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广东珠海有个28岁的陈先生,前阵子在短视频上刷到一条说法,说“电动剃须刀一打开,就有辐射打在脸上,每天这么刮,皮肤老得快,细胞都有可能受损”,他一听吓得不轻。
第二天立马扔掉了用了三年的电动剃须刀,重新买回了手动刀片,还专门上网搜“抗辐射洗面奶”。
但他媳妇不信,说怎么可能电动剃须刀还有辐射?这不跟微波炉杀精一样,是瞎编的嘛?
其实这事真不是空穴来风,还真有德国研究团队做过相关的实验。
汉堡大学的电子工程实验室曾做过一项为期18个月的家用电器电磁场监测研究,重点就是测试各种小型电器的开启瞬间辐射强度,其中就包括电动剃须刀、吹风机、电动牙刷、耳机充电盒等常见物件。
结果显示,电动剃须刀在打开前0.5秒时,会产生一个瞬时“磁感应脉冲”,这个强度在5~8微特斯拉左右,维持时间非常短,仅为几十毫秒。
这数值听着有点陌生,但如果对比一下就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手机待机时的磁场约为10.5微特斯拉,吹风机在工作时为23微特斯拉,而电动剃须刀启动时的那个瞬间,确实高了一截。
可问题是,这种辐射不是那种“射线”类的核辐射,它属于低频电磁场辐射,也就是电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那种电流扰动。
那这玩意到底对脸有没有害?德国那组研究给出的答案是:“理论上有接触,但实际无害。”
他们在剃须刀附近放置了模拟人体皮肤的等效组织模型,并用红外感应探头监测电磁场能量的传播距离,结果发现,这种启动辐射最多也就穿透0.5毫米表皮组织,能量衰减速度极快,几乎不会穿透真皮层。
而且在接触皮肤1秒内,电场强度就下降到检测极限以下,说明根本没有“长时间打在脸上”的可能。
还有个关键点是,剃须刀这种东西用的时间特别短。
大多数人每天刮胡子的时间不过两三分钟,而且刀头并不一直贴在同一块皮肤上,而是滑动着在脸上滚动。
电磁场是随时间和空间快速变化的,根本没法在某个部位“定点杀伤”。
就算你一天刮两次,一个月60次,每次启动0.5秒,那也不过累计30秒“微电磁暴露”。
对比一下,睡在开着Wi-Fi的屋里一晚上,接受的电磁量高出它上百倍。
更重要的一点是,人体自己也会产生电场。心跳、脑电以及肌肉收缩,此类生物电活动自身便携带着电磁信号。
德国研究团队的结论里明确提到:剃须刀的微弱电磁信号远低于人体皮肤电信号波动的干扰阈值,也就是说,人本身就比剃须刀“电磁强”,更别提什么“被辐射老化”了。
那为什么网上很多人还是怕这玩意?主要还是对“辐射”两个字过于敏感。
一听到辐射,就以为是核电站泄漏那种,其实生活中最多的辐射,是电磁波类,比如手机、电视、路由器、电磁炉、感应门禁,连打雷都带辐射。
关键得看是哪种、强度多大、有没有积累。
电动剃须刀是属于“接触式瞬时低频电磁装置”,和微波炉那种“高频非接触高温辐射源”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有一项欧洲家电安全标准(EN62233)明确规定,小家电电磁发射量不得超过30微特斯拉,而市面上正规品牌的剃须刀,实测都在10以下,连标准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反倒是有些人为了“不用电辐射”,天天刮手动刀片,结果刮破皮、反复感染,最后皮肤屏障损伤,变得更敏感。
这种机械性刺激+细菌侵袭,对皮肤的影响比电磁场要实在多了。
德国研究团队也指出:与电磁暴露比起来,机械创伤才是电动剃须刀使用中更应该关注的部分。
那这个事儿有没有特殊人群要注意?还真有一点值得提出来。
就是那种装有心脏起搏器或者其他体内电子装置的人,这类人确实得离某些电器远一点。
电动剃须刀贴近胸口时,或许会产生干扰信号,进而影响起搏器识别。
但也不是说不能用,只是建议用时距离胸口至少15厘米以上,而且选择电磁泄露最少的型号,比如直流马达、金属外壳屏蔽型剃须刀。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就是电动剃须刀刀头里的微震动频率,其实对皮肤刺激比电场还大。
一些老年人皮肤变薄、毛细血管脆,长期用高频震动的剃须刀,会出现毛囊口微损伤、红斑、剃须性皮炎。
这不是电的锅,而是结构设计的问题。所以不管用不用电,剃须本质上都是对皮肤的“干扰”,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有没有一种剃须方式,既不刺激皮肤,又完全避免所谓的电磁接触,同时还能清洁毛孔、保护皮脂膜?
答案是:“温水敷面+低温刀头湿剃+植物油涂层”组合法。
具体操作很简单:先用38度左右温水敷面2分钟,让毛囊张开,皮脂软化;
再用剃须刀冷却刀头(市面上部分品牌有冰感技术,或者提前放冰箱30秒),降低刀头与皮肤摩擦;
最后在剃须后涂一层植物油类的乳液,比如霍霍巴油或甜杏仁油,这些天然成分不仅能封闭水分,还能修复剃须后受损的角质。
这个方案虽然不新潮,但效果扎实。
德国慕尼黑一所皮肤病研究中心曾做过皮肤耐受性对比测试,发现用温敷+冷刀头组合剃须的人群,在14天内皮肤水分保持度提升21%,剃后红斑减少32%,比单纯电动剃须组和手动刀片组效果都好。
而植物油在剃须后使用,能稳定皮肤pH值,减少脂质膜破损。
所以与其纠结“电磁辐射打脸”,不如关心一下你的剃须方式是不是温和、清洁、皮肤耐受得住。电动剃须刀没冤枉你脸,但剃得不对,脸真的会“找你麻烦”。
谁技术细,谁脸舒服,别被“电”这个词吓得自己胡乱动刀。真正伤皮肤的,从来不是电,而是你没刹住手。
[1]曾铁.电磁辐射处处有认知防范不可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来源:梁医生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