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蛟河市立足资源优势,坚持抓项目、育产业、促增收,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增效三年行动,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蛟河市立足资源优势,坚持抓项目、育产业、促增收,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增效三年行动,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提级统筹,广泛凝聚各级党组织发展共识
立足有人研究、有钱干事目标导向,市乡两级抓住基层党建“牛鼻子”,从思想引领切入,突出抓乡促村,着力强化示范带动效应。
组织带动压实责任。发挥乡村两级党组织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建立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包村包发展工作机制,157名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全覆盖包保256个村,带动村班子共同谋划,攻坚突破,整合资金4867.9万元,盘活资产109处,发展自主经营项目991个,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入达到4826.7万元。
一线调研帮扶指导。市委主要领导带队,逐乡镇逐村调研指导,和镇村干部、包村领导、产业大户、农业企业负责人等面对面沟通交流,从市级层面作出规划,指导方法路径。
多方联动解决难题。市委牵头召开全市专题会议3次、现场交流会议1次,跟踪督办事项95项;相关市直部门深入村屯现场办公55次,及时帮助研究解决问题,推动项目,规避风险。
引领攻坚,三产融合提升村级集体经济造血能力
为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步难、经营难等问题,以种出好东西、做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为目标,带动村党组织唱主角、挑大梁,立足村情实际,选项目、用资源、带群众,不断拓宽路径。
土地盘活推动一产扩面。大力盘活土地资源,以“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方式推进“龙头企业+订单农业”发展模式,2025年全市粘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199.43公顷,29个村与龙头企业签订粘玉米种植订单131.2公顷、跑山猪养殖订单1327头,预计增收677.93万元。规模化推广棚膜经济,打造城郊“菜篮子”“花篮子”,建设棚膜园区16处、棚膜1730栋,实施蔬菜、花卉等种植项目44个。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683.36公顷。34个村因地制宜发展黄牛、山黑猪、梅花鹿、灵芝鸡等养殖项目31个。
项目为王推动二产升级。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蓝莓、大米、灵芝、“三瓜”等特色产业项目。市乡村三级赴全国多地开展招商、洽谈27次,考察学习25次,引进、建设加工企业19家,年加工粘玉米8700吨、灵芝2055吨、松子275吨。推进整镇项目10个,村均增收5.72万元。整合“黄松甸黑木耳、灵芝”“天北大米”“白石山三瓜”等品牌,新申请农产品商标13个,打造“拉法山下”等文创品牌6个。
以销定产推动三产融合。丰富渠道搞销售。围绕食用菌、黑木耳、人参等产业,制定高质量发展规划,召开粘玉米、灵芝、人参、文旅特色产业座谈会64次,组织乡村干部和企业参加展会17次。36个村与企业签订粘玉米销售订单318公顷,41个村集体化身“经纪人”,统一购销域内农产品。发展电商直播,打造“看见蛟河”市级直播间,全市开通直播账号65个,组建直播小分队16支,粉丝总量27.4万人,累计浏览量190.95万人次,发动本土网红和驻村干部开展直播带货,销售收入215.85万元。因地制宜搞服务。围绕解放人工,服务增收,探索实施植保作业、农机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全市推广无人机23台,成立农机服务合作社9个,购置农机具510台(套),托管土地183.81公顷,作业面积2905.15公顷。统筹资源搞旅游。开展“蛟个朋友 河我一起 玩转春夏秋冬”四季旅游系列活动,开发传统村落、休闲旅游等景点34处,打造农家乐、采摘园、民宿等91家,推出全域精品线路12条,录制、推送“村游”系列短视频224个、必玩必吃TOP榜,浏览量达523万人次。统筹发展休闲垂钓、乡村农家乐等休闲地17处。举办“开江鱼美食季”“山野菜采摘季”“第一书记代言”等特色活动,以“线上+线下”方式销售农特产品,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1265万元。
激发活力,全面增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后劲
为克服“躺赢”心态、“害怕”心理、“放挺”行为,以提振发展信心为目标,持续强保障、提本领、选人才,打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
好政策调动干事积极性。建立“多元扶持、一体推进、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会同12个部门,出台支持措施29条,建立村干部增收奖励机制,进一步提升干事热情。
实案例提升带富能力。面向村党组织书记、包村领导干部、驻村干部、乡村振兴专干和种养殖大户等群体开展产业发展专题培训,发布典型案例15个。以驻村干部、乡村振兴专干、村干部等为主体,组织举办电商直播培训班17场次,召开直播经验交流会,讲解专业知识,探索创新路径。
硬招法建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深化“能人”治村,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乡土人才库”,从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中动态储备乡土人才1000人,选拔123名致富能手、22名退役军人担任村书记。加大人才回引力度,线上联系2600余人次,线下走访1500余次,发送归乡邀请短信600余条,推送政策宣传信息500余条,开展返乡人员座谈会、茶话会、上门访谈等139场次,组织联谊活动10场次,收集家乡发展意见建议33条,解答政策问题11个,回引85名致富能手、35名退役军人、63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进入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队伍。
来源:金台资讯