不熬夜、不贪睡。该吃饭时吃饭,该锻炼时锻炼,该学习时学习,该工作时工作,顺境如此,逆境亦然。饮食方面以素淡为主,杜绝荤腥,不挑拣,不讲究。平时不抽烟、不饮酒、不喝茶,唯独对喝牛奶情有独钟,坚持不懈。一日三餐准时准点,每餐七八分饱即可,从不暴饮暴食,也从不吃零食和补品。但对新鲜蔬菜和水果,却喜爱有加,来者不拒。甚至每个星期,总有那么一两天,要以水果代餐。从容良好的生活习惯,让马老不仅每天都有旺盛的精力,而且也保证其时刻头脑清醒、思维灵活,积极高效地投入工作。

2.沐浴从容

早年耶鲁求学时,在学校游泳馆里,马寅初经常会见到一位身体健壮的美国老人,无论寒暑,都坚持做冷水浴。久而久之,当相互熟悉之后,这位老人便向马寅初透露了其保养的秘诀,就在于长期坚持做冷水浴。而且还热心地教会了他具体的方法:先洗一会热水澡,使浑身经脉通畅。休息几分钟,再洗冷水浴。受老人启发,他从此以洗浴来健身。事实证明,这一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在耶鲁几年期间,马寅初身体一直很好,从来都不感冒。这种健身之法,他一坚持就是数十载,从不因外界因素而轻易中断。当年因新人口论遭遇批判时,他也不忘风趣地说:“泼冷水是不好的,但对我倒很有好处。我最不怕的是冷水,因为我洗惯了冷水澡,已经洗了五十年了”。

3.锻炼从容

马老从小就喜欢各种体育运动,兴趣广泛、爱好诸多,如太极拳、太极剑、骑马、游泳、爬山、跑步等样样精通。但其中,最为热衷的要算登山。早在美国留学时,他就养成了登山的好习惯,而且不登则已,登则必达顶峰。因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便成了他登山的终极目标。20世纪40年代,马寅初曾被蒋介石软禁在重庆歌乐山,他便每天一路小跑,到山上的云顶寺做操锻炼。就算年逾古稀,不能登山时,他也不忘坚持走路锻炼。即使后来右腿瘫痪,走路困难。他也要在房间里手扶椅子,在地上艰难行走。他认为,环境越是恶劣越要坚持锻炼,只有保持强健的体魄才不会被困难压垮。生命不息,锻炼不已,马老的这种热衷运动、注重锻炼的精神值得学习借鉴。

4.心态从容

马老一生,无论在什么境遇当中,都能做到镇定从容,遇事不乱。平时,对周围之人,不管亲属朋友,还是同事学生,总是和蔼可亲、坦诚相待,从不呵斥、发脾气。他说:“愈是在个人遇到挫折和不幸时,愈应该冷静和乐观,体谅和关心别人。”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他也能做到宠辱不惊、淡然处之。当年,任北大校长的他,听到被撤职的消息,只是“喔”了一声。而当二十多年后,听到被平反的喜讯时,依然只是“喔”了一声。马老经常告诫人们:“光明的信仰,钢铁的意志,大海的胸怀,是一个人生命力的基因。”“真诚、爽直的人,便极少有内疚、阴郁的折磨。”由此可见,“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从容心态,不愧为其长寿不老的重要因素之一。马寅初早年经历时代战争动乱、晚年经历文革动乱,栉风沐雨,跨越百年人生,实属罕见。

寅初亭:

在重庆大学校园内,有座绿色琉璃瓦六角亭,名“寅初亭”,经数十年风雨显得沧桑,看上去极寻常,亭子也不大,然而在重大师生心中,却是光芒四射。

另外,马寅初这个名字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上,与孔子、老子、鲁迅、蔡元培等并列为“四十位中国文化巨人”。

马寅初墓:

马寅初于1982年北京逝世,遵其遗愿,部分骨灰送回家乡浙江嵊州,安葬于嵊州仙岩镇下王舍村母亲王太夫人墓旁。马寅初墓碑文是他的子女写的,内容为:先父马寅初生于浙江绍兴,后迁嵊县,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及教育家。先母张桂君,浙江嵊县人,贤淑仁惠,勤俭持家,堪称贤内楷范。先父留美九年,先母独承家务,仰侍俯畜,克尽妇职,其后先父在国内各地供职,先母始终伴随,甘苦与共。先父去世后始南迁至沪,二老共同生活八十余年。杭州系其久居之地,今遵遗愿,择葬于此,谨缀语,“国之贤良,家之德配,偕老百年,盛世人瑞。”

至此,一生经历堪称传奇的马寅初,走完了他不平凡的百年人生。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