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细细梳理历史脉络,便会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每隔五百年,中华民族必有一次伟大的复兴!
中华上下五千,华夏大地经历多少风云激荡的岁月,我们已经记不清楚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细细梳理历史脉络,便会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每隔五百年,中华民族必有一次伟大的复兴!
孟子曾经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刚开始,人们还以为这句话是对明君出现的期许。
但是当我们把历史的画轴展开,才发现这句话竟然暗藏天机。
从秦汉大一统到大唐万邦来朝,再到从宋明风华,华夏文明的每一次重新焕发生机,几乎都精准地相隔五百年左右。
这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定数?
东周末年,礼崩乐坏,民不聊生。
这段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史称春秋战国,而这段乱世,一下子持续了五百多年。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华夏大地才开始了短暂的安宁。
建秦之后,秦始皇励精图治,一连颁布了多项治国政策,并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
但遗憾的是,秦二世而亡,在文明开创方面没有取得什么明显的成就。
真正奠定华夏文明根基的是汉朝。
汉朝建朝四百余年,留给后人的除了辽阔的疆域外,还有绵延两千多年的华夏文明。
刘邦刚开始建立汉朝的时候,面对的是秦末战乱留下的烂摊子。当时的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不在少数。
面对这种情况,刘邦实行了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努力恢复因秦末战乱而凋敝的社会经济。
而后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都继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在父子俩的共同努力下,汉朝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据说在文景时期,国库充盈,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铜钱多得根本数不清,这都是文景二帝的功劳。
并且在文化建设方面,文景二帝也开始慢慢修复因为秦代“焚书坑儒”造成的文化断层,民间私学逐渐复兴,儒家经典的研究传授在民间也开始复苏。
除此之外,贾谊的《过秦论》总结秦亡教训,为汉朝提供治国借鉴。
这在当时,都是华夏文明的精华。
而这种文化积累,也为后来董仲舒的儒学改造准备了思想资源。
经过文景二帝的努力,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国家又具备了实现大一统的实力,华夏文明在此时展现出了其独有的气质。
而后汉武帝又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个政策看上去是统一了民众的思想,实则是完成了对先秦时期华夏文明的创造性转化。
经由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不仅保留了孔孟之道的内涵,更是结合了法家等各家学派的精华,非常符合大一统王朝的意识形态。
在面对匈奴来犯时,汉武帝重用卫青等大将直击匈奴。
那是华夏文明第一次跨越长城的屏障,传播到四海。
如果说汉朝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那么唐朝则将华夏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峰。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这个由李渊建立的王朝,不仅继承了汉魏以来的文化传统,更以开放包容的胸襟,使华夏文明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魅力。
所以到开元盛世时,唐朝出现了万邦来朝的盛世气象。
但其实在唐初,李渊面对的是隋末的战乱带来的满目疮痍。
其中人口锐减、经济凋敝都是当时让李渊头疼的问题。
李渊通过让士兵归田河废除苛捐杂税两项政策,才慢慢让中原大地有了生机。
不过虽然隋朝的统治给百姓带来了灾难,但也给唐朝的发展带来了经验。
就像汉承秦制而振兴一样,唐也继承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均田制。
这些制度在唐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华夏文明制度文明的典范。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更是开创了贞观之治。
当时大唐的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各国的使臣、商人可以在长安城内居住、做生意。
这种开放的气氛,也让华夏文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并且在唐朝,诗歌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李白、杜甫等名家的诗句从唐朝流传至今。
甚至在唐朝,上至帝王大臣,下至歌姬商人,都能吟诗作对。这种全民性的文学热潮,让华夏文明的审美渗入到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唐玄宗统治后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但华夏文明依旧在这场动乱中始终保持其韧性,甚至还发展出了南方好几个文化中心。
尽管晚唐的藩镇割据最终葬送了这个伟大王朝,但华夏文明的火种已经播撒四方。
而这,正是因为唐朝所具有的包容与开放,才让华夏文明名扬海内外。
和秦汉盛唐相比,宋朝虽然国土面积小,但对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可一点也不小。
宋朝整个建朝期间都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
这个政策虽然让宋朝有些羸弱,但却给了华夏文明极大的发展空间。
宋朝时期,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这些大家的名字,我们至今能在语文课本里看到。
不过宋朝却对官员的选拔十分苛刻,颇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而这种制度也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
并且在宋朝,还发明了我们熟知的活字印刷术。它的发明彻底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让华夏文明有了更多的推广途径。
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后,儒学大家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大量刊印,最终成为元明清三朝的科举标准。
到这个阶段,华夏文明越来越大众化了,甚至渗透到了市井乡野。
后来南宋覆灭,蒙古铁骑踏碎南宋江山时,很多人以为华夏文明将就此中断。
但元朝九十八年间,华夏文明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滋养出元曲这样的艺术奇葩,华夏文明在历史的考验中逐渐淬炼出坚韧的灵魂。
1368年,随着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汉人又一次入主了中原,华夏文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朱元璋登基后坚持用八股取士的方式选拔人才,这在一定程度虽然僵化了选拔模式,但也意外地保证了文化传承的稳定性。
据统计,明朝二百七十六年间的进士超过了唐宋元三朝的总和。
而等到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继位时,更是开创出了明朝对华夏文明的最大的贡献——编纂《永乐大典》。
这本举全国五分之一的财力的奇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明初的各类典籍,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虽然正本已经失传,但这个文化工程的气魄,至今令人叹服。
从宋到明,华夏文明走过了一条守正出新的道路。
宋朝在商业革命中让文化下移,明朝在专制强化时反而促进了文化传播。
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华夏文明强大的适应能力。
纵观两千年多年历史,中华民族总能浴火重生。这不是玄学,而是文明韧性的体现——每当遭遇低谷,华夏总能从自身文化中汲取力量,完成新一轮的崛起。
这背后的规律,或许正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
来源:方圆讲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